羅馬是一座讓人一頭栽進曆史的城市,中國可以類比的恐怕就是西安了。但是,複刻羅馬的西方城市很多,看過羅馬之後,以前見過的華盛頓、巴黎、倫敦、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聖彼得堡等等,都是複刻而已。而看過西安之後,北京和京都可以約略見到個影子,其他複製品就不多了。
羅馬又是一座讓人不斷從曆史中關注今天的城市。中國可以類比的是上海,她的外灘以及對麵的浦東,以建築的語言不斷提醒居民和遊客今天是怎麽來的。同類的城市很多,因為大部分城市都有舊城和新區,很多時候它們彼此遙望、或者比肩並立,自然引入深思。但是羅馬的今昔對比最為強烈,也最為多維。各種地上文物今天還在使用,層層堆積的曆史遺跡沒日沒夜地呈現在每天通勤的人們麵前,很難劃出曆史文物保護區,很難界定哪些是文物古建不許觸碰。在羅馬,最普遍的概念和做法就是re-purpose,就是不斷地想出新的用途。鬥獸場就是絕佳的例子,變成過流民居所、醫院、修道院、堡壘,現在則是地標、博物館。所以說羅馬的今昔是堆疊在一起的、今就是昔的re-purpose,今天就是昔日的新用途。
羅馬人大概也是這樣過日子的,今天其實就是昨天,明天也就是今天,每一天堆疊起來,幾乎就是重複。如果說工業革命後,人們對時間線的概念是一條水平橫向的射線的話,在羅馬,時間是一條垂直的柱子今天就是昨天的複刻和堆疊,今天完全可以回到昨天,或者說可以以同一方式、重複穿越同一條河。台伯河引起的感歎不是“逝者如斯夫”,而是“昔在、今在、永在”一如既往的台伯河。
所以羅馬菜不避諱重複,哪個店都賣馬嘎麗塔pizza,其配方又超級簡單:麵餅上塗番茄醬、加上莫薩瑞拉軟奶酪,烘烤即可。這個類似中國強調“世世代代”和“老字號”、“看家菜”,創新在這樣的概念麵前很少有魔力。
當然,番茄和咖啡不是羅馬土產,也不是古羅馬時期就有的。但是進口到了羅馬,就定了型。羅馬人執拗地堅持他們處理番茄的方法、他們處理咖啡的方法,並輕蔑美式pizza和美式咖啡。
很多事物都不是羅馬土產。其實羅馬是個強盜窩,羅馬的發家也是靠搶。但是和別的強盜窩不同,羅馬搶來之後,愛製度化、擅長經典化。羅馬誕生的時候,埃及和希臘早就發達了。於是,當然去搶這兩家富戶。埃及的方尖碑,現存羅馬的最多;希臘的廊柱,很多都在羅馬屹立千年,支撐著各種神廟和大殿。搞得後起之秀巴黎之類的,折騰個廣場就得去埃及抬根方尖碑杵著,否則缺點啥。華盛頓更是了,獨立柱不就是最大號的方尖碑,裏麵可以安電梯的那種嗎?國會大廈、白宮不都用希臘廊柱的設計思路嗎?這就叫製度化、經典化。埃及人、希臘人沒說世界上每個廣場得杵方尖碑、每個國家大型公用建築得使廊柱。
當然羅馬也有自己的貢獻:拱和穹頂。原因是他們發明了混凝土。但是從此也把國家、宗教等等權力機關的建築樣式製度化、經典化了,多少國家、省、市、鎮乃至鄉政府,都愛蓋個有穹頂的大樓啊!
羅馬這個強盜窩,與其他強盜窩還有兩個不同。首先是地理位置。羅馬不是最繁華的商路必經之地,不是最合適“占山為王”、“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若想此路過、留下買路財”。其次是人口。羅馬人口一直起起伏伏不穩定,多的時候摩肩擦踵,少的時候幾乎被廢棄。
但是羅馬通過三個舉措克服了以上兩個問題。首先是地理位置,羅馬人致力於把條條大路都修成通羅馬的,這樣商貿開始以羅馬為中心了,搶錢都可以非常文明地進行了:開市場、收費。這和當今紐約開證交所、網上開平台一樣。其次,羅馬人首先去搶人、搶隔壁莎賓族的女人,搞了第一次人口繁衍高潮。但是靠自然生育還是慢,就去武力征服,搶來的人當奴隸,人口和勞動力基數就上去了。但是奴隸不是要起義嗎?國家機器成天操著鎮壓的心也影響高枕無憂。於是第三波人口增長就是搞“移民”、“發放公民權”。羅馬公民的社會福利好到人人羨慕,於是大家都想當羅馬人。這裏不是隱隱約約看見英美的發家史嗎?而這樣發家,其實也是羅馬人貢獻的路徑。第三,錢多了、人多了,羅馬成為第一個不是因為自然環境、地理優勢天然形成的城市,羅馬其實是第一個“人造”城市。這個“人造”需要製度維持。羅馬就此創建了元老院製度、公民製度、奴隸製度、傭兵製度,也曆經了帝製和分裂。然後發現,如果把人全集中在羅馬,太多了,羅馬也裝不下。如果把兵全集中在羅馬,早晚兵變,造就寡頭或獨裁者。但是如果有一個辦法,讓全世界的人歸心,而且讓他們散居各地,但是仰望羅馬,並且心甘情願地供養羅馬,豈不更妙?所以第三個辦法就是辦宗教,讓羅馬成為宗教中心。辦宗教也靠搶,埃及的、希臘的都搶過來,那邊的人要膜拜就要條條大路通羅馬地跑過來膜拜了。後來米蘭敕令把基督教變成國教,又後來把教皇安排在梵蒂岡常駐,終於完成了錢繼續多、人繼續多、繼續文明地搶奪斂財的終極“羅馬”版本。這種營銷模式,不論是商業上品牌忠誠養成,還是製度上意識形態操控經濟,都是羅馬賜予世界的經典。孔家一直沒有讓曲阜變成朝聖中心,原因是缺了羅馬基因裏的強盜心。而效法羅馬的俄國和美國,都認真地抄作業,以上三個舉措一個不落。
因為羅馬非常值得複刻,所以羅馬本身就停滯了,說得好聽點就是不斷地在複刻自己,所以羅馬的時間就是縱向的堆積了,因為橫向的話,羅馬不知道該往哪裏走了。所以說當羅馬把自己建設成中心後,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無處可去了。
好在羅馬很大,不像京都走路就看完了;羅馬很厚,古羅馬時期、文藝複興時期、墨索裏尼時期,都夠看很久,不像上海、紐約隻有單薄的一章;羅馬很好吃,本幫菜就吃不完,不像倫敦乏善可陳;羅馬電子支付和網絡很發達,幾乎不用帶現金,靠電子地圖導航、手機翻譯也方便,也減少了挨有名的羅馬小偷光顧的風險;羅馬相對便宜,不像瑞士、挪威、新西蘭,東西太貴。而且去羅馬,就可以順帶去梵蒂岡,連個簽證都沒有,那個國境線形同虛設,這種袖珍國參觀一下也是有趣。
總之,羅馬應該排在很多人今生必須去的前十個城市中,而且去了之後,會對其他九個城市的觀感有很大的提升,畢竟其他九個城市,要麽是羅馬的複刻,要麽是羅馬的迥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