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記憶也或輕或重,有的會像雲煙一般隨風飄散,有的則會重重地凝結並且深深沉澱在心底,無論雨雪風霜絕不磨滅。我將它們寫下來,是為了後人能夠真實地了解我們這一代工人曾做了些什麽,不至也隨著我們飄逸而去。相同的往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以為,對真善美的不懈追索乃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第一原動力。人民和實踐則是兩把尺子,越從大多數民眾的長遠利益著眼不雜以個人恩怨,越切近真實,就越公正。曆史是我們走過的一條路,它必須建立在真實的基石之上,因為隻有真實才會讓人心存景仰,點點滴滴就像需要真誠並公正對待的每個人一樣,不因卑微而被忽略,不因低下而被湮沒。
已是暮年,夢中常常是年輕時和夥伴們正在幹著艱苦繁重的工作,感覺值得為之付出而努力堅持著。驚醒時才想到他們中的一些人都已早早地離開了我。我在一家化肥廠當工人近十五年,曾有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難於想像的經曆,好幾位常常日夜在一起工作的夥伴,或勞累致病而早早逝去或在危險的工作中因事故而犧牲。他們有的正當二十一、二歲的青春年華,尚在熱戀中;有的正準備結婚;有的兒女尚小。回想一次次的生死離別,總讓我湧起陣陣悲愴。也令我沉思:他們生前不辭辛勞或者冒著生命危險,並不是為了得到榮譽或者升遷,也和他們家人的生活是否會好一點沒有直接的關係。他們是為了什麽?這樣幹是不是值得?我一直在思索、在尋覓,希望能找到合適的語言來敘述。恰如數十年來我也沒有能夠理直氣壯地回答妻子的責問:當初這麽玩命地幹是為了什麽?我能活在今天也許得到了幸運之神的眷顧,但我始終不能忘懷逝去的朋友們,總想寫一點什麽來紀念他們,該如何談起卻又幾度茫然,似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孤獨,由我久久徘徊。
那個時代的中國勞動者,有許多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甚至處於生命僅可以維持的狀態,依然能不畏艱險、堅韌不拔、熱情飽滿、始終如一,用他們的汗水、鮮血乃至生命創造了許多人類社會的奇跡。是什麽精神力量在支撐他們?應該是一種需要仰視才能看得到的精神文明。數億人在饑餓、貧窮與一些發達了的人們的鄙視中,依靠這種力量度過了十分艱苦的歲月。每當想起就似有一曲激蕩的旋律在伴隨,恰如《二泉映月》表述的那般深沉、悠長又迴轉,時而舒展,時而激昂,但久久不息。這是頑強生命的力量在隱忍、在顫振、在奮進,這種力量的源泉或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希望”。
人生麵臨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也往往也是一時難於找到確切答案的問題,就是活著是為了什麽?有一篇刊載於西方的網文《自閉症兒童的心靈之門》,其中說道:“人在經曆了精力超過需求的青春期躁動後,進入成人階段。成人的標誌是心靈中對社會和家庭尤其是對後代的責任意識。這種意識不是培養出來灌輸進去的,而是與生俱來天命所賜的,在人成長到一定的年齡就自然地在心靈中顯現出來。這時,人的心靈中就主動地要去支撐另外的靈魂,去支撐一個家庭甚至整個社會或民族。從這個角度說,近幾十年流行的隻關注個人享樂的生活哲學是武斷的,有悖於人心靈的本性,也不容於人類社會的模式”。還有一位參訪了麥加朝聖的旅行者則以為:“在所有的動物之中,人是唯一喜歡想象,需要願景,追求意義的動物,而宗教能夠在最大限度上同時滿足這三個需求,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的確如此,人若失去了生存目標,往往會無聊、會迷茫、會惶恐。
我覺得上述的二段話都有道理,加在一起大致可以形成對“中國人並非沒有信仰”的支持。信仰應該是一種為美好願望而努力的精神動力,並且闡述其生命行為的意義。中國人的信仰應該更廣義、更浩大,注重共存,也更期待公正。由於環境的惡劣,遠古的中國人就重視群體的共同利益和個人在群體中的作用。例如,很早就將“為人”的立足點超越了個人與家庭而進入群體,倡導在一個可及的親緣範圍內和諧共處,建立一種德治、有序、相互幫助、共同發展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期待進入更廣泛更高級的境界,如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走出農耕社會後,我們生產的多少產品是給自己享用?提供的多少服務是為自己?如果大家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都提供精良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除了本身會有成就感和滿足感外,所有人的生活都會越來越幸福。這是一個極其簡單明了的道理,這種想法也大致代表了在我當工人那個年代許多人的人生態度。然而,或由於不安全感以及一些人的貪婪與虛妄,這個簡單的美好願望似乎可以十分輕易地被擊碎,其中機理耐人尋味。
人的生命中有兩項最重要的內容,就是付出與獲得。在一個封閉的區域內,要維持正常的運行,全部的付出與收獲會找到相應的平衡點。不太恰當的比喻就像有一個葡萄園由一批人耕種,但很隨意。有人善於耕耘、有人善於澆水施肥、有人善於除草捉蟲,還有人很機靈是摘取葡萄的高手。到了收獲的季節,善於摘葡萄的人得到了更多的葡萄,由此形成了付出與收獲的不平衡。但是若大家都去練習採摘葡萄不再勤於耕耘澆水施肥,如此以往,葡萄園必然會荒蕪。世道興衰應該就是這種整體付出與收獲間平衡與不平衡的必然反映。
在我當工人的時代,由於人們的獲得相差不大,觀察的背景也比較簡單,能夠清晰地看到夥伴們的付出。追憶逝去的朋友們,我隻能大致記述他們的行為,肯定還有一些珍貴的東西值得思索和整理。或許能引發人們的探索:什麽樣的人生目標才值得追求?
其實每一代人都在選擇:如何繼承前人的精神財富?需要什麽樣的精神生活?也都伴隨著無形的希望與承擔:如何讓所有的人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