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少年泳娃的家長都知道,孩子遊泳回來胃口好得驚人,一個人一頓吃掉一隻雞都是正常的,所以我家餐桌上每天都有大肉。我的兩個女同事,一白人60 多一印裔50多,都吃素,前者吃魚,後者魚都不吃,都積極鍛煉,身材那個好。我想等我家孩子離家了,我也會那樣。不由想到,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需求,是要按著生命的規律來的。讓我家娃吃素吃魚不吃肉,那是不可能的。
拿吃的來說吧,看一個小朋友吃蛋糕,我能感受到他的快樂,也覺得這蛋糕會提供給他成長的養料。到我這個年紀吃蛋糕,快樂可能還在,不過會聯想到血裏的糖和膽固醇大概飆了不健康。所以趁著年輕,多吃吧,我二十多歲的時候,附庸風雅讀“菜根譚”: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隻是淡;吃得菜根,百事可為。這類書讀多了,不知道我到底收益多少,倒是搞得我年輕時就老氣橫秋。現在想來,真是不合適。
David BROOKS 提到:人的一生是要完成一定的task的。1. 從出生到2歲嬰兒期,寶寶把自己和父母歸於一體。2. 兩歲時,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所以有“TERRIBLE TWO”。3. 然後的任務是建立IDENTITY(身份):我自己是誰?我要做什麽?有人可能試了好幾個方向才確定自己要做什麽,有的人甚至一輩子都沒有找到自己的身份。4. 接下來, 就是CAREE CONSOLIDATING PHASE (事業發展期):這期間,俗世的事業成功是這階段的追求。5. 任務4 實現了以後,很多人會意識到自己對社區對世界有更大的責任,所以會去做charity盡量幫助人。這個過程不是線性的,有人會走彎路,有人會永遠停在一個階段進展不到下一步,有人跳過一段後會有遺憾。比如說,如果一個聽話的乖乖寶,年輕時一直聽父母安排去學習就業,沒有自己發展出identity,後期可能會反叛,回頭去追尋IDENTITY. 另一個例子:在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大家講究”躺平“, 慢生活。正常情況下這應該是奮鬥以後的平穩,屬於任務5的內容。不經過任務4,直接去5,會失去生命力的。就像現在名校的大學生,一個個以人類的進步為己命,很高尚。但是沒有任務3和4的基礎,憂國憂民隻是空中樓台。
在不同階段的人,看世界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所以幾代人在一起,有代溝。老人在stage5 可能充滿智慧,就像菜根譚裏的至理名言,這對於在stage 4 晚期的中年人會有引導意義,對於在stage3 還在尋找自己身份的年輕人來說,太過消極了。同樣的,在stage 4 裏專注事業成功的中年人,倒是對在stage 3 的年輕人提供一些有用的分享的。
你還可以用這個曆程看看周圍的人,看他們在哪個階段,這樣會幫助你理解他們。比如說,我就喜歡白人老頭做我老板,因為經曆過的幾個都對我嗬護有加。後來換了個中年白男,在辦公室改革,讓我很不適應。知道這個人生的曆程任務後,我就理解了。老頭們已經在stage 5 了,那就心態平和,樂於做mentor。而中年人,還在stage 4, 那就要努力建立他升職資本的時候,自然會顯得自私自大。所以職場上,判斷他人在哪個stage會幫助自己理解對方的出發點,而不是去用好與壞來衡量。
你跟孩子講話的時候,他會不會煩你囉嗦,聽不進你的話?而我們做家長的,總想把自己的經驗傳給他們,讓他們少走彎路。跟下一代溝通,確實要講究技巧。但有一點要認識到,他們正處在stage 3 尋找identity的時候,或是在stage4 早期要開始發展事業的時候。那我們要給經驗呢,也要想一想自己給出的,是不是還不到他們能接受的程度。 而他們尋找身份的過程,是一定要自己去的。我們家長能做的,是提供支持和愛。同樣的,網上的心靈雞湯撲麵而來,有用嗎?這也要分哪個stage的。二十出頭的時候,不要讀菜根譚,等40歲再讀。年輕時,讀讀魯賓孫漂流記倒是可以的。
年輕時讀毛姆的“人類的枷鎖“,隻看到了一個愛情故事。現在重讀,讀懂很多。這是個主人公從stage3 到5的成長史:童年父母雙亡,跟叔父叔母生活,足有殘疾讓他自卑;尋找identity:做學徒,學醫,交朋友,陷入虐戀;經過了困頓的時期,人成長了,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愛人,最後對人們充滿了悲憫。經典就是經典呀,這本書的精髓,我到中年時才讀懂。
年輕生命力勃發的時候,就是要吃些肥甘美味,讀一些積野心勃勃的書,像張愛玲一樣意氣風發地說:成名要乘早呀!在春天,不要追尋秋天的落葉,落葉會到來的,但是到那時不會有初春的嫩綠了。而在秋天或冬天的人,也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不用老黃瓜刷綠漆,也不強求年輕人來遷就自己。植物有季節,人也有,順從自然,讓生命流動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