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你的意識———迷幻劑的前世今生

來源: songling 2023-10-08 19:58:0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508 bytes)

讀邁克尓·伯倫(Michael Pollan美)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What the new science of psychedelics teaches us about consciousness, dying, addiction, depression, and transcendence 讀書筆記                            

 以往我們可能聽說過各種關於迷幻劑(psychedelics)的傳說,它們多與人人避之不及的毒品有關。那麽它們到底是什麽化學物質、對我們人類的大腦思維又會產生什麽影響、又是通過何種機製對人的大腦產生影響的呢?通過客觀地審視迷幻劑的曆史和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以裸蓋菇素(Psilocin  C12H16N2O)和麥角酸二乙胺 (LSD) 為代表的迷幻劑,不僅不是人們想象中讓人瘋狂的毒藥,它們還可能是讓人們變得更加自信並能克服心理障礙的解藥。讓我們帶著疑慮、以開放的心態進入這個少為人知的知識領域。

1. 到底什麽是毒品以及迷幻劑的研究曆史

要判斷一種化學物質是不是毒品,有三個判斷標準:成癮性、毒性和對行為的影響。以這個標準來說,毒品的覆蓋麵比人們想象的要廣的多。按照這個定義,香煙和酒精也算是毒品。香煙的成癮性甚至比海洛因更高(有統計顯示超過32%),隻是香煙的毒性不及後者那麽大。相反,承受了更多汙名的迷幻劑,其本身卻不會成癮,幾乎無毒性。以LSD和裸鈣菇素為例,幾乎不可能存在過量攝入致死或成癮的案例。那為何迷幻劑還是成為了毒品中的一員呢?(至今LSD依然屬於美國官方藥品分級中的一級,與其它成癮性強、傷害性大的毒品比如海洛因並列)。Pollan聲稱,與其說迷幻劑很危險,倒不如說是人們對它感到害怕,害怕它們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造成的影響。服用迷幻劑的人如果沒有在科學的指引下和安全的環境中,就有可能做出愚蠢和危險的事情。比如闖紅燈,甚至自傷自殺等。其實英文迷幻劑單詞的原意與中文語境裏的迷幻是沒有必然關係的,迷幻劑一詞是來自於希臘語的名詞,其本意為展示意識,這恰恰是迷幻劑的真正能力所在。實際上它是一個形容不同化學物質的分類結合詞,包括LSD、裸鈣菇素等多種化學物質。其中,LSD是在1938年由阿爾伯特·霍夫曼,一位瑞士化學家在實驗室偶然中合成的。裸鈣菇素則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原住民中也使用了多達數百年的時間,它是一種蘊藏於棕色蘑菇裏的自然物質,但直到1955年才被大眾所知。由於裸蓋菇素是一種發現於裸蓋菇的色胺類生物堿,具有中樞致幻作用。因此,在墨西哥發現的裸蓋菇通常被當地人俗稱為“上帝的血肉”;同樣,在中國雲南的小美牛肝菌中也發現有相同物質,被當地人俗稱為“見手青”。人類的第一次LSD之旅是來自一個意外,是化學家霍夫曼因為不小心吸入了這種化學物質並產生了一係列的幻覺,讓他仿佛看到了不同奇妙的形狀與顏色。做為科學家的霍夫曼立刻擦覺到了這種物質對神經學研究和心理治療的潛力。以此,他所供職的醫藥公司就開始給研究者免費提供LSD,從而引發了自1949年以來的第一波迷幻劑研究浪潮。直到1966年,圍繞LSD引發的爭議才被叫停。學界對這種藥物產生了好奇,卻不知道如何對之定義。為何僅僅少量LSD分子就可以對人類大腦產生巨大的影響?在這種線索指引下,科學家們發現了血清素和抗抑鬱藥。自50年代起,科學家們逐漸地開始使用迷幻劑探索治療不同心理症狀的可能性,其中在加拿大一場麵向700 多名酗酒者的戒酒實驗取得了顯著成效,以至於到50年代末LSD在北美已經成為戒酒靈藥,甚至還成為好萊塢名人的解壓首選。許多人聲稱迷幻劑幫助他們打開了意識的大門。這樣,迷幻劑從學術界和醫療界慢慢走向了大眾。其中一位迷幻劑的傳播者阿爾·哈勃,一位白手起家但卻並不快樂的百萬富翁,在一次LSD的體驗後,他就開始將LSD傳播給不同領域的社會精英。至今,哈勃在矽穀傳播下的種子仍然在流傳,一些人常常會規律性使用微量LSD 來獲得創意和創新的靈感。史蒂夫·喬布斯就曾經說過,他對LSD的嚐試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體驗之一。然而迷幻劑卻因為在60年代中葉的廣泛濫用而變得臭名昭著。狄摩西·萊瑞曾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在其倡導下迷幻劑與嬉皮士建立了緊密的聯係,讓使用迷幻劑成為了亞文化的代表之一。這讓主流大眾開始對迷幻劑敬而遠之,同時由於人們對LSD的濫用會造成生理上的傷害,也最終使這種化學物質被主流文化徹底排斥。直到2006年,也就是LSD的發現者霍夫曼百歲誕辰的那一年,一名長期研究藥物上癮的學者發布了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名為裸鈣菇素可以激發重大、持續的個人及靈性意義的神秘體驗。這是40年來第一篇對迷幻劑進行嚴謹學術研究的論文。自此,迷幻劑才得以逐漸回到主流學術界的討論軌道。 

2.迷幻劑會對人產生什麽影響?其背後的科學原理是什麽?

對迷幻劑的使用人們有著兩極分化對評論。有人形容迷幻劑的體驗是能改變人生的深遠且積極正麵的體驗之一,也有人從中得到了糟糕的恐怖體驗,它喚醒了深埋在意識深處的童年噩夢。這是因為迷幻劑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受期待和環境這兩個因素的影響。期待就是使用者對迷幻劑體驗的預設期望,而環境就是體驗發生時體驗者所處的環境,包括身邊是否有監督指導的人以及環境是否足夠讓人放鬆等。有些膽大的實驗者在初嚐試時並沒有注意到這些,第一次就服用過高劑量,事情的發展自然就失去了控製。本書作者在富有經驗的心裏治療師的指導下,親身體驗了三種迷幻劑(LSD、裸鈣菇素和蟾蜍素)以獲取第一手體驗。100毫克的LSD服用過後,作者戴著眼罩沉浸在亞馬遜熱帶雨林部落的音樂中,這讓他的意識回溯到了人生中重要的人和事,如何與妻子建立家庭、兒子成長到大的曆程等。讓他感受到了一種蔓延開來的共情心和愛。第二次的體驗(裸鈣菇素)時,作者吃了一整根至少12至15厘米長,菇蓋像高爾夫球大的蘑菇後,對他來說一切事情似乎都顯現出了神聖的光芒。治療師的麵目也變成了慈眉善目的墨西哥薩滿的模樣,甚至作者的自我都消融了,剩下的那個“我”的意識也不能稱之為我了,而是一個不受物理軀體限製的更高思想。最後,作者挑戰了蟾蜍素,一種來自於蟾蜍分泌汁液中的化學物質,需要抽煙後服用。這可能是已知效力最大、生效最快的迷幻劑之一。使用後的感受是,在一口氣都沒呼完的時候你可能就已經喪失意誌並開始消沉。藥效是如此強烈,但卻來的快,去的也快,半小時之後就完事兒了,如同一次乘坐火箭般的迷幻體驗。讓作者感受到自己仿佛死了一遍一樣,然後再次重生。至此,我們可以得出,迷幻劑並不是一種嗨藥,它不會讓人獲得快感體驗,而是會將使用者的內部意識和外部感知放大。心理學家斯坦尼斯拉夫·格洛夫曾經這樣比喻迷幻劑,它對精神治療而言,就像是顯微鏡與生物學、望遠鏡與天文學一樣的作用。實際上迷幻劑是幫助觀察了解人類意識的工具。在近年的神經科學研究中,科學家逐漸對迷幻劑的影響找到了背後的原理和機製。盡管作者隻嚐試了三種不同的化學物質,但它們都在結構上有巨大的相似性。作為典型的迷幻劑它們都屬於色胺類物質,而人體中最著名的色胺就是神經遞質血清素(5-羥色胺),它可以調節人體很多的生理機製,如體溫、睡眠、飲食、情緒、認知等功能。英國科學家諾特通過實驗發現,誌願者接受裸鈣菇素後,大腦的活動尤其是其默認模式網絡部分大大減弱了,這裏是大腦活動的中心,連接著大腦皮層和其他與記憶和情感有關的部分。當一個人發呆的時候,也就是默認模式網絡最活躍的時候。這意味著使用迷幻劑可以讓默認模式網絡暫停工作,減弱大腦的監控警戒功能。實際上除了迷幻劑之外,其他方法也能讓大腦暫停默認模式網絡。冥想、齋戒、祈禱、極限運動、瀕死體驗等,也同樣能讓人通過自我意識的下限,發掘出深埋在記憶中的潛意識,使人擁有新的認知。

3.對有心理治療需求的患者以及沒有特定症狀的普通人,迷幻劑可以有什麽潛在應用?

在心裏療愈方麵,迷幻劑對大眾會有什麽樣的積極意義?作者討論了三個方麵:臨終關懷、上癮和抑鬱。對於心理疾病來說,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哪一種更為有效是心理學家們的爭論焦點。精神疾病到底是因為化學失常,還是人生感覺失去了意義所造成?迷幻劑心理療法似乎成了兩者的絕佳集合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紐約大學的裸鈣菇素研究顯示,80% 的癌症患者在接受裸鈣菇素心理治療後,在焦慮和抑鬱方麵得到了顯著改善,效果至少持續6個月。有位名叫帕特裏克的患有膽道癌的病患,為了更好地克服癌症引起的焦慮和抑鬱,接受了25毫克的裸鈣菇素心理治療。療程結束後,他形容自己感受到了短暫的死亡。一次高劑量的迷幻劑體驗是失去自我意識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也很像一次死亡排練一樣。帕特裏克在度過了有意義的一年後,選擇了停止化療,以平和的心態主動迎接死亡。在上癮治療方麵,不少曾經酗酒、重度抽煙、甚至有劇烈毒癮的人,在接受迷幻劑治療後都成功地戒掉了壞毛病,這似乎令人難以相信。但一些統計數字顯示,使用裸鈣菇素治療後,80%的吸煙誌願者半年後仍然處於戒煙狀態,治療結束後的一年,比例降到了67%,但仍然非常可觀。同樣的效果也出現在戒酒甚至可卡因的戒癮治療中。對於抑鬱情況,比如童年創傷,有時患者會選擇完全隔絕這種消極情感來避免傷害。對他們來說,抗抑鬱藥物隻能短暫的起作用,充其量也就是在傷口上蓋上了石膏,無法真正痊愈創傷。精神心理科學家凱斯洛認為,所有精神異常都是一種負麵思維習慣,它綁架了患者的注意力,將他們困在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中。這時候迷幻劑就能起到一種重啟的作用。在小範圍的臨床實驗顯示出了效果後,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開始放鬆了對迷幻劑的管控,允許研究人員更大規模的試驗。裸蓋菇素最初在晚期癌症患者使用過程中發現其具有潛在的抗抑鬱作用後,多項在重度抑鬱症、難治性抑鬱症患者中開展的初步研究也均證實了裸蓋菇素的治療潛力。2019年,它被FDA授予作為治療重症抑鬱症和藥物抵抗性抑鬱症的突破性療法。如今,歐盟醫藥管控部門也已經開始考慮針對過往治療無效的抑鬱症患者進行裸鈣菇素心理治療,這將涉及80多萬人。

迷幻劑作為一種違禁品,實際上並無毒性、成癮性。它作為一種能展示意識的化學物質,會對我們的大腦意識產生影響。60年代因為人們的濫用而被政府嚴加管控,在近年內逐漸憑借其醫學效用而回歸主流醫療研究的舞台。我們了解了典型迷幻劑對人的影響,在合適的期待與環境中,使用者會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幸福和滿足、自我意識的消解、所有事物的簡潔以及一種確鑿的信念。這背後的原理是迷幻劑能對主導人們意識思維的默認模式網絡起到衝擊的減緩作用,使人腦在短時間內實現通感和碰撞,變得更加開放,突破固化思維框架。在臨床應用上,迷幻劑可舒緩臨終焦慮、成功戒斷毒癮、治療心理抑鬱。對於這些負麵習慣的精神異常,迷幻劑能起到一種重啟的作用,幫助患者解脫出惡性循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因為我小說內容,所以對迷幻劑很感興趣。你這篇文章內容挺豐富啊! -可能成功的P- 給 可能成功的P 發送悄悄話 可能成功的P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8/2023 postreply 22:55:1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