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改編(2024年3月24日星期日)
《三體》改編的奈飛版看完了,我覺得不錯,彈幕上也有失望的,不衷一是。
我覺得不錯,並且聯想到了《趙氏孤兒》的改編,已經有好文章了,鏈接在此(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uk-47391870),不再重複。
既然是改編,就要允許改。把東周改成宋朝,把2000年改成2024年,都是可以的。
比較有意思的思考,應該是為什麽改編,不自己原創?憑伏爾泰、奈飛的底子,原創一部,小菜一碟。
我認為,其實伏爾泰和奈飛都想用盡改編的福利:(1)原著有很好的張力和架構,不必重起爐灶;(2)本土缺一些價值觀,從遠方引進一些,正好借題發揮;(3)添一些異域風情,讓戲劇更引人入勝。
《三體》原著我是通宵看完的,如同很多讀者,看著看著就不想睡覺了,看著看著就站在床上,站著看完最後一章。這在我的閱讀經曆中,很少見。主要就是大劉安排的張力和架構,讓讀者欲罷不能。這也是改編《趙氏孤兒》的一個動機。
眾所周知,小說《三體》英文版和中文版是不同的,英文版開頭就是WG,如同奈飛電視劇一樣。WG在西方沒有,因此WG引發的對人性的考驗,西方人沒有經曆過。如同趙氏孤兒一樣,突然之間要在“忠”、“義”和“親情”中做選擇,而且預知自己和朋友們會因此送命,而且也不知道這樣的計劃會不會成功,西方人沒有經曆過,直到法國大革命,要建立一個沒有君主的共和國,也不知道會不會成功,甚至會不會背上罵名。這都是引進別人的糾結到自己的戲台上的妙處。也是西方劇作慣用的技倆,比如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阿依達是埃及和埃塞俄比亞的故事,講人家的故事,想自己的糾結,是蠻合適西方觀眾的。
外星人來臨,是西方劇作家常用的段子,因此派生出來的片子很多很多了,《三體》如果還是一樣,就不會吸引奈飛和權遊班子來投資“改編”。針對外星人,西方老套路是在“獨立”“自由”等價值觀上糾結,一般也是派精英上去“迎戰”,創立一批英雄,外加一些高科技。《三體》給奈飛的一個腦洞就是科技樹沒有辦法點了,強敵沒有辦法“迎戰”了,自己這邊也沒有什麽“英雄”,甚至我們都是會說謊的蟲子,在真善美麵前不值一提。那麽還奮鬥嗎?還抗爭嗎?
葉文潔的糾結,其實從一開始就是東方角度的糾結,就是仗還沒有打,自己已經是無望的了,而且威權遠遠大於自己的小胳膊。這在高歌猛進的當代西方,從來沒有體驗過,直到今天,2024年的新世代,他們都不知道工作的意義了,都像奈飛版裏的掃羅,抽著大麻、泡著妞,也不想當什麽英雄了。每次西方價值觀碎了一地的時候,都會去東方找。劇版裏出現多次印度教、佛教等影像,也是一樣的用意。
所以,奈飛沒有辦法原創,他們要借著葉文潔的糾結和經曆,告訴他們的觀眾,那些捧著觸摸屏長大的,當你必敗的時候,怎樣才能觸動和激發自己,去當隻剩一個腦子的Will(這個名字本身就是個雙關語哦)、麵壁者、執劍人?這是西方青年亟待麵對、反思和回應的問題,也是當初奧巴馬迷戀這書的道理,他也糾結如何領導這批青年和失去方向的國家。如同伏爾泰時期的法國人、英國人,他們的問題是計劃跟不上變化,如何“坦然”麵對?程嬰給了法國人、英國人很好的示範,靠著儒家信念“坦然”麵對,盡管英國版把他變成宋朝的女性,但是“坦然”這個態度沒有變。
最後,異域風情,比如阿依達的尼羅河、葉文潔的內蒙古,都是大部分歐美觀眾沒有去過的,這樣的心理距離增添了自己和熒屏之間的物理距離,好讓自己更多的有思考的空間。否則一天到晚紐約陷落、洛杉磯陷落、倫敦陷落,落了俗套。
憑這三點,就要改編,而不是原創。
但是,奈飛幾乎等於借殼上市,幾乎原創了整個作品,把聖母婊變成了更有人味兒了,把每個人的動機和改變用比較好的對白表演出來了,把莎士比亞、西方流行音樂等元素融入進去了,把煙、酒和頹廢加了進去,這些是大劉沒有做、也不可能做到的。改編後更符合電視劇的起伏節奏,更符合歐美觀眾。至於噴子,就說明他們沒有西方體驗,沒有體驗西方,當然覺得改得麵目全非,把不滿彈幕出來,也是情有可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