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環境的產物。人必然生存在一定的環境裏。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環境單獨存活。這個環境,就是人與之相處的客觀條件和情況,也包括人所處的空間位置。它由兩個方麵所構成,一是自然物質環境,二是社會文化環境。
毫無疑問,人生命運也是環境的產物。任何一個人的命運,任何一種命運形態,無論它多麽特殊,無論它多麽普通,無不烙下環境的印記。對於命運來說,環境是搖籃,是溫床,也是舞台。換言之,人生命運的孕育、發端、變化與終結,都離不開與之相處的客觀條件和情況。就命運而言,這個客觀條件和情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家庭(家族)、生長活動的地域及時代背景。這三者,共同構築成命運的舞台。命運的舞台有多大,命運的變化發展空間就有多大!
一
家庭(家族)環境,是指一種以婚姻和血緣關係為自然基礎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以及這個組織形式所具備的情況和條件。家庭環境,是生命孕育發端之源,是人最早接觸和生活的環境,也是人生命運啟航的碼頭港灣。家庭環境對於命運的影響意義重大,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其走向、格局與優劣。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庭命運影響甚至決定著子女一生的命運。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這種說法雖有偏頗之處,存疑之處,但也確有不可忽略的合理性及客觀性。龍子居於奢華之龍宮,玉食錦衣;鳳兒棲於梧桐高枝,笑語歡歌;小老鼠則行藏於陰暗之處,專幹著打洞的勾當。出身不同,命運天差地別,這已成為不容爭辯的現實。出身於豪門貴族之家,“含著金鑰匙”長大,其命運趨向大多既富且貴。據英國媒體報道,英國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的頭胎,不論男女皆能成王。英媒體報道之時,凱特王妃尚在妊娠之中,尚未麵世的腹中胎兒就擁有了繼承王位的資格,能不叫人感慨係之?!出生在富裕之家與貧困之家,出生在農村與出生在城市,也有明顯的差別。富裕之家的孩子衣食無缺,家庭和周圍的環境為之提供了許多優越的條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們在成功之路上付出的努力要比貧困人家的子女少得多。從受教育的角度來看,出生於城市的人占有教育資源的優勢,從小接受的教育與農村孩子很不相同。農村學校師資力量和教學環境落後,導致孩子們學習基礎薄弱,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真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有一個良好的出身,總是占到很大的優勢,因為精神和智力的傾向是跟著血液一起流動的,家庭擁有的財富及社會資源也同樣是沿著血緣而流動的。時下,“二代”正在漸漸成為一個意味豐富且範圍獨立的詞匯,從“官二代”到“星二代”、“富二代”,再到“窮二代”,社會資源分配在以生命代際為名義的新老更替中漸漸完成。這些不同類別的“二代”,其生存方式、命運格局與品質也明顯不同。據有關機構的統計,父母是國家幹部和企業高管的,這些人的子女最有可能成為國家與社會的管理者;工人家庭出身的,100人中隻有1人進入國家與社會管理層;農民家庭出身的,100人中還不到1人進入到這一階層。“官二代”們從開始踏入仕途起,就受到各種形式的關照,有著平民子女無可比擬的升遷優勢。官場中,“你提拔我兒子,我提拔你女兒,共同進步,皆大歡喜”,分贓式的權力尋租較為流行,於是構成了當前我國畸形的官場生態。雖然我國在幹部提拔問題上實行“公推公選”,但背後的暗箱仍然無法關閉。據有關媒體報道,河南省某縣在2008年全縣正科級幹部和縣局級幹部任用中,最後確定的12名鄉長,全部是當地官員的子女和縣裏兩大房地產老板的親戚。這隻是官場的一個縮影,“官二代”順利接班隨處可見。目前,大學生畢業“就業難”的問題比較突出,一定程度上來說,決定大學生就業狀況的往往不再是成績、能力,而是家庭出身、社會關係,套用一句網絡語:“找工作變成了拚父輩財富和權勢的‘拚爹’遊戲”。這是從曆史的角度得出的結論。一個社會的遊戲規則既然是由富人製定的,那就必然於窮人不利,窮人要想勝出,可能性很小。在當今社會,普遍受關注的“窮二代”,收入少,起點低,處於弱勢地位,生活在社會的底層,要他們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擺脫困境很難。他們繼承了父輩的貧困,也很有可能將貧窮遺傳給下一代。因為,與“官二代”、“富二代”相比,“窮二代”缺少社會資源,很難獲得體麵職業和廣闊發展空間,改變命運的渠道越來越窄,進入社會上升通道越來越難。一些收入不高的年輕人在網絡上公開表態不願生育“窮三代”,理由是“窮二代”的孩子從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注定要在艱難的環境下掙紮,改變世襲貧困命運難上加難。再說,本來已是“房奴”,如果生了孩子,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又成了“孩奴”,豈不是一輩子生活在“奴隸社會!”當然,這是一種偏激的言辭,也是自私的行為,更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但其中的辛酸、尷尬與無奈,躍然紙上!
誠然,落生在不同的家庭,其命運的起始點不同,發展趨勢不同。但這種命運現象,並非絕對,非如此不可,它隻具有相對意義。家庭的富貴、溫飽和貧苦狀況,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永遠如此。它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當社會出現重大變革和轉折,或遭逢大的天災與人禍,富貴型的家庭有的可能迅速破落,淪為溫飽型或貧苦型家庭。而有些溫飽型或貧苦型家庭恰逢好的機遇,也可以迅速變換門庭,成為新貴或富豪。最典型最集中的莫過於改朝換代、政權更替。此為一。其二,富貴家庭的成員也不是人人都有好命好運好造化,命途暗淡,乖謬多舛,毫無建樹之人,也屢見不鮮。從另一方麵看,古往今來,出身市井布衣,奮然崛起於天地間,或高居廟堂,或領軍稱雄於某一方麵某一領域,令世人景仰者,也不計其數。因此,無論出身如何,都不應當洋洋得意,忘乎所以,更不可自輕自賤,悲觀失望。
家庭環境對人生命運的影響與作用,就普遍意義而言,主要表現在基因遺傳、父母的培養教育、家人之間的相互幫扶與相互影響三個方麵。
關於遺傳,現代科學發現,地球上任何生物都有著自己的起源之物,那就是隱藏在細胞核之中的一組分子,即脫氧核糖核酸長鏈。伴隨著DNA奧妙逐漸被揭開神秘的麵紗,更多的生命之謎將被我們發現。在生物界,除了RNA病毒和噬菌體以外,每個生命體上都有著自己特定的DNA分子。這些DNA分子在生命個體差異上,起到了主導性的作用。人類在繁衍的過程中,父母親會把自己DNA中的一部分,通常情況下為一半,即DNA雙鏈中的一條,複製傳遞到子代中,從而完成性狀的傳播。縱觀宇宙間的生物體,或多或少的都會將自身所具有的某種生物特征和生理特征遺傳給自己的後代,而這也是生物體能穩定地代代相傳的原因。人的體質、脾氣有遺傳,人的身材、麵貌、智力、體力、壽命也可以遺傳,甚至某些疾病也可以遺傳。譬如說淋巴結核、肺結核、癌症、心髒病、精神病、痛風、先天性耳聾、眼盲、器官發育不全等等。子女與父母相像,父母的體質特征、性格脾氣,以及精神與智力特征,大多可以由子女繼承下來。一般地說,兒子大多帶有父親方麵的性格,女兒則更接近母親。相信每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家長都會仔細地欣賞孩子:這個部分長得像爸爸,這個部分長得像媽媽;相信每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家長都會仔細地品味孩子:性格的這部分像媽媽,能力的這部分像爸爸。有什麽樣的父母,就會生下什麽樣的孩子,這雖然不是絕對的定律,但在現實中卻具有普遍性。
在遺傳方麵,有兩種特殊情形的遺傳,對人生命運的影響十分重大,也十分特殊。一種是智力方麵的特殊遺傳。有的孩子生下來就具有很好的天賦,智力超群。你看:有的人天生是個能把落葉彈成音符的鋼琴家,於是,他把長長的頭發悠揚成動人的旋律;有的人生來便會把雲霞剪裁成一幅精雅的圖畫,於是,他把夜色磨成一池墨汁。這一類人雖然數量很少,但絕大部分成就偉大,對社會的進步與繁榮貢獻突出。我國古代被人們稱頌的“神童”,如李白五歲誦六甲,王勃六歲善詞章,李泌七歲能棋賦,祖瑩八歲能詠詩成章,王維九歲知屬辭,楊烔十一歲舉神童,甘羅十三歲做丞相,白居易十六歲名揚天下……在當代,我國著名的作家、詩人、戲劇家、曆史學家郭沫若先生,年幼時就頗顯才華,令人稱奇。他五歲便開始讀書識字,一天,他跑到私塾先生那裏求讀,先生抬頭一看是一個瘦小的孩子,心想這小家夥乳臭未幹,也能讀書?老先生連連搖頭,回絕了他的請求。誰知年幼的郭沫若自尊心很強,竟衝著老師大聲念了一首詩:“翩翩少年郎,騎馬上學堂,先生嫌我小,肚內有文章。”一詩未了,四座皆驚,如此年紀竟脫口成詩。老先生呆了好一陣子,連聲讚道:“妙極,妙極,真是一位神童”。湖北襄樊女孩蔣方舟也是一個十分聰慧早熟的孩子,她七歲開始寫作,九歲出版散文集,十一歲成為暢銷書作家,十二歲在兩家有影響的報紙開設專欄。她曾被譽為:“神童作家”、“天才美少女作家”,是中國少年作家學會首任主席。她擁有青春靚麗的形象,機敏犀利的談吐,曾是中央電視台、美國《時代周刊》甚至著名時尚期刊等媒體競相追捧的寵兒。2006年10月,一家著名時尚雜誌評選最具潛力的18位未來之星,十八歲的蔣方舟名列第二。2011年8月12日,香港浸會大學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年僅十三歲的沈詩鈞修完了本科和碩士課程,即將赴美國得州農工大學做訪問學者,與兩位世界頂級的數學家一起做研究。在香港引起廣泛關注的“神童”沈詩鈞,不僅是香港曆史上年齡最小的大學生,而且僅用四年時間就讀完了本科和碩士課程,比規定的時間快了兩年。沈詩鈞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在不停地“跳級”,特別奇異的是,他僅用一個暑假就讀完了全部中學課程,其超常智力,可見一斑。
在遺傳方麵的第二種特殊情形,就是疾病的遺傳。遺傳病、先天性的疾病,大多難以治愈。這種情形的出現,如同災難降臨,落到誰的頭上,誰這一輩子就可能與病痛為伴,厄運連連,命運起點低下,命途質量低劣。嚴重者,行為受困,生活不能自理,成為家庭拖累。更有甚者,人財兩空,使整個家庭遭受重創,家運流程一路低行,且愈難愈艱。據有關醫學資料介紹,夫妻倆都是地貧(地中海貧血)基因攜帶者,其所生子女將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幾率是地貧兒,其中更有百分之二十五會是重症地貧。地中海貧血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由於珠蛋血基因缺失或突變,導致珠蛋白肽鏈生成障礙,引起流血性貧血,每個月都要輸血一到兩次。在輸血過程中,輸入體內的紅細胞帶有很多鐵,鐵逐漸沉積在體內,患者還要做去鐵治療,因此每月的治療費用高昂,普通百姓人家根本無力承受。尤其是普通醫療手段無法根治,唯一出路就是通過新生兒的臍帶血進行移植。然而,配型相合的臍帶血概率隻有十萬分之一點七!我國先天性唇齶裂患者也比較常見。這種病雖不像地貧病症那樣危及生存,但若是治療不及時,或醫療技術水平受限,將給患者留有終身缺陷。這種生理缺陷,給人生命運所帶來的負麵影響也是明顯的。首先,它給缺陷者心理蒙上了一層厚重的無法拂去的陰影,催生著悲觀情緒和自卑心理的瘋長,總覺得低人一等,許多事既不敢想,更不敢做,因此命運層次、格局自然比普通人差了一截。其次,有這種缺陷的人,職業選擇受限,交友受限,婚姻也自然受限,因此他們的上升通道和空間無疑都受到限製。據有關報道,美國微笑列車基金會創始人、華人富豪王嘉廉先生,近幾年在我國貧困地區組織開展慈善活動,旨在為唇齶裂患者提供免費手術。截至2012年,已成功為17萬多名貧困兒童實施了唇齶裂手術,使患兒和家庭重新綻放了自信的笑容。王嘉廉先生說:“我以能夠幫助一些唇齶裂患者擺脫生命的厄運,而感到無上榮耀!”
上述兩種特殊情形的遺傳,是命運的兩極現象,隻占很小很小的比例,絕大部分都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遺傳。幼年聰穎,智力出眾者,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很容易獲得父母的格外關注和培養,甚至還能得到名家大師或尊貴人物的提攜與相扶。這類人是命運的寵兒,起點高,勢頭旺,比一般人的舞台大,施展身手的空間廣,也比一般人成材快,成材早,事業優異輝煌。但不管有多聰明,天分有多高,勤奮刻苦這一條是不能脫離的。上麵所講的“神童作家”蔣方舟,從七歲開始學寫作,越寫越上癮,寒假、暑假、課餘都在看書寫作;床上、地上、茶幾上、膝蓋上,看到什麽,想到什麽,信手拈來,隨處就寫。從七歲到十一歲,方舟寫滿了21個大大小小、厚薄不一的本子,最厚的一本寫了五萬字。這樣的蔣方舟能不成功嗎?早慧的孩子也許是上天賜予的特別禮物,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麵性,如果自持聰穎,不願吃苦,鬆懈懶惰,那必然會如王安石筆下的仲永一樣,淪於“泯然眾人”的結局。
關於家庭教育。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社會的結晶體,是民族品格的核心,支配我們公眾生活和私人生活的習慣、原則都始於這個源頭。人的命運,也同樣始於這個源頭。因此,源頭的教育非比尋常。
我國最古老、最經典的教子故事要數“孟母三遷”。孟子是鄒國人,年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孟母年輕守寡,將所有的悲傷化作力量,全心全意地撫育兒子。為了培養兒子做個有用之才,孟母可謂費盡了心思,非常注意對兒子的言傳身教,尚在懷孕期間就注意對兒子的胎教,曾說:“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孟子的家原先靠近墳場,附近有一大片隆起的墳堆,還不時有殯葬的隊伍從家門前經過。孟子稍稍年長之後,便和鄰近的小孩一起到墳場去遊戲,甚至一大群小孩還學人家出殯的儀式,跪得跪,拜的拜,哭的哭。孟母見後大吃一驚,立刻帶著兒子離開,將家搬到一個集鎮上。但是不久,孟母又發現兒子整日裏在市集裏邊嬉戲,和小孩們又學起了商人做買賣談生意的事情來。孟子的父親是個讀書人,孟母當然希望兒子將來能夠走向仕途,而不是做一個唯利是圖的商賈。於是孟母決定再一次搬家,把家搬到了一所學堂邊。在這裏,孟子天天看到的是正襟危坐的先生和彬彬有禮的學童,聽到的是誨人不倦的教導和琅琅上口的書聲。於是,孟子也跟著他們學了起來,有時還會搖頭晃腦地背起書來。直至有一天,孟子對媽媽說:“媽媽,我要讀書,你把我送進學堂裏去吧!”孟母舒心地笑了,把孟子送進學堂,還常常督導教誨。有一天,孟子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剪斷了。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曾國藩是我國近代史上一位倍受爭議的政治人物,他的家族也備受關注,其主要原因在於曾國藩兄弟及其家族後裔人才輩出,內涵豐富,構成了一種特有的家族文化。曾國藩一生奉行儒家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條,特別重視家庭教育,並形成係統的家庭教育理論和方法。《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從道光三十年到同治十年前後三十多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其內容極為廣泛,包括教子、持家、交友、修身、用人、處事、理財、治學、治軍、為政等各方麵。這些家書於平淡家常中蘊涵真知灼見,充滿了人文關懷,是一部真實而生動的生活寶鑒,也成為中華傳世家教之經典,流傳海內外。曾國藩對兩個兒子的教育非常重視。他常年征戰,兵馬倥傯,和兒子遠隔千裏,還擠出時間過問兒子讀書寫字的情況,不厭其煩地寫信回答詢問,甚至在戰爭中、在深夜裏為兒子批改作業。曾國藩“不願子孫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並為之製定嚴格的學習計劃。曾紀澤兄弟開始懂事時,曾國藩權勢如日中天,但他沒有像別的政治世家一樣教導他們繼承權力,而是諄諄教誨他們要居安思危,“不可忘寒士家風味,子弟力戒傲惰”。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其兄弟子侄、親朋好友、門生故舊都受到他的廣泛影響。由於家風淳樸奮進,家訓世代相傳,影響深遠,故曾氏後裔人才輩出,內涵豐富,構成了一種特有的家族文化發展演變史現象。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是中國近代史有名的愛國外交家,最值得稱道的是在與沙俄收回伊犁的外交鬥爭中,以“障川流而挽既逝之波,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的大無畏精神,終於以改訂新約取代崇厚簽訂的條約,迫使俄國將早已吞下的領土(伊犁,包括特克斯河流域和木紮提山口)吐了出來。在“弱國無外交”的半殖民地中國外交史上,像這種“虎口奪食”的鬥爭,並取得一定勝利和成功的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曾國藩的次子曾紀鴻,精研數學,成為近代著名的數學家,著有《環率考真圖解》、《對數詳解》、《粟布演草》等專論,可惜他三十三歲就英年早逝。曾國藩兄弟五房裏出過的有成就者大約240多位,其代表人物有:光祿大夫、建威將軍曾紀官、曾廣鑾,清末翰林曾廣鈞,資政大夫曾廣江,刑部員外郎曾廣鎔,女界詩人曾廣珊,教育家曾約農、曾寶蓀,翻譯家曾寶葹,高教部副部長、化學家曾昭掄,教授曾昭枚,考古學家、博物館學家曾昭燏,湖南大學電機係主任、教授曾昭權,北平交通博物館主任曾昭億,原農業部辦公廳主任、園藝學家曾憲樸,全國婦聯副主席曾憲植,三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曾憲楷、曾憲柱、曾憲森,輕工業部造紙研究所研究員曾榛,出版家曾憲元、畫家曾厚熙(憲傑),導演曾憲滌(代表作《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等。像曾國藩家族這樣有用人才之多,分布行業之廣,影響之大,在中國曆史上是罕見的。這也是曾家至今聲譽斐然的重要原因之一。
被稱為美國富豪典範的洛克菲勒家族,其家族輝煌延續了一百多年。2004年7月11日,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傳人、在美國叱吒風雲的勞倫斯·洛克菲勒在睡夢中與世長辭,享年九十四歲。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孫大多成就非凡。小洛克菲勒是堅韌的第二代,他在繼承發展父輩事業的基礎上,把大部分時間用在“散財”上,大做慈善事業,多方開辟慈善事業投資的新領域,澤被國內外芸芸眾生,為洛克菲勒家族贏得了很好的名聲。小洛克菲勒的五位兒子,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個個才華橫溢,分別成為美國社會政治、金融、工商業、社會福利事業等部門舉足輕重的人物。長子約翰曾在美國海軍作戰司令部服役,以海軍少將軍銜退役回家,後成為職業慈善家。次子納爾遜,1962年至1974年連續三次擔任紐約州州長職務,1974年被福特總統任命為副總統。三子勞倫斯從祖父那裏繼承了賺錢的天賦,作為家族的第三代傳人,把從洛克菲勒家族繼承來的財富成功翻了數倍。四子溫思羅極富魅力,曾掌舵大通銀行20年,業績非凡,成為美國金融界出類拔萃的代言人。1966年當選為阿肯色州州長,1968年蟬聯阿肯色州州長。五子大衛是一位成功的銀行家,擔任大通曼哈頓銀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他曾有多次進入政界的機會,尼克鬆曾兩次請他擔任財政部長,卡特還請他出任美聯儲主席,但他都拒絕了。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孫之所以能獲得日後非凡的成就,得益於從小嚴格有度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美國不少人認為,洛克菲勒家族對兒女的培養是有關育兒知識的必讀資料。老洛克菲勒在世時,雖然擁有巨大財富,但生活十分節儉,不抽煙,不喝酒,不跳舞。每天下班後要四處查看,把煤氣撚小些,把自來水關小些。他一生都把賬單視為自己最珍貴的紀念物,每一筆收入和開支都要清清楚楚地記在本子上。他對兒女們也時刻灌輸他在一貧如洗的兒時形成的價值觀,要求兒女節約用錢,不浪費一分一厘。為了讓孩子們學會相互謙讓,他隻買一輛自行車給四個孩子。小洛克菲勒長大後都不好意思地承認自己在八歲以前穿的全是裙子,因為他在家最小,前麵三個都是女孩。老洛克菲勒還在家裏搞了一套虛擬的市場經濟,要求孩子們也認真記賬,並通過家務勞動來掙零錢花。小洛克菲勒有六個子女,為了避免孩子被家族的光環寵壞,他在教子方麵相當花心思,並有一套祖傳教育計劃。小洛克菲勒一直像父親那樣,定期翻閱孩子的賬本,檢查他們的支出。他鼓勵勞倫斯等孩子做家務掙錢:逮到走廊上的蒼蠅,每100隻獎一角錢,捉住閣樓上的耗子每隻五分,背柴禾、劈柴禾也有錢。勞倫斯和哥哥納爾遜,分別在七歲和九歲時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許權,每雙皮鞋二分,長筒靴每雙一角。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也滲透到洛克菲勒一家的日常生活和教子方式之中。小洛克菲勒像父親一樣篤信宗教,賴以指導人生道路、確定人生價值的標準是《聖經》,他要求子女也要天天讀《聖經》,用以指導個人的言行。夫妻二人深明事理,知道不能光靠說教,他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響孩子的行為舉止,事事處處以身作則,堅決抵製各種不良習氣,因此在他們家裏看不見富人豪宅裏常有的舞廳和酒吧。
以上三個事例,生動地表明:家庭是子女生活和成長的首要場所。家庭教育是父母對子女在人格陶冶、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等方麵所進行的教導和培養,也是未成年子女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未成年人社會化是社會規範文化在未成年人心中的內化,是人們學習社會知識、掌握生活技能、適應社會規範、認同社會角色,從而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當然,這個過程實質上就是未成年子女構築命運基礎、描畫命運藍圖的過程。
我們的人生經曆也表明,人的教育,尤其是心理、性格、品德、求知欲、上進心等內在素質形成上,大部分是來自家庭。有學者指出,如果知道一個人未成年時期的生活環境,以及他的家庭氛圍,我們就可以確定他今後是什麽樣子,擁有一個怎樣的命運。無論如何,我們至少可以確定的一點是,當一個人在幼年天性尚柔弱時,周圍與他發生作用的環境對他的未來有著巨大的影響。甚至一個人一生最根深蒂固的那些行為動機,也可以追溯到生命的起點。對於嬰兒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父母自身所營造的環境。任何一個孩子的成長,都不可能脫離父母而單獨進行。每個人都有被關愛的需要,每個人都渴望著一生能夠做出一些成就,這是人的一種本能的需求。一個孩子在學會說話之前,就已經開始了人生的經驗。他通過觸摸,通過父母對於他的態度(關注或者忽視)獲得人生的經驗,後來他能識別人們的表情,並對這一切都產生相應的反應。當你微笑著抱著一個孩子,親切溫柔地和他說話,他獲得的經驗和你冷漠或者生氣地對待他的經驗截然不同。嬰幼兒也有心理問題,他們從媽媽的眼睛裏看到了自己。媽媽的表情是傾心關注,是濃濃的愛意,還是漫不經心,或者是忽視冷漠,都會對嬰幼兒的心理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一個母親不能全身心的愛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可愛,在今後的社會人生中就會缺乏安全感,誘發自卑、膽怯的心理因素,產生回避矛盾、逃避責任等負麵的心理情緒。孩子第一次對於自己的感覺和認定對他的一生幾乎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這會深深地影響他的自我心理定位和扮演的角色,也影響著他今後的成功或者失敗。任何一個孩子,在他的幼年以及整個成長期間,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按照父母的品格、習慣、舉止和看法塑造自我。無論是好的榜樣,還是壞的誘導,父母都是深深烙刻在孩子心目中的模板。父母的自我狀態是父母投射給孩子的一個影像,是父母人生閱曆、思想情感和心理定位的綜合體。人們常說,“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話雖絕對了一些,但這種現象卻普遍存在。偉大詩人拜倫的母親,感情熱烈多變,脾氣暴躁,很難自控。拜倫的詩歌能夠那樣充滿活力,很可能來源於她的這種凱爾特人的激情。在作品《唐·璜》中,拜倫曾說自己“天生是半個蘇格蘭人,而一經母親撫養成人,就成了徹頭徹尾的蘇格蘭人”。母親任性而多變的性格在詩人拜倫身上無疑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這從拜倫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中所顯露出來的那種近乎病態的隨心所欲、向一切挑戰的態度中可以得到證明。母親的影響,一生都伴隨著拜倫——這個災變連連,棲棲遑遑,集偉大和脆弱於一身的詩人。法國皇帝拿破侖·波拿巴認為:“兒童將來品行的好壞完全取決於其母親。”拿破侖常常將自己性格的養成歸功於他的母親,他的母親在意圖和理解方麵有著特殊的力量。有一位給拿破侖寫過傳記的作者曾寫道:“拿破侖唯一聽從的隻有他的母親。他母親在對他的教育中能夠巧妙地將疼愛、嚴厲和公正等內容糅合到一起,令他內心又敬又畏。”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近年出版的《誰造就了趙小蘭》一書,披露了美國首位華裔內閣部長趙小蘭的家世與人生。老布什總統為該書作序,稱“小蘭的母親木蘭女士,她是趙家的基石。木蘭和錫成甘做終身誌願者和慈善家,他們的故事是成功實現美國夢的典範。”“這本書講述了像小蘭這樣一位非凡的女士,和像趙家這樣一個非常不尋常的家庭。趙小蘭和趙家如何克服逆境、實現偉大成功的精彩故事,定能鼓勵世界各地的讀者和他們的家庭”。老布什總統當年在白宮接見趙小蘭全家時,還帶著極為讚賞的口氣向夫人芭芭拉說:“應該向趙家父母學習怎樣管教孩子。”
趙小蘭祖籍上海嘉定,1953年出生於台北市,1961年舉家移民至美國,1979年獲哈佛商學院企業管理碩士學位;1983年當選為美國白宮學者;1986年任美國聯邦交通部海運管理署副署長;1988年任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主席;1989年任美國聯邦交通部副部長;1991年任美國和平工作團團長;1992年任美國聯合慈善基金會總裁及總執行長;2001年任美國第二十四任勞工部長,連續兩任,在任八年。她是美國內閣第一位亞裔女性,榮獲多所大學頒發的人文、商、法學榮譽博士學位及特別成就獎。趙家六個女兒,其中四個是哈佛研究生,一個是瑪麗學院的碩士,一個是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她們離校後都富有成效地從事各自的職業,成為高端人士。
趙小蘭的父親趙錫成,生長於教育之家,從小受到家庭“嚴而不苛”的調教培養,1946年考入上海交大航海係,畢業後不久,經嚴格考試,成為台灣當時最年輕的船長。趙錫成移民美國初期,拚命打工,身兼三職,每天都弄得精疲力竭。盡管生活無憂,但局麵並無根本改變,離自己的美國夢想相距甚遠。他思之再三,毅然做出決定,重返校園,邊學習邊工作,努力挑戰自己的能力極限,每月匆匆穿梭於學校與公司之間,成功地轉換著老學生與小職員的角色。1965年6月,趙錫成取得聖若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從學校出來後,他一麵繼續做小職員,同時嚐試創辦自己的公司。經過十多年的打拚,這家以航海運輸業為主的福茂集團公司成為業內的佼佼者,他也因此蛻變成美國華裔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1979年,趙錫成又獲得商學博士學位。此後,他的榮譽與兼職不斷增多。2008年3月,趙錫成與女兒趙小蘭共同獲得美國移民局頒發的傑出美國人獎。趙小蘭的母親朱木蘭,乃大家閨秀,世代書香,尊崇教育,對子女管教甚嚴。“教育至上”的宗旨,給予朱木蘭根深蒂固的影響,使她及女兒們都終生受益。朱木蘭在女兒們長大之後,盡管已年過半百,仍毅然決定重返校園,攻讀亞洲文學和曆史碩士學位,她要還多年的夙願,完善自我的人生價值。一位老母親級別的人物,正襟危坐在年輕人中間,全神貫注地聽課,跟著教授大聲朗讀,還經常舉手回答問題,像一幅別致有趣的素描漫畫。她回家後,同女兒們一起伏案學習,精心準備考試,儼然是個標準的好學生。畢業典禮那天,母親頭戴碩士帽,顯得英姿勃勃,孩子們簇擁著她競相拍照留念,為有這樣的母親而自豪。
“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是趙家的家訓。父母常說:“家園,應是一個團隊,要榮辱與共,同心協力,每個家庭成員都是家的主人,都有責任為其盡心盡力,為家庭爭得榮譽。小蘭姐妹從小學到離家讀大學,無論家搬到何處,也無論家境如何,每天清晨都要自己聽鬧鍾起床,自己料理早餐,趕校車上學,放學後立即回家,不隨處遊逛。回家後大姐主動帶頭做功課,妹妹們也各就各位,看書學習。晚飯後,父母以身作則,或看書或做事,極少看電視。有時全家人聚在客廳,交流暢談學校裏的趣事逸聞。家中總是彌漫著孜孜不倦的學習氣氛,洋溢著濃濃的親情。
不斷進取是趙家的傳統。父親如此,母親如此,女兒亦如此。父親常以親曆的人生經驗諄諄告誡小蘭:“這個世界基本上是公平的,你不僅要積極參與社會競爭,還要不斷地與自己的標準競爭,隻有你的軟弱才能擊敗你自己。”“你有責任發展自己的天賦,有能力施展自己的才華,這樣的人生才會更加豐富多彩,才能使人生的價值最大化。”
有如此好的家庭,有如此優秀的父母,有如此優良的家教家風,子女們出息成材,難道不是情理之中的事嗎?趙小蘭的成功,就是趙家的成功,就是趙家父母的成功。或者說,趙家父母造就了趙小蘭的偉大!
父母及家庭對子女的重要影響,還著重體現在家庭生存理念、技藝技能、特長愛好等方麵的傳承與延續。從古到今,社會上出現了不少的“官宦之家”、“書香世家”、“教育世家”、“醫學世家”、“曲藝世家”、“戲劇世家”“鑲嵌雕刻世家”、“體育世家”等等。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均是書法大家。北宋楊家將四代人戌守北疆。我國著名的京劇大師梅蘭芳、周信芳均出身於梨園世家。電影明星葛優、陳佩斯的父親葛存壯、陳強是我國老一代電影明星。當代著名相聲演員馬三立、候耀文也出身於曲藝世家。籃球明星姚明,其父母均是籃球運動員。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師徐悲鴻,其父徐達章一生寫詩作畫,靠賣畫養家,徐悲鴻九歲隨父習畫,也繼承了父輩的畫風。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在我國,許多有名的商號與手工技藝曾經也大多是代代相傳,影響頗大的有“泥人張”(泥塑)、“王麻子”(剪刀)、“六必居”(醬菜)、“同仁堂”(製藥)等等。晉商、徽商、閩商等商幫家族,也都是多代相傳,綿延數百年。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這些中國著名的高等院校,不乏有從出生到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直到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都沒有離開過本校的學府之子。這些人從幼至老,都沒有脫離開生養之地。這些人也許天生就是書香門第之後,終了也還是作為一個成就或高或低、或一事無成的知識分子。
職業是人生命運形態的表現方式之一,而且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職業是人生存的命脈,是人生存的主體內容和主要方式。大多數人的生活來源都依靠職業。職業成為人們謀生的一種手段。職業好收入高則生活水平高,所擁有的社會資源多,生存狀況好,命運質量自然就好。不僅如此,職業還給人們帶來很多除了財富之外的寶貴東西,提供豐富的人生品味,培養累積人生各方麵的經驗,成為人們獲取健全人格、贏得社會地位、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重要手段。職業與命運的狀態、格局、品質等聯係緊密。選擇職業,就是給命運選擇一種定位。一個人選定什麽樣的職業,他的性格稟賦是否適宜該項職業,以及其在該職業領域的作為與成就的大小高低如何,其命運的修為造化也就大致如此。
許多家長懂得,通往成功的道路有許多條,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人們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樣的。在人的早期,這方麵的特點就能充分表現出來:有的孩子表現出空間天分,他們的視覺似乎特別發達,喜歡把事物視覺化,就是把文字或語音信息轉變為圖畫或三維形象,因此,繪畫、攝影、建築或服裝設計、造型藝術等可能是他們的興趣和特長;有的孩子表現出音樂天分,他們的聽覺特別發達,很小就表現出對音律和聲音變化的高度敏感,並能迅速而準確地模仿聲調、節奏和旋律;有的孩子表現出運動天分,他們能很好地協調肌肉運動,體態和舉止優美而恰當,他們通常在體育運動、戲劇等方麵有傑出的表現,很容易成為優秀的演員、舞蹈家、運動員等;有的孩子很有邏輯、數學天分,他們喜歡並擅長計數、運算,思維很有條理,經常向家長或老師提問題,追問為什麽,並願意通過閱讀或動手實驗尋找答案,如果他們的好奇心能得到滿足,那麽他們就會在學習和研究上取得好成績;有的孩子很有語言天分,他們說話早,喜歡聽故事,講故事,喜歡讀書和聽別人讀書,以後可能成為成功的作家;有的孩子擅長人際交往,他們比較容易和各類人相處,在各種情況下都能恰當地表現自己,經常充當團體的領袖人物,長大後很容易成為各級領導或企業高管。對於孩子的天分與特長,父母是了解最早、最多的人。父母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在此基礎上指導和規劃孩子今後人生發展方向,也就是幫助孩子架構命運大廈的基礎,通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居裏夫婦不僅自己取得了偉大的科學成就,還培育創造了一個“科學王朝”。這個家族以其放射性研究在近代科學技術發展中所作的貢獻而聞名於世,並有四人三次榮獲諾貝爾獎,成為科學史上的一段佳話。居裏夫人不僅是一位成功的科學家,而且是一位賢妻良母。盡管科學研究消耗了她很多精力,但她對女兒仍奉獻了無微不至的母愛。她既愛孩子又不驕縱孩子,通過各種辦法培養她們的獨立能力,讓她們發展各自的興趣。大女兒伊倫娜具備推理的天賦,從一開始,居裏夫人便覺得她是研究科學的好苗子;小女兒艾芙喜歡文學和音樂,後來成為一個有天賦的鋼琴家和作家。伊倫娜從懂事的時候起,就被帶進了科學園地之中,受著科學的薰陶,為父母畢生所致力的科研事業所吸引。父親去世後,不滿九歲的伊倫娜常常隨母親去實驗室,伴隨在母親身旁。也正是在這裏,伊倫娜漸漸對化學實驗和化學理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居裏夫人在自己的實驗室裏,經常用淺顯易懂的方式給女兒講授基礎物理知識,以生動的實驗代替煩瑣的教材,把書本上抽象而枯燥的概念變成生動而有趣的語言。居裏夫人不但引導孩子們探索神奇的科學世界,而且還把自己對科學的執著追求精神和嚴謹的治學作風傳授給孩子們。可以說,伊倫娜從小就接受了第一流的科學教育,而這是任何一所學校都無法做到的事情。伊倫娜大學畢業後,進入鐳研究所,擔任母親的助手。在共同的科學研究工作中,伊倫娜與約裏奧成了好朋友,並於1926年結為夫妻,這對小夫妻就像當年的的居裏夫婦一樣,在實驗室裏形影相隨、並肩工作。1934年,夫妻倆在科學領域獲得重大突破,成為發現人造放射性同位素的先驅。在這之前,人們隻知道有極少幾種天然放射性物質,以後便可以獲得人工放射性物質了。事實上,到目前所知的2000多種放射性同位素中,絕大多數是人工製造的。現在,放射性同位素不但已廣泛地運用於工業、農業、商業和國防工業等各個領域,而且對於推動某些學科的研究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化學、生物學和醫學更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人造放射性元素的發現也為第一顆原子彈的製造提供了重要的啟示。1935年,伊倫娜與約裏奧夫婦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其貢獻將永遠載入人類文明的史冊。
子女從事何種職業,與家庭環境的浸潤及文化價值理念取向有關,更重要的則是父母對子女在擇業諸方麵的指導與規劃。我國南宋時期的大醫學家陳自明,完全是其父的翻版和延續。陳家三代行醫,自明父親醫術高超,醫德高尚,深受一方愛戴。陳父擔心救世之方、家傳之秘無人傳承,多次出診都把兒子帶在身邊,走街串巷,不離左右。小小的陳自明看到,不論走到哪裏,無論什麽時候,百姓都象對待親人一樣對待他們。特別是有一天,父親接連救治了幾個人,被救者及其家屬都把父親當作大恩人千恩萬謝。他慢慢明白:行醫治病是一項高尚的事業,能夠祛除重病,救濟蒼生,不是見識淺薄的人所能做到的。從此,他喜歡上醫道,專心致誌跟隨父親學醫,風餐露宿從不叫苦。由於刻苦學習和家庭熏陶,他十幾歲的時候就成為一位有名的童醫。隨著醫學造詣不斷提高,後來擔任了建康明道書院的醫諭(醫學教授)。但他並不滿足,在繼承家學的基礎上,又四處投師訪友,探究醫道奧秘,並精心著書立說,撰寫了第一部係統的婦產科專著《婦人大全良方》,以及另一部醫學論著《外科精要》,在中醫發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國著名鋼琴家李雲迪,十八歲就一舉奪得空缺15年的“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冠軍,成為開賽以來最年輕的金獎得主和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他是首位與世界最大的古典音樂公司——德意誌留聲機公司簽約的中國鋼琴家,被海外媒體譽為“中國的肖邦”。在他成功的背後,有一位鐵腕柔情的母親,她智慧、麻辣而富有膽識,有著“孟母三遷”一樣的感人故事。李雲迪1982年10月生於重慶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性格內斂靦腆,卻對音樂表現出過人的敏感。四歲生日這天,母親張小魯鄭重地送給他一架手風琴,並幫兒子報名參加了重慶少年宮的音樂培訓。鮮有人知,張小魯早年學過芭蕾,曾在舞劇《紅色娘子軍》中擔綱女主角,雖然種種原因令她最終放棄了跳舞,但兒子成了她藝術夢的寄托。從家到少年宮,一趟就要兩個小時,要轉3趟車,母子倆清晨6點就出發,8點前風雨無阻地趕到教室。兒子太瘦太小,上課時她得把他抱在腿上聽課,一會大腿就麻木了。小雲迪坐一會兒就要出去玩,張小魯隻好帶一個筆記本,把講課內容都記錄下來,回家自己先弄懂,再“回爐”反複講解給兒子聽……兒子練琴,她就坐在琴凳旁織毛衣,隻要一個音錯了,一個指法不對,她就用毛線針敲小雲迪的手背。1989年,李雲迪七歲時,張小魯考慮鋼琴的發展空間更大,毅然讓兒子改為學鋼琴。那時夫妻倆月薪才200多元,張小魯四處借錢給兒子買了一架舊鋼琴。每天,兒子先看半小時動畫,7點準時練琴,她一直陪他練到晚上10點。小雲迪悟性極高,鋼琴老師但昭義驚歎,“這孩子領悟能力超群”,對這名學生愛惜不已。但昭義是四川音樂學院附中鋼琴教師,在業界威望甚高。可是,但昭義不久回了成都,不再在重慶授課。張小魯一咬牙,每周跨越崇山峻嶺,帶著兒子赴數百裏外的成都學琴。那時候,成都到重慶得坐一整夜的火車。張小魯用軍大衣包裹著兒子,周末晚上就帶著兒子擠赴成都的火車。為了實現兒子考入四川音樂學院附中的願望,她決定背水一戰,丟掉“鐵飯碗”,陪兒子去成都讀書。1993年底,張小魯帶著十一歲的李雲迪,在成都郊區租了套牆麵剝落的老房子,孤注一擲地開始了陪讀遠征。她每天監督兒子練琴,傍晚就去市場挑一些最便宜的菜。為了掙點生活費,她找了兩份鍾點工的活,整天忙得像陀螺。就在那段隻有鋼琴陪伴的日子裏,李雲迪名列榜首考取了四川音樂學院附中,並在“華普杯”全國少年鋼琴比賽中贏得人生中第一個全國冠軍。1995年,但教授應邀到深圳藝術學校任教。為了兒子的前途,張小魯帶著兒子又一路跟到深圳陪讀,從此就沒有找過工作,把陪兒子練琴當成了終生事業。張小魯從一個不知道鋼琴有多少琴鍵的人,成為精通鋼琴理論知識的專家。為了生活,她也應聘為鋼琴班的輔導員。李雲迪這才發現,原來母親為了自己,竟和自己一起成長。這份母愛,悄然撥動了他稚嫩的心弦……2012年和2013年連續兩屆央視春晚,李雲迪如行雲流水般演奏的天籟之音震撼了億萬觀眾,這位眼神略顯憂鬱的“鋼琴王子”濃墨重彩般進入國人視野。張小魯孕育了李雲迪的生命。張小魯的智慧決斷,艱苦執著,全身心地貫注,孕育了李雲迪那高貴華麗的巨星命運。沒有當代的“孟母三遷”,便沒有今日“中國的肖邦”!
鄧肯是美國著名的舞蹈家、編導和教師,現代舞的先驅。她的母親是一位音樂教師,從小就給予她良好的音樂教育,培養了她的舞蹈誌趣。毫無疑問,鄧肯的藝術追求和審美旨趣受到了母親巨大的影響。因此,鄧肯在自傳《我的愛我的自由》一書裏寫了這麽一段話:“一個人一生的事業應該從小時候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認識到他們給予孩子的所謂‘教育’,恰恰使孩子們變得平庸,剝奪了他們展現和創造美的機會。”
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換句話說,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後隻需順勢培養下去,自然成為社會優良分子;倘若培養不好,那麽習慣養成不易改,傾向確定不易移,態度決定不易改”(《陶行知全集》)。偉大的控製論創始人維拉是一位早期教育成就非凡的大師級人物,他在自傳《昔日神童》一書中,以親身經曆告誡人們:“所有兒童的早期教育都將獲得奇跡,即使愚笨的孩子也是一樣。”這個告誡給人們的反思是:並不是早期教育創造奇跡,而是人類本來就具有這種潛能,隻不過大多數人不懂得及早去開發它,錯過了這種潛能的發揮機會。而那些個別能夠進行早期教育、及時開發潛能的人,相對來說就創造了奇跡。現代心理研究指出:兒童頭三年的發展可以造就人的一生。在生命的頭四年裏會發展百分之五十的智力水平;在八歲之前又會發展出另外的百分之三十;最後在八到十七歲之間完成最後的百分之二十。如果沒有好的早期教育,遺傳100分的人,就隻能得到50分或更低,而一個遺傳60分的孩子,如果能得到好的早期教育至少能得到60分。這樣,一個遺傳上占有絕對優勢的孩子反而比遺傳劣勢的孩子差。
香港的沈振雄先生,即香港十三歲“神童”沈詩鈞之父,對於孩子的早期教育頗有見地。他說,孩子四歲到八歲是教育孩子的黃金五年。四歲之前,孩子沒有認知能力,而九歲之後又有逆反心理。在這五年間,爸爸或媽媽應該有一個不工作,在家全職帶孩子。這個階段主要是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刺激孩子的學習動機,同時盡早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濃振雄先生的長子沈怡謀,十八歲進入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博士,次子沈詩鈞十三歲修完本碩課程,赴美國做訪問學者。他這兩個兒子,無疑就是他早期教育理念成功的典範。
浙江溫州瑞安的蔡笑晚先生寫了一本書《我的事業是父親》。蔡先生是一名個體醫生,他把行醫作為謀生手段,把做好父親培育子女成材作為畢生事業,將自己的夢想讓兒女們為之實現。從第一個孩子誕生起,他就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變化,實施早教、早讀、跳級的家庭教育方案。為了讓孩子盡早入學,順利跳級,他多次舉家搬遷。孩子入學年齡小,正規小學不讓進,就找簡陋的農村小學,讓兒女入了學再轉學。他在家裏張貼愛因斯坦、牛頓、居裏夫人等科學家的頭像,用愛營造良好的學習和成才氛圍,鼓勵孩子從小立誌。“三十三天天外天,白雲裏麵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隻怕凡人誌不堅。”這首兒歌是孩子們必唱之歌,而且常常集體大合唱。他家共有五子一女六個孩子,其中有四個博士,一個碩士,一個本科,在溫州被稱為“博士之家”。長子蔡天文,1967年生,六歲入學,1995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次子蔡天武,1970年生,五歲上學,十四歲考上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十七歲又考上李政道博士主辦的CASPEA留美博士班,二十五歲獲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後被美國最大的素有“金融界哈佛”之稱的高盛公司聘為副總裁;小女蔡天西,1977年生,四歲入學,十四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十八歲考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生,二十二歲獲得哈佛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學位,成為哈佛大學最年輕的副教授之一。
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早期開發與智力教育是很重要的方麵,但品德教育培養則更重要。愛子之心,人皆有之。特別是家中的獨生子,或者是老來得子,尤其愛得深。但做父母的第一要著,是懂得愛子之道,善愛子女。會愛與不會愛,效果大相徑庭。從現實生活中看,最有害的要數溺愛。溺愛是動物性的愛。溺者,兼有過分和淹沒的意思,它與愛連在一起構成一個詞,是很深刻的,過分愛自己的子女等於是淹沒他們。的確,現在犯罪的青少年,幾乎都是由於溺愛而被淹沒在作惡的汙水裏。據統計,犯罪的青少年中很大一部分是獨子或幼子,他們受父母的溺愛多,而受害也最深。溺愛子女的表現五分八門:幼小時錦衣玉食,嬌生慣養,要什麽給什麽,百依百順,撒謊是“機靈”,打架算“勇敢”。上學之後,放任自流,小車接送,“後門”出入,成為“特殊學生”、“特殊公民”。有的甚至為子女幹壞事百般開脫,竭力護短。更有甚者,是慫恿庇護子女犯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曾有一個轟動全國的“二熊案件”。熊氏二兄弟乃高幹子弟,因多次強奸輪奸婦女,作惡多端,民憤極大,雙雙被判死刑。鄰裏街坊看得清清楚楚:正是“二熊”的父母用“溺愛”、“驕縱”之手,把自己的孩子推上了斷頭台!“二熊”將女青年挾持至家中,大施暴行,“二熊”的母親明明聽到被害女青年的反抗呼救聲,不僅不製止兒子胡作非為,反而助紂為虐,事後還威脅受害人。父母如此,兒女能不成為罪人?2011年,發生在北京海澱區某小區門口的一樁打人案,本來可以是一起很普通的治安案件,隻要按正常司法程序處理,大可不必鬧得天下皆知。但問題在於,動手打人的李某某,是一個十五歲的未成年人,更重要的是,他還有一個世人皆知的著名歌唱家的爹。2013年2月,李某某因涉嫌輪奸被逮捕,後被判處有期徒刑七年,再次掀起了輿論的浪濤。眾聲喧嘩中,“養不教,父之過”的觀點成為了主旋律。當李某某麵對數億人的指責與責問,他是否能夠明白,在五歲那年自己被推為申奧形象大使的時候,這一切便注定要到來——父輩的能量看似無限,卻總有無形的邊界橫亙在某處,一旦過界,爹就不再是護身符,而是導火索。這位歌唱家與現任妻子年齡相差二十七歲,老來得子不易,依仗自己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特權地位,對兒子寵溺放縱,是導致其子今日身陷囹圄的主要原因。電視連續劇《葉落長安》中的呂盛,其父母在河南開封時,便是手腳不幹淨的偷盜之人。後逃荒到西安,呂盛在父母死後,承繼家風,也做了梁上君子。由於呂盛的所作所為,兒子呂良、呂林受其影響,從小打架鬥毆,偷東摸西,成為禍害一方的街痞。呂盛對兒子的劣跡惡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時還包庇縱容。後來,大兒子呂良因搶劫殺人被槍決。改革開放之後,其二兒呂林販毒,也被槍決。在接到判決書時,呂盛嚎啕大哭,覓死覓活,悲切自責,認為是自己害死了兩個兒子,成為絕蔸戶。
被溺愛的子女,十之八九是不能成器的,其命運狀態大多糟糕透頂。對於這一點,古人早有定論。唐太宗說過:“古來弟子生於深宮,得其成人,無不驕逸,是以傾覆相踵,少能自濟。”清代鄭板橋在家書中也說過:“富貴足以愚人,而貧賤足以立誌”,“主學有成者,多出入附從貧賤之家”。這些話,難道不值得當今的父母們三吟三思嗎?鷹之所以能夠高飛於天,搏擊長空,是因為有堅硬的雙翅。命運這隻鷹也要靠雙翼方能九天攬月,智力與品德便是命運之鷹的雙翅!
關於家人之間的相互幫扶與相互影響,一般是指父母與兒女之間、丈夫與妻子之間,以及兄弟姐妹之間的命運關係。家庭是家庭成員命運的根脈,家庭的浮躁和不理性,會造成家庭成員的命運的艱難。家人隻有一次緣分。家人們學會彼此分享成功的喜悅,分擔痛苦的憂傷,心存感激,互相照顧,你幫我扶,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驕傲。家人之間的這種良性互動,命運與命運的互為燭照輝映,光與光的匯聚,也勢必使家運之天一片燦爛輝煌。家運的趨好與升騰氣象,又使每個成員的命運日漸日新,乃至蔚然壯觀!曾國藩之父曾麟書是個讀書人,可讀來讀去沒有讀出什麽名堂,隻是一個教書糊口的私塾先生。然而這個教書先生卻做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培養教化兒子曾國藩。曾父不僅在兒子的讀書時期盡心盡力,而且在兒子做了京官以後,也十分注意兒子身上的各種變化與表現,切時予以訓誡。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接家信,大人教以保身三要,日節欲、節勞、節飲食……小子讀之,悚然!小子一喜一怒,養逸屙養,無刻不縈於大人之懷也。若不敬身,其禽獸矣!”(《曾國藩全集·日記》)曾國藩做官之後,特別是成為湘軍大帥之後,給父親曾麟書帶來了光耀與尊榮,使父親的社會地位和家居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曾國藩在其一生中,對子女,對弟弟的培養教育也是時刻記掛在心,不遺餘力。在他的教化幫助之下,九弟曾國荃成為湘軍著名的將帥,創下了獨克太平天國首府天京的不世之功,之後封爵升官做巡撫,成為聲名顯赫的封疆大吏,為曾氏家族的繁榮興盛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曾國荃所建立的功業,全仗其兄的教導與幫助。反過來,曾國荃的成功,也是曾國藩人生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換言之,曾國荃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推動和幫助曾國藩實現了自己的人生誌向,攀上了命運的頂峰!
比爾·蓋茨是當之無愧的電腦奇人,他創造了人類創業史上的神話。比爾的成功之路是絢麗而神秘的。不可忽視的是,他有一個能夠培養並保護他的這些天賦的家。比爾的外婆對他產生過重要影響。她用獨特而豐富的教育方式引導比爾的天賦,這促使比爾的思維向縱深發展,鍛煉了他非凡的記憶能力。外婆特喜歡和聰明的小比爾一起做遊戲,尤其是涉及一些智力的遊戲。她教少年比爾下跳棋、玩籌碼,還有打橋牌等她所喜歡玩的東西。玩遊戲時,外婆總愛對小比爾說:“使勁想!使勁想!”她也常常為比爾下一步好棋,打一張好牌而拍手叫好,這些極大地激發了比爾愛思考的潛能。外婆早已意識到比爾在思維與記憶上的潛力,總是不失時機地激活著比爾這方麵的潛能。有時祖孫倆一起在公園散步,外婆常會與比爾交流下棋的技術或探討某篇佳作的意境,讓比爾尋找更新下法或表達更獨到精辟的見解。正是這樣的家庭訓練,鍛煉了比爾非凡的記憶能力,培養了他敏捷而有深度的思維能力。在中學期間的一次活動中,比爾給班上準備一份報告,叫《為蓋茨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這篇報告幾乎成了全家人的事,他的外婆幫著弄封皮,連父親也插手幫忙,氣氛很活躍。從這份報告上,父親明顯感到比爾對企業事務的敏感。於是,在這以後的社會交際中,父親總是不失時機地把比爾引見給他的商界朋友。這一點對比爾今後從事計算機事業多少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很顯然,比爾·蓋茨的成功是個人天賦與家庭良好的成材氛圍共同作用的結果。比爾·蓋茨的成功改變了世界,改變了自己,同時也改變了他的整個家庭。
重慶人張紅梅,1960年出生,2002年9月被醫院診斷為晚期乳腺癌,癌細胞已多處骨轉移。三個多月的手術、化療,身體不但沒有好轉,右邊的身子反而開始疼痛。張紅梅絕望至極,腦子裏成天想的就是怎麽死,總想著從病房的窗戶上跳下去。但骨轉移帶來的疼痛讓她根本動彈不得,連翻身都難,真可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丈夫和女兒守著護著,開導勸慰,聲聲含淚,句句帶血。一位熟人對她說:“阿姨,你這樣不行啊!你知道嗎,你在病房哭,叔叔妹妹在外麵哭。妹妹明年就高三了,你這樣會影響她考大學……”一語驚醒張紅梅!是啊,自己的悲觀情緒直接影響到丈夫和女兒,最近一段時間,丈夫精神恍惚,女兒的成績更是直線下降,如果自己再這樣消沉下去,怕是害得女兒考不上大學了!一定要振作起來,就是要死,也得看著女兒考上大學!“看著女兒考上大學”這一源於母親本能的強烈願望,激起了張紅梅的求生欲望。心門一打開,生命的陽光就照進來。張紅梅開始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為了不影響女兒的情緒,即使痛得再厲害,也從不在女兒麵前喊痛,還總是裝出一副笑臉。一天,她鬥誌昂揚地對女兒說:“咱倆比賽嗎!我呢,好好治病戰勝癌症。你呢,好好學習考上大學!你要是考上了大學,媽媽的病會好得更快些!”經過五年的治療和康複鍛煉,張紅梅創造了生命奇跡,身體指標全部恢複正常!2004年,女兒也如願考進大學。2007年6月,張紅梅從報紙上看到選拔奧運火炬手的消息,“點燃激情,傳遞夢想”的奧運火炬手口號更是讓她激情澎湃。她當即報名參加,並一路過關斬將,光榮地被選拔為第29屆北京奧運會“平民奧運火炬手”。2008年8月8日,全世界都聚焦北京,全世界都看見她奔跑的身影,看見她用生命、用愛把手中的奧運聖火一一傳遞、點燃!誰還敢說生命是脆弱的?隻要積極麵對,玻璃也會變成鋼筋!令人動容和開啟心智的是,張紅梅與病魔作鬥爭的過程中,是她的丈夫和女兒在背後支持她,勸慰和鼓勵她,用親情和愛擰成了一條牢固的纖繩,死死拉住了試圖往下墜落的張紅梅,並最終將她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生命又是極具彈性的,需要人類自己的控製和拉拽。當張紅梅健康地舉著火炬奔跑起來時,她一定領悟了生命的真諦,領悟了命運的真諦!
總而言之,家庭對人生命運的影響實在太重要了。因為出身的不同,同樣的生活,有人輕而易舉地就能得到,而有的人卻要灑下無數的汗水和淚水;有些人一生下來就比一般人擁有更多的資源,一輩子活得輕鬆富足,甚至許多事情都能如願以償,而有些人一出生,就注定他必須從此奮鬥不息,經受諸多磨難與痛苦。任何一個人的命運,都起始於家庭。命運的初始階段,恰似繪畫塗抹底色,又如建樓之打樁布筋,心靈稚嫩,柔弱天真,思想單純就像一張白紙,最易模仿,人雲亦雲。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正是因為童年的品格塑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孩童未來將是一個什麽模樣。且讓我們記住,兒童的心靈比任何物質都要重要。當人們將兒童看成這世上最偉大的傑作來予以嗬護和關愛之時,自尊、自強和愛的花朵就會開得比花圃中的任何鮮花都要美麗。因此,每一個做父母的,把完善的教育留給子女,乃是最佳的遺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