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諾華。但是最近這幾年,其他外企也都跟著打價格戰了,包括瑞輝

來源: FionaRawson 2024-06-18 15:18:1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52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FionaRawson ] 在 2024-06-18 15:30:1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文章來源:https://finance.sina.cn/stock/sbsc/2023-10-17/detail-imzrmmff8746714.d.html?from=wap

 

本土市場的新考驗,當跨國藥企加入“內卷”
轉自:氨基觀察

過去,跨國藥企在國內醫藥市場享有“超國民待遇”。

在2015年國內正式取消大部分藥品政府定價策略之前,隻有獨家品種的藥物可以自主定價。

當時,獨家品種基本是跨國藥企的天下,所以大部分跨國藥企的專利藥都能在國內定下較高的價格。比如,在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為人所熟知的格列衛,在國內的售價一度超過2.58萬元/盒,遠超美國售價。

但是,隨著本土創新藥企的崛起,跨國藥企的黃金時代漸行漸遠。

在政策端,隨著藥品帶量采購的常態化,以及醫保談判等政策的執行落地,跨國藥企無法再繼續享受“超國民待遇”,不得不承受與國內藥企同樣的壓力。

加上國內諸多實力藥企的湧現,跨國藥企也不得不放下身段,開打價格戰。在某些藥物的定價層麵,進口藥物價格甚至低於本土藥物。

不過,這一措施也給了國內藥企更大壓力。此前,國產替代的核心邏輯之一是性價比,如今在價格相近的情況下,患者是否會選擇國產藥物?除了價格之外,國產藥物與進口藥物相比的優勢又在哪裏?

這些問題的答案,值得所有國內藥企去思考。

/ 01 /

跨國藥企徹底不裝了

跨國藥企猝不及防的攤牌,或許是國內藥企未曾預料到的。在圍繞PCSK9抑製劑的價格戰中,就被諾華突如其來的價格戰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今年8月24日,諾華研發的降血脂siRNA藥物英克司蘭鈉注射液在國內獲批上市,作為飲食的輔助療法,用於成人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症等患者的治療。

由於這款藥物每年隻需注射兩次,在上市之前就受到了不少的關注。

針對這款備受期待的藥物,諾華也在不遺餘力對其進行商業化。上市不到兩個月時間,諾華成功打通了這款藥物的商業化渠道,10月16日,英克司蘭鈉在上海開出首張處方。

不過,更多人的關注點,是英克司蘭鈉注射液的售價。因為,PCSK9抑製劑的競爭相當激烈,而英克司蘭鈉的定價將會攪動國內該領域的競爭格局。

此前,參考海外定價,有業內人士預測英克司蘭鈉價格可能會在2萬元一針。但實際上,該藥物的定價隻有海外定價的一半:9988元/針。

這一價格,給PCSK9單抗帶來壓力。

根據英克司蘭鈉臨床數據,在前三個月完成兩次注射後,患者接下來隻需要每半年注射1次,就能維持降脂效果。按照當前售價計算,英克司蘭鈉第一年使用費用為3萬元左右,後續年費用在2萬元左右。

和需要每日服用的傳統降脂藥相比,英克司蘭鈉的價格仍然高昂。但相比於其在海外4.5萬/年的價格,其在中國的定價已經是擊穿地板。甚至是和同靶點國產藥物相比,英克司蘭鈉注射液的年費都算低的。

8月16日,信達生物托萊西單抗注射液國內獲批上市定價為1388元。雖然藥物單價低,但考慮到這款藥物用藥頻率更高,目前有2周、4周、6周三種治療間隔的靈活用藥方案。算下來,患者一年的年費在2.1萬元-3.6萬之間。

很顯然,在用藥頻率、價格都更高的情況下,托萊西單抗注射液的國內商業化之路該如何繼續開拓,是個問題。

事實上,外企“內卷”價格不僅限於PCSK9這一靶點。近些年來,跨國藥企與國內藥企開打價格戰的案例越來越多。在CDK4/6靶點上,進口藥物的價格同樣低於國產藥物。

由輝瑞研發的呱柏西利膠囊價格為4275.6元/盒(125mg*21粒)。按照125mg/日,連續用21天停7天的用量來計算,呱柏西利的月費用為4275元。

而的達爾西利片價格為4305元/盒(150mg*21片),算下來,達爾西利片月費為4305元,略高於輝瑞的呱柏西利膠囊。

那麽,是什麽讓曾經高傲的跨國大藥企放下身段,加入國內藥物價格戰?

/ 02 /

不容放棄的中國市場

答案,在於大藥企自身的不確定性與中國市場的確定性。在美國醫保談判出台後,這些大藥企開始麵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

眾所周知,美國是醫藥產業的第一大市場,近些年來,美國的藥品銷售額收入占據全球總銷售額的一半。對於這些跨國大藥企來說,能夠自由定價的美國市場,也成為了這些大藥收入的主要來源。

但隨著2022年8月,美國拜登政府簽訂了《通脹削減法案》,美國醫藥市場的前景開始發生改變。這一法案提出了對重磅藥物進行價格談判、限製藥價漲幅超過通脹、降低Medicare支付等一係列措施。

在美版醫保出台的影響下,美國藥物自由定價成為過去時。對於這些跨國大藥企來說,這也意味著他們將迎來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凸顯了出來。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醫藥市場也有著極大的想象空間。

2022年,、默沙東、賽諾菲、、諾華、、禮來七家跨國大藥企的中國區收入,合計為242.5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1648億元。

對於不少跨國藥企來說,中國市場更是業績增長的重要引擎。比如說阿斯利康,2023年上半年阿斯利康中國區營收同比增長7%,達到30.43億美元,約占阿斯利康全球總收入的14%。

在這樣的背景下,跨國藥企們必然希望在中國醫藥市場急速成長的過程中分一杯羹。

但這些跨國大藥企也深知,在國內創新藥研發內卷的情況下,已經使得中國醫藥市場發生劇變,想要躺著賺錢已經不太可能。

所以,麵對不斷變化的中國市場,跨國藥企也一直在不斷地進行戰略調整,從過去的躺平到如今主動地參與競爭、主動降價尋求與國內政策和市場的貼合點。

/ 03 /

國內藥企如何應對

不過,跨國藥企放下身段的做法,卻是讓國內藥企壓力倍增。

過去,高昂的定價是跨國藥企的一貫策略。對於國內創新藥企來說,這一策略的破解之法不難。國內創新藥企隻需要跟在跨國藥企身後研發me too藥物,以低價優勢與外跨國藥企爭奪市場份額,便能分食跨國藥企的部分市場份額。

但現階段,隨著創新藥研發的競爭越發激烈,跨國藥企藥企也開始打起了低價策略,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藥企的低價優勢瞬間崩塌。

這意味著,國內創新藥企將會麵對更嚴峻的考驗。

在價格相近的情況下,患者為何要選擇國產藥物?除了價格之外,國產藥物與進口藥物相比的優勢在哪裏?答案或許是藥效。某種程度上來說,低價並不能算作優勢,真正難以跨越的優勢應該是更好的藥物效果。

這也就要求,國內藥企的藥物研發,要逐漸從me too轉向me better再到BIF乃至FIC。隻有在藥效、依從性等方方麵麵追平乃至超越跨國藥企的藥物,後來者居上的故事才可能發生。

放眼未來,國內與進口藥物之間的正麵博弈一定會越來越多,像過去一樣單純靠低價的策略已經行不通。本土藥企需要拿出百分百的實力,亟需厘清錯配的定位,調整策略重新出發,才能應對這些戰力凶猛的百年大藥企們。

當下醫藥市場競爭格局不斷變化,倘若想用昨天的邏輯,迎接今天的挑戰,必將失去明天的市場。

對跨國藥企如是,對國內藥企亦如是。

文/方濤之

所有跟帖: 

嘿嘿,這幾個公司我倒是知道,不過這篇文章說美國藥物自由定價過去時是錯的。Novartis的小印CEO走的是高價小市場路線 -GoGym- 給 GoGym 發送悄悄話 GoGym 的博客首頁 (395 bytes) () 06/18/2024 postreply 15:47:51

多謝GG科普!就是你說的,“政府保護主義”。文中邵父預言的醫保控費和集采兩樣,就是手段。 -FionaRawson- 給 FionaRawson 發送悄悄話 FionaRawson 的博客首頁 (78 bytes) () 06/18/2024 postreply 15:55:54

趕緊去Google集采 :). 美國也這樣的,不同的whole seller 和大型醫療機構搞集采 -GoGym- 給 GoGym 發送悄悄話 GoGym 的博客首頁 (161 bytes) () 06/18/2024 postreply 16:10:5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