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伯甲骨文》--經濟財富(1)

本帖於 2024-12-12 10:06:03 時間, 由普通用戶 yymimmo. 編輯

財富--財富稟賦稅貯獎實虛得寶

市場--貝貨幣買賣購費貴盈贏贖酬租賃貸借商貿市場序

貨幣--金錢銅銀鐵朋票

經濟--經濟契佃疇雇利益資源產業價值蓄均由計配壟

貧戒--窮貧貪婪賤賊罰戒

新石器時代的農耕畜牧取代了舊石器時代逐食物而流浪的采集狩獵的生活方式,住進簡易的窩棚過上了定居的生活,部落為最早的經濟文化單位。從這裏出發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讓今人引以為傲,丘吉爾說:“你回顧的越遠,對未來就看得越遠”。古文字提供新的視角,供人們品味牽係著生命線的經濟命脈。漢字背後承載的數千年的自然勃發、天地賜予、偶然事件、創新守舊、得失榮辱、繁榮毀滅、生死與共,牽係著每個曾經和今天的生命,從田賦稅收、商貿市場、貨幣買賣,到得失獎酬,一條條事無巨細的脈絡延至今天的你我他,研習相關古字,對比英文詞源,有助於理解今天的世界,放眼未來。

人據地理環境不同因地取材、隨方就圓選則不同的生活方式產生不同的文化,建立自己的政治經濟體係,成就不同的文明。今天的全球化潮流前所未有,但各文明之間早期貿易和交流淵源超出意料,貿易的核心在於利用它地資源,減低成本,不僅通過市場這個平台輕鬆提高生活水平,更讓自己的生產力創新能力再上一層樓,先進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利就是人類曆史進步的天然驅動力。人類沒有進入農業文明之前就已經有西亞、兩河流域和土耳其之間的通道,五千年前西亞、中亞與亞歐草原的“青金石之路”和後來的“絲綢之路”交匯,但絲路開通之前就已經有西亞和中原的通道。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有金字塔,到了公元3世紀,遠在中南美洲的墨西哥也出現了金字塔,那裏曾有過始於公元2000前的古瑪雅文明。到了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的軸心時代,不同的文明中同時出現釋迦穆尼、耶穌基督、默罕默德、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其背後文明之間的交往和互相影響顯而易見,盡管被歲月湮滅的交往細節不為人知,但互通有無是天注定的人類命運,物質的和精神的,經濟是動力。

 

財富--財富稟賦稅貯獎實虛得寶(節選)

農業革命爆發讓多餘得財富不斷向少數人集中,財富從民生物質走向精神滿足,並代代相傳。幾千年前造字時代的財富和貨幣、土地、玉石有關,和今天的情形相差無幾,有關稅賦的造字預示今天的政治經濟製度的選擇。像古埃及的金字塔,自上而下的權力結構,讓賦稅征收的過程充斥著侵擾、鞭撻、哀嚎、壓迫,經濟進入惡性循環時戰爭連綿,有曆史記載的可見農民起義改朝換代,漢字初創時期曆史大事靠口口相傳傳承,每個漢字都是當時定格的曆史場景,有安居樂業盡享五福,也有唯恐失去登安全彼岸而拚命撈取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的本能掙紮、妥協和反抗。社會秩序建立在納稅、徭役與兵役基礎上的政治製度,經濟上依靠賦稅充盈國庫。農耕最大的產品就是作物,所以“稅”字有代表莊稼得“禾”字旁。後來的儒家學說維護按等級納稅、取酬讓社會有序運行兩千年。一係列對土地的集權管控,從秦始皇時代的王室私有財產,到4世紀國土國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解決國民的衣食溫飽靠農耕的安居守業,在此基礎上支撐國家的財政、勞役、兵役等經濟、政治和國防的製度框架。

在歐亞大陸的另一邊,歐洲人通過貿易取長避短互通有無以利生存,宗教信仰依重的誠信品質和公平原成就西方的商貿文明。宗教改革運動更是積累財富後發展出資本主義的推手,提倡勤勉勞作、節儉戒律使財富用於投資再生產和貿易,不僅避免了宗教禁忌的奢靡和怠墮,也是經濟上驅使持續創造和積累財富的發動機,上帝眷顧自助者而助之,宗教教義裏的財富最終福及大眾,個人經濟收益豐厚是為討神歡喜的宗教的追求,信仰不僅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斷持續升維探尋神秘世界中重新認識自己,刷新人生意義的定義。在實踐中,人的貪婪本性使資本主義的“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肮髒的東西”,對野蠻的抗爭捍衛了人的尊嚴,維護自己的權益。 

中國最古老的政治經濟文獻是兩千年前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論“貿易均衡”,講財富的用處。《21世紀資本論》作者托馬斯·皮凱蒂說:“財富分配的曆史總是深受政治影響,是無法通過純經濟運行機製解釋的”,政治經濟製度的本質是係統處理獲取資源、積累財富和財富分配的問題,好的製度讓每個人各得其所、安居樂業,人們得以繁衍生息。今天的信息和AI革命使生產力水平提高得越來越快,科技成為財富重新分配的新起點,通過研發科技產品,不僅改變生活方式,而且主宰精神,建立理論引導思想。20世紀世界三位最偉大的社會學家其中的兩位即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卡爾·馬克思(Karl Marx)都係統論述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和政治,中國的傳統文化讓人們最先接受了卡爾·馬克思的計劃經濟理論,他的《資本論》在中國流行的最早最廣泛。不同文化體製下對財富用處遵循各自的德行標準,東西方文明有著不同的成長發育路線,對解決財富分配問題,西方喜歡不斷增加收入,東方更鍾情收入的再分配,曆史文化使然。

(富)fù

【牛伯】“富”的本義是房屋裏充滿,財物多,富有(曹丕《上留田》:“富人食稻與粱,貧子食糟與糠”)。引申為多,豐富。使富足。年少(年富力強)。又解是完備。富/福:古人認為富就是福,同源字。

《說文解字·宀部》備也(所需皆備)。魏勵:完備,引申為財物多、豐富、富足。

注:自此章引入許慎《說文解字》和魏勵《常用漢字源流字典》作為參照。下同。

【解析】構成“富”的“畗”為聲旁,金文字形的“酉”即酒,在食物匱乏的遠古,屋裏藏酒就像今天在一個偏遠的山村見到滿漢全席那樣驚豔。在糧食匱乏的朝代為避免出現饑民,法令規定禁止釀酒,古人釀酒用穀物。拆字看隸定的“富”,上部“宀”即房子,下有“田”,富足、安居、耕田的符號集於一個筆畫不多的“富”字中,完備即富足。農耕民族的田地和房屋是生命線,也是富裕的象征。秦統一後的中國,以耕地為生的農戶固定於田地上,以氏族為單位的村落對納稅、徭役與戍邊負有責任和義務。從一屋一舍出發,向上逐級構架出鄉間尊卑有序、廟堂君君臣臣的金字塔式的權力帝國。

財富讓人安居樂業,也攪起人們的心緒和衝動,富人想更加富且永遠富有,窮人則想改變命運享受富貴,這讓一代代人前赴後繼在曆史的明潮暗湧中奮力擊水永不停息,用生命打好自己手裏的牌(We play the cards that our parents gave us)。人們會被自己的創造所裹挾,科技發展讓昔日的能工巧匠被壓縮成社會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站在流水線旁了無自由、快樂和意趣掙飯錢;財富向少數人高度集中,不僅腐蝕政治、離間瓦解合作聯盟,而且窮奢極欲消磨人的進取意誌,古往今來少有例外。這樣的結果和建立理想社會預期大相徑庭,人們在反思和修正中求索文明的新動力。

◆“富”字的英語rich來自古英語rī?e(強大,威武,偉大,高級,富裕,富有,強壯,有力),來自原始日耳曼語*rīkijaz(強大的,富裕),可能來自原始凱爾特語*rīgos(統治者或國王),源於原始印歐語*h?re?(直立,直接,做正確(事情))。和漢字的財富概念有很大不同,英語的rich來自偉大、強大、正確,這是後來的西方以資本為動力推動社會前進的資本主義製度的基點。直接或間接延續下來的各文明,或在非風調雨順時通過興修水利保障收成,古中國的都江堰、大運河,不僅使交通便利,也讓即便是土地貧瘠地區也能靠耕田衣食無憂,核心動力是確保五穀豐登,國泰民安;或在西方,貧瘠山地的希臘出產燕麥和橄欖油,外加手工陶器,通過市場交易互通有無,商貿就是人類一大發明,甲骨文大爆發在商貿發達的商朝(“商”字見本章),先進文化隨商品迅速傳播,讓人類慢慢成為互信互助的共同體。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財富並非永久的朋友,朋友卻是永久的財富。

(賦)fù

【牛伯】“賦”的本義是征收。引申為賦稅。給予、授予、資質(天賦;賦予)。詩(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銜觴賦詩,以樂其誌”)。古代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子虛賦》、《長門賦》)。有稱量義。賦/稅:田賦,兵賦/工商業的稅。

《說文解字》斂也。魏勵:斂收,征稅。

【解析】金文造字由“武”(聲旁)和“貝”(形旁)構成,“武”不僅是聲旁,也是強力征集稅款的表意,田賦,兵賦的意思。這個字最早發現的是金文,是統治階級用以銘刻至尊內容的文字,證明當時的政治製度已經完善到依法征稅,它是政治統治的物質支撐點,皇朝的行政部門之一的戶部負責管理財政和戶籍,可見財政和按人口稅賦關係密切。“政”的造字包含武力擊打的字符“攴”(詳見本書“政”字),完糧納稅需要征收,“征收”一詞中的“征”字就是帶兵遠征(見本書“征”字)。兵製、稅製的完善標誌政體的成熟和穩固。賦役製度下由農、工、商人擔負徭役和貢賦,徭役包括修城堡和工事,比如修長城、治水、開運河,解決公共需求,有時徭役比賦稅更切實可行。稅收種類後來發展出掌控官府、手工業、皇莊的鹽稅、礦稅、酒稅和關稅,作為皇家王朝收入。在歐陸,公元前4~5世紀的古希臘支付公共事務有另一種稅收方法,即由富人提供資助,被市民推舉的富人如果覺得有人比自己更能力擔此重任,可以提出抗辯,那人如果不接受這種抗辯,則要和富人交換財產,否則訴諸法律,這個製度傳給後來的古羅馬(韋伯·馬克思《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西方殖民時代海上貿易發展迅猛,英國關稅是皇家重點收割目標,貨物稅和財產稅是英國強大海軍的軍費來源,1635年開始全國征收海軍稅。如今,英語為世界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源於其海上軍備實力帶來滾滾財富和文化輸出。

◆稅賦的英語見“稅”字中tax一詞。

◆關稅、責任、義務的英語duty來自中古英語 duete,dewe,借自古法語 deu(應得),devoir(欠),來自拉丁語 debere(欠),debere源自 de(來自)+ habere(擁有))+ 中古英語詞綴 -te,借自古法語 -te,來自拉丁語 -tātem,可能原始意大利語 *-tāts,也可能源自希臘語 -της 、-τ?ς 和梵語 -tati 。從複雜的詞源出處驗證了“所有文明都建立在納貢關係而不是血親關係的基礎上”(美·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人之間的關係即便是親戚也需有某種稅收、地租、勞役、服務的關係,以確保每個人有固定的經濟來源。

◆英語專用詞Endowment effect翻譯為“稟賦效應”,指人們在決策的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對避害的考慮遠大於對趨利的考慮,在出賣商品時,索價高於本身價值,經濟得失是是財務的,也是心理的。買股票賠了,人會後悔應該買入另一隻漲的股票,而不會想另一隻股票可能賠錢更多。總之,“稟賦”與否,心理狀態會發生變化,與經濟的真實賠賺關係不一定相符。這就是為什麽集經濟學、心理學、行為金融學為一身的理查德·塞勒經濟理論能夠獲得諾貝爾經濟獎的原因。

 

稅(稅)shuì

【牛伯】“稅”的本義是田租,土地稅(《漢書·刑法誌》:“有稅有賦,稅以足食。賦以足兵”)。引申泛指賦稅。征收或交納賦稅(《韓非子·顯學》:“耕者則重稅”)。又引申指租賃,買賣(袁宏道《月夜歸來與長孺道舊》:“稅花莫計池”)。

《說文解字·禾部》租也。魏勵:田租,土地稅。

【解析】篆文造字由“禾”(穀物。形旁)與“兌”(兌換。聲旁)形聲構成,田租。戰國字造字由“兌”和“”(持器敲打)會意構成,稅製是政治統治下經濟的手段,收稅要武力強迫收取田租。農業社會維護政治權力所需的經濟來源的細節充分體現在漢字“政”“稅”的造字上,索求、擊打、哀嚎、求助,到最後的妥協,強權在武力下得到鞏固,結果是占有土地、勞力和收獲。耕田腹地城市的易守難攻的地形、五穀豐登的平原、大量人口預備役兵源、充足的稅賦和糧草都是抵禦外敵和穩定皇權的必殺技,城市也因此成為古都。皇帝坐在皇宮的大殿上掌控著國家未來,其中財政權力、負責稅收的行政機構,古今中外都是政府要害職能部門,戶部經管稅收和戶籍。“歐洲中古內陸城市收取貨幣租金與各種租稅,權力被有計劃地擴張”,丘吉爾在他的《英語民族史》中有一段對稅務員的描寫:“稅務員一改可憐兮兮的形象,露出了一副專橫跋扈的嘴臉。家庭是英國人的堡壘,但稅務局的官員卻要不分晝夜的闖入這個堡壘,檢查是否他們交納的稅款”。無論是漢字的造字,還是丘吉爾的描述,都生動再現官吏征收賦稅時的場景:目標、侵擾、武力威脅,結局是求助和妥協。稅製是政治統治的經濟部分,完成社會的公共開支、維護秩序防止內亂,建設國防抵禦外敵,謹防王朝受到顛覆,都需要充沛的財力。

◆“稅”字的英語tax來自盎格魯諾曼語tax(稅)和古法語taxe(稅),來自中世紀拉丁語taxa,來自taxar(征稅,收費),來自拉丁語taxāre,taxō(我處理,我計算),來自tangō(我觸及),源於原始印歐語*tag-,*ta?-(觸摸)。中世紀的拉丁文有明確的征稅收費一詞,稅收不僅僅是王朝財政收入的來源,更是政治上宣示皇權和對藩屬地或殖民地的宗主權的軍事需要,比如17世紀英國征收海軍稅。稅賦透明度越來越成為衡量政府高效和廉潔的標準,對龐大的行政體係來說,需求的輕重緩急順序依利益群體不同而不同,比如需要看病、上學、養老民生和為國而戰的軍費孰輕孰重不同階層意見未必統一。兩鄰國有國土之爭,國民熱情高漲,但若為此增加稅收,民眾可能會改變態度。過重的賦稅導致社會內部矛盾激化,因此,官方常把抗稅的行為作為一種信號以及時調整,避免重蹈曆史官逼民反、政權消亡的覆轍。古巴比倫被外族所滅,其內部原因就有各種租稅導致矛盾激化,國王詔令有各種催繳稅銀、貢稅和貢牲畜的記載(《世界上古史》晏紹祥);“法國大革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支持美國獨立透支了法國財政,尤其是加稅。國家財政出問題是一切問題的根本,也是革命的催化劑”(潘)。

獎(獎)jiǎng

【牛伯】“獎”的本義是用犬祭祀,力求勸導或激勵。泛指各種勸勉,也有輔助、扶助之義。又解是發出聲音嗾使犬,驅使狗猛進。引申為勸勉、鼓勵、勉勵、讚揚(獎勵、獎拔)。

《說文解字》嗾犬厲之也。魏勵:發出聲音嗾使犬,驅使狗猛進。

【解析】甲骨文造字由“”(床)和兩隻手符號會意構成,通假字;篆文造字由“犬”(形旁)、“將”(聲旁)構成,繁體“????”有爿、月(肉)、犬。今字“獎”由“將”半邊(含“爿”“月”)作為聲旁,加上“大”形旁構成,以“大”和“多”造字多為褒義,大塊的肉加上照顧發音,契合每個人的心聲。今天的獎勵多用金錢,因為他可以換來遂心願的需求,這個需求逐漸從物質走向精神,比如獎勵書冊、旅遊、音樂會,因為純物質獎勵可能是一種負能量,比如對於很自尊的人來說,過度的物質獎勵讓他覺得別人用錢砸他做不想做的事,顯得自己低賤。用物質獎勵而不是激發興趣督促孩子學習,會誤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獎品上,沒有學習帶來的樂趣,十年寒窗就是苦役。愛讀書的好少年出身的科學狂人、美國星鏈之父埃隆·馬斯克說:“成為墓地中最有錢的死人對我毫無意義,我在乎的是每晚入睡前都告訴自己我在做最酷的事”。以財富作為杠杆,撬動理想目標的過程中,財富經過漫長、曲折的曆程產生出新的價值,刷新人類存在的意義。

獎勵機製的本質是一種財富分配的形式,集中後的財富向新的精英以獎勵的方式傾斜,比起暴力巧取豪奪要文明許多,通過高報酬使資金從低生產力水平流入高科技,既是對高科技人員物質和精神的獎勵。政治的經濟學本質就是獲取資源、創造和積累財富,然後財富重新分配,讓每個人心安理得,讓社會進步。進入經濟繁榮的良性循環、文化靠各種形式的獎勵(包括科舉的底層逆襲)撐起一個又一個曆史高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即便是兵法,也有“刑上究,賞下流”的辦法鼓勵人才出線。因為從心理的角度說,擁有巨大財富維持喜悅的時間很短,而且導致意誌消沉、墮落,財富重新分配給固化財富和階層的社會進步帶來流動的衝擊力,所以曆史上無論是科舉製度還是兵法都是中原文化不斷前行的動力。

◆“獎”字的英語prize來自古法語prise(拍攝,捕捉,奪取,抓住的東西,獎品,戰利品,購買),來自法語prise(獎品),來自pris,prendre(拿,捕捉),來自拉丁語prendere(拿,抓住)。捕捉到戰利品是期待中最大的收獲,就是獎勵。驚歎漢英詞源本義都伴隨動物和俘虜的激賞,動物(或人)對人的引力之大,超越其它一切物質。迎合人的心理,事半功倍。

得(得)dé

牛伯:“得”的本義是路上拾到寶貝,得到、獲得(《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具備(《荀子·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收獲、心得。

《說文解字·彳部》行有所得也。魏勵:拾得或獲得財物。

【解析】集圖中“甲骨文1”造字由“手”(持)和“貝”會意構成表示得到寶貝,這和英語同義詞匯get(得)詞源相似,它來自古北歐語geta(得),來自原始日耳曼語*getan?(獲得,得到,接受,持有),來自原始印歐語*g?ed-(抓住)。抓在自己手裏的東西就是得到,一幅獲得財意外寶並合理歸己的速寫。集圖中“甲骨文2”加上了“彳”(行走)旁,路上撿到或得到寶貝。漢字和英語詞源“得”都有得到寶貝好運氣的影子,《史記》中“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來利往的人生旅途中獲寶物在手就是“得”,但更多的人生經曆是不斷向擦肩而過的珍寶做永遠的告別。“得”造字和道路相連,從物質走向精神“君子遁道而行,則能擇乎善矣”(朱子《中庸章句集注》),入明道而至最高境界,即得道。

◆“得到”的英語gain,來自中古英語 gayn、gain、gein(利潤,優勢),來自古挪威語 gagn(利益,優勢,使用),來自原始日耳曼語 *gagn?、*gagan?(增益、利潤,字麵意思是“回報”),來自原始日耳曼語 *gagana(後退,反對,回報),來自原始印歐語 *?óm(旁邊,在,與,沿著)。和漢字“得”相似,英語gain的源偷也疑似有道路的影子。

◆“得失”的英語詞組gain and loss,本是一個羅生門,不同角度解讀,結論不同。一方麵,古代商人,特別是巨商富賈官吏的貨幣利得,最終都是國(皇)家的政治利得,無關東西南北。從均貧富到國家幹預土地所有,沒收田產充公增加國有資產,在古中國比比皆是,清朝有“和珅打倒,嘉靖吃飽”的案例,沒收富可敵國和珅的家產充盈國庫。這樣的曆史文化,國民更容易接受公有製理念;另一方麵,富人散財是傳統鼓勵的君子所為,無論是神話中散財童子,還是散財積德的範例,比如中國兩千年前的範蠡、現代印度大臣和當今西方裸捐的富商們都是千金散去,還複來的是身後的讚譽和福蔭後代。

◆經濟有關“值得”的概念是價值觀的核心詞匯,英語是worth,來自古英語 weorþ(值得,受人尊重),來自始日耳曼語 *werþaz (值得的,有價值的),源自原始印歐語 *wert-(轉動,旋轉)。受人尊重就是核心價值,為大眾著想所做,久而彌堅,這種尊重定格為永恒價值觀。

◆“值得”的另一個英語詞匯deserv來源自古法語 deservir(服務好,應得的,值得),來自拉丁語 dēserviō (熱心服務,致力於),源自 dē-(介詞)+serviō(成為奴隸,服務)。用服務表達是否值得,是將抽象服務定量價值大小。為了物質福祉一生或在巨大的壓力下,然後積勞成疾來不及享受世間美好,是一件多數人都認為不值得的事,但也不是所有的感受都可以量化,比如愛情,一旦問值得不值得,那就是愛走神了

 

寶(寶)bǎo

【牛伯】“寶”的本義是房中有珍寶,主要珍寶是玉和錢(貝殼,多產於海南)。引申為珍貴的東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和氏璧天下人所共傳寶也”)。金文見有偏旁“缶”,抑或指家用品也是寶;“缶”器可擊打音樂。珍愛;珍視;珍藏(《韓非子•解老》/老子《道德經》:“吾有三寶,持而寶之”;“東北三件寶,人參貂皮兀拉草”)。

稱別人的家眷、鋪子的敬辭(寶眷、寶號)。

《說文解字·宀部》珍也。魏勵:玉石、玉器等珍寶。

【解析】金文造字由“宀”(房屋)、“玉”(或玉串符號)和“貝”(貨幣,財寶)會意構成,也有含“缶”。 有珍寶收藏在自家房中,和今天已然是零距離貼近。物以稀為貴,此物不再是吃穿用,而是玉石、貝和缶這些高價稀缺品。有交換價值的東西就是眾人眼裏的寶貝,但對個人來說,一人的垃圾可能是另一個人的珍寶(One’s trash, other one’s treasure)。一個國家的“寶”是“國寶”,荀子對此的定義是:“上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能行之”:有意願、有能力、有氣節並踐行之的人才就是國寶,“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不是國寶中的珍品麽?

◆“寶”字的英語treasure來自古法語tresor(寶藏),來自拉丁語thēsaurus(寶藏),來自古希臘語θησαυρ?ς(寶庫)。極具文化相通特色的是,漢字和英文的“寶”都源於“寶庫”這個具象概念,即“寶”字裏的“宀”。西方文學裏出現很多藏寶找寶挖寶的經典,皇陵是毋庸置疑的寶藏,是帝王舉全國之力幾輩子的財富積累,這就是為什麽古代陵墓都以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設計墓葬,防止後人盜墓。但即便如此,未經盜取的皇家陵墓少之又少,晚清慈禧太後的墓葬不過幾十年就被先進藥炸轟開了大洞。藏和盜,是人為財死價值觀的一種交流方式。

鑽石是天下第一寶石,它的珍貴是人為培養的,因為珍惜的感情是在被剝奪和得到的不確定中產生危機感和不滿足感逐漸養成的。鑽石的英語diamond來自古法語 diamant,來自拉丁語 adamas,來自古希臘語 ?δ?μας (鑽石),通常認為源自?-(不)+ δαμν?ω(征服),表示“不屈不撓”,這個詞更可能借用閃米特語,根據民間詞源改編,比如阿卡德語 ???????????? (adamu) 或 ???????? (一塊有價值的石頭,或許是琥珀)。英語詞源的複雜和不確定性,恰好反應這種人賦予高價值珍寶的複雜性,飽含征服和不屈不撓之間的拉鋸。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