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終歸是形式大於內容

熱度不減的繁花應該是告一段落了吧,在日漸冷落之際,我也來湊個熱鬧,不過我不是來點讚的,我的評價是中性,能看,也能看完,相比之下,我隻是喜歡鄉音,再美的光影和造型,於我都是次要,這個放一部電影裏合適,電視劇這麽長,把這個當一個重點的話,早就審美疲勞了。

電視劇,要麽把故事講好,要麽有理念衝擊,讓人有感。

故事好,理念衝擊力強,表演上乘,那一定是好劇!

服道化好,光影好,氛圍感好,那都是外圍的東西。

繁花的故事很簡單,理念衝擊談不上,表現形式都港片老套路,沒有新意,可能是蓬勃躁動的90年代,擾動了人們的內心,30年了,要懷舊了,繁花正好滿足這個心理需求。

黃河路我很熟悉,距我第一個工作單位不遠,走過鳳陽路,就到了,90年代,沒覺得如何炫目繁華,不過93年,倒是有件小事讓我記憶猶新,就是有一次在上班路上,看到一溜兒擺攤賣大閘蟹的標價,嚇我一跳,都是三位數的,簡直是跳漲加飛漲啊?為何?因為據說上海大閘蟹,香港人都包了,自然就洛陽紙貴,那時普遍的月工資也就能買一隻三兩大閘蟹的樣子,這價格,就算在外企做的人怕是也不能太豪橫,當然,那時搞活經濟的口子已經開了一陣了,有那麽一小撥人是完全消費得起的,繁花裏說的,就是他們的故事,一小小撥人的90年代,讓一大波2024年的人觀看有感。

年代感,隻能在同時代拍,才能相對高保真,劇情可以有距離,但是演員的整體氣質跑不了,1994年滬語片《股瘋》,才是90年代真正的上海,繁花裏的人們,除了爺叔和金科長接近那個時代,其它人,是完全沒有那個年代感的,90年代的上海人,經過了四十多年的社會主義改造,整體就是社會主義風貌,頂多先接觸西洋東洋風有一點點混搭,但那個派頭,也是相當有限的,時髦都談不上。所以,電視劇過於臆造了!

上海的輝煌,就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那個全世界所有人的大舞台,空前也絕後了,繁花裏的人物,是混搭版的,好像哪個年代背景,都不那麽合拍,算是導演製造吧,藝術效果,可以欣賞,不過我個人不喜歡,真正經曆過那個時代的,反而會出戲。

導演有上海情結,在他的電影裏,上海總是呈現著一種高級感,《繁花》也是的,不過上海和上海人早就沒那麽高級了,從明裏暗裏把非上海地區的人都看作鄉下人開始,這個城市的文化層次就在走下坡路了,小市民氣息凸顯,不過現實確實無奈,改開前,上海的城市建設三十年基本為零,人口卻增加不少,如果絕大部分人在逼仄的狹小空間裏生活太久,最後他就哪兒都大氣不起來,也高級不起來了,你能想象8個平方住6/7個人的場景嗎?不是一兩天,是常年累月!

我雖開口母語是上海話,但在外地生活許久,那時候上海貨還是高級的代名詞,但上海人已經被難以想象的局促空間搞的“瓦特了”(壞掉了),表麵講究,內裏是真的塌方了,有個特別上海特色的上海製造,很能代表這個窘況,就是假領子(一種沒襯衫穿上它就像有襯衫而且還有好幾件襯衫的一種便宜簡單的替代品),外表的體麵+內裏的局促物化成一個時代特色的商品,真是一塊布頭濃縮了一個城市百年巨變的所有信息!

1930年代的上海,租界裏的花園洋房和有抽水馬桶的新式城市民居(石庫門)就已經比較普遍了,有車有房有幫傭的家庭並不少見,工商業發達,尤其是輕紡業,那時候的織襪業,品類豐富的程度甚之超過今天,已經專業到為特別用戶專門製作的地步,比如為小腳老太太特製;近五十年過去,九十年代的寶總和汪小姐,仍然在輕紡品上打拚,對於知道曾經大上海工商業輝煌人來說,是喜是悲呢?當然寶總也玩起了股票,還弄得挺大,這算高級了吧,可惜劇裏他的很多做法是違法的,最近整理家史,看到民國上海股市的一些資料,覺得還是很規範的,估計當時引進的是較成熟的歐美資本市場的製度。

 

電視劇《繁花》賦予上海的高級感,現實裏已經不多了,高級的群體既不會通過貶低別人來提升自己,更不會拉低自己去取悅別人, 上海失去國際大舞台這個位置後,靠巔峰時期的餘暉支撐良好感覺,重新定義自己文化品性的特點是所謂的海納百川,其實這個是沒有的,最近有一篇文章最能體現這個虛無定位的缺失,文章題目叫《上海能夠包容鄔達克》,鄔達克是匈牙利籍的建築師,上海大量著名的建築都是他的作品,他生活在上海,創造了上海,他就是上海人,同理,卜舫濟,金焰,沙遜,哈同也都是,人家就是這個城市的一部分,留下永遠傳承的作品,不需要你來包容,這和今天美國人說美國能夠包容黃仁勳聽起來一樣可笑。

上海電視台是所謂海納百川的海派文化的吹鼓手,很特別的一個存在,電視平台的主角全是自家主持人,自己搭台自己玩,阿拉資源肥水不流外人田,搞起利益來吃相難看,直到現在都這樣,這幾年的一個什麽張奶奶海參,從廣告密集量到表現方式,都可以讓你出現生理不適的程度。

三年前,發生了上海電視台主持人參加剛出獄的上海首富周正毅壽宴的集體諂媚事件,那種把自己踩到泥巴裏擰兩腳還嫌巴結的不夠且不自知的勁兒,真是隻能在某種集體環境裏特別培養出來的,否則真做不出來。

《繁花》熱映之後,那位惹事的上海首富周正毅還被一些人說是繁花主角阿寶的原型,估計胡歌對這種聯係會感到不適,不過周正毅的老婆開的阿毛燉品,才是當年黃河路的當紅主角兒,那裏麵發生的故事,要比《繁花》劇中的故事真實精彩的多,拍出來很可能收視率更勝繁花,問題是,這些不能拍,拍了也白拍!所以王家衛導演還是很能領會精神,相對於意涵深刻,內容豐富的小說,電視劇也隻能走形式大於內容的路子了。

人物塑造方麵,《繁花》也有問題,人物立不起來,寶總不食人間煙火,原作者金宇澄本是要為複雜的人性正名,為“渣男”討個合理的多麵性解讀,結果有些主角被砍掉,有些被簡單化,留下來的寶總,有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範兒 ,帥,多金,善解人意,情大於利,從一而終,不近女色。

可能這符合國內多數群體的觀賞習慣,於我而言,這是假的。

假就沒法兒打動我,在AI能製造視頻的時代,要美,要光影,給電腦發指令就好了,分分鍾就能得到效果,意義真的不大了。

繁花的熱播,還有一個原因是江南文化在影視作品裏被壓抑太久了,不管是1949年前還是之後,上海都是影視領域裏絕對的開拓者和領導者,改開後逐漸沒落,至今上海失落的連上海話都快保不住了,這是令人擔憂的,而上海本地人並無保護本土方言文化的強烈意識,沒了就沒了吧,年輕一代都不說甚至不太會說,這真是個巨大的問題!

畢竟墨鏡王是大導演,就算他江郎才盡,基本功還是上乘的,原著基礎又紮實,隻是真按原著拍,一定過不了審,王導是上海人,一直有上海情結,這份用心還是很難得,值得尊重,如果這個作品為保住上海話做了貢獻,那我無論如何還是要點讚的,其它的就不苛求了。

《繁花》是可以看看的,要看滬語版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