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間,是老家氣派的四合院,顧名思義十八間屋子,主人是當年十裏八鄉有名的富豪,爺爺的親兄弟。爺爺隻是個清貧的教書匠,他兄弟經商發了家致了富,也因此在特殊年代遭了殃,爺爺從不曾占過光卻受到了牽連。
動蕩的年代,十八間自然被充了公,轉而分給了其他戶。堂爺爺有三個兒子,兩個親生一個同母異父(老大是母親改嫁時帶的),兩個親生的運動中自然沒少受罪,老大不知怎的成了多戶中的一戶,分得兩間一直住在十八間裏。
後來政策落實,十八間卻遲遲沒有歸還。兩個兒子東奔西跑多年,祖業終於重回兄弟手中。原先占了房子的住戶先後搬離,唯獨老大一家還住在裏麵。老大是地道老實的農民,娶妻生了兩個兒子,也都以種地為生,前前後後家業不好不壞。老二老三繼承了父輩的商人基因,很快一個開起年糕廠,一個辦起長途貨運,都成了當時有名的萬元戶。老二家有兩個兒子,老三家有一個兒子,也都是做生意的料。有了錢的第一件大事,兄弟倆對十八間做了深度的修複,但與老大的隔閡越來越深,以至於很快和他打起了官司。官司想來是老二老三贏的,因為老大一家從哪裏搬走了。
我去十八間,應該是八十年代了。小孩子去玩,可不是衝十八間的建築去的,而是惦記開在邊上的年糕廠,想吃那熱乎乎的軟糯年糕。真正認識到十八間的價值,是我離家讀書後九十年代返鄉,在外麵看了點世界再走進十八間,徹底被裏麵的雕刻征服了。整座宅子全實木建造,屋簷門板處處雕花精致,天井石板水渠科學分布。印象裏有一次下雨過去,三叔正躺在搖椅上,邊上一個茶幾一把茶壺,雨水卷珠簾般從四周的屋簷落下,進了水渠又不知去了哪裏,隻聽得雨水滴答水渠嘩嘩的動聽和美妙。
家鄉商品經濟發達,聽說二叔在城裏買了樓,十八間的一半就空了。三叔依舊住在那裏,兩個兒子又都生了兒子,年糕廠還在過年時生意還很興隆。老大和這個家幾乎沒了連接,盡管都出自同一個母親。
2024年,農村終於盼來舊村改造,但聽說也是各種矛盾各種紛爭。二叔三叔東奔西跑,努力想為祖業做點什麽,最終十八間被保留了下來,作為文物將成為未來新村一景。在滾滾的曆史洪流中,這也算是它最好的結局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