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八十年代的新一輩”,唱著這首歌步入大學校園的我們這些80年級的同學們,今天大都到了退休年紀,一晃都老了。其實,我們早已經發現,小時候那些玩的歡天喜地的朋友、年輕時那些誌趣相投又無話不談的朋友們,走著走著就不見了,就再也不見了。想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是一個孩子、都曾經是一個熱血澎拜的青年。那時候,我們仰看夜空都能看到所有的星星在天上微笑。現如今許多枯燥的大人們卻已經忘記了自己曾經也是一個有趣的孩子。年輕時經曆越多的挫折對我們越有利,而越年長時就越經不起挫折了。前段時期讀了一個老同學(LRG) 在微信同學群裏的一段話:“我們都處於迅速衰老的階段,每天都看得見身體的坍塌,速度驚人的快,盡管我們都是醫生。留意一下鏡子中的你。想想大學時一樓門口那個整容鏡,每天係上風紀扣,每天看到自己都是青春模樣,憧憬未來。思考一下現在別人眼中的你,兒女眼中的你,皺紋加上老年斑,其實我們早已經被同情了……我沒有放棄,在尋找,在思考,也在嚐試,盡管我知道人是渺小的。人生不隻是大鬧一場然後離去,更應該嚐試禁區。”對生命越研究越有敬畏和謙卑之感,而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公平的一件事情就是向死而生。每個人都無法回避變老這一現實課題,我們有老去的勇氣嗎?我們能坦然地麵對死亡嗎?
變老與死亡是無法避免的生命形式,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與自我和社會達成和解,在生命的盡頭找到屬於自己麵對衰老和死亡的方式。為了對抗衰老,人們窮盡了一切(用化妝品、整容等來保持外貌年輕,用保健品讓內髒保持活力,或者堅持強身健體企圖通過增強細胞的代謝和更新保持年輕的體態),但結果卻令人沮喪。一切的努力最多隻能延緩衰老,卻不能真正阻止我們老去。更殘酷的是,這世上就沒有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也沒有任何一種避免變老死去的方式。人注定了從一出生就開始走向衰老和死亡。但我們也不能忽視,衰老和死亡也有其獨特的意義。它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進程中的必備要素,正是衰老和死亡催生了新生,促使了輪回,讓世界在生生不息和循環往複中不斷向前邁進。生命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會停止。但對於每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在無法抗拒的命運麵前如何麵對自我衰老和死亡,無疑是個重大的命題。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人們埋頭醉心於創造財富的今天,我們似乎更有理由去直麵衰老和死亡,在不斷反思中來充盈我們漫長而短暫的生命,並思考如何在衰老時與自我進行妥協的抗爭,如何在生命的盡頭奮力一博,思考一下如何獨自一人邁向生命的盡頭。
隻有在變老的過程中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時間的消逝,它將承載我們的痛苦與希望。在瀏覽朋友圈和視頻的時候,日子從手機裏過去;在追劇和觀看體育比賽的時候,光陰從電視機裏過去;默默時,時間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從我們瑣碎的生活中劃過,但我們似乎並未真正觸摸到時間的存在。隻有當我們老去,或者身邊的人老去,才會突然感知到時間正在無情的流逝,才會意識到原來時間一直在我們身邊,就像如影隨形的空氣,每一刻時間都在秒針、分針、時針劃過的弧線裏一圈一圈地走遠,從不駐足。時間無法挽留,歲月卻不會無痕。它是我們斑白的兩鬢、日漸鬆弛的皮膚,是我們偶然擦覺慢慢低垂的眼角、和我們日益遲鈍的思維和記憶。而且我們終會明白,一切都無法逆轉。我們終會承認,時間竟如此可怕,就在荏苒之間帶走了那個曾經年少氣盛意氣風發的年輕人。我們終將老去,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命題,但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老去。害怕老去是人之本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即便利用科學技術想要留住容顏、延遲壽命,也將是徒勞的。生命輪轉不能永生,沉湎於此,隻能陷入自欺欺人的謊言陷阱中不能自拔。要承認時間無法逆轉這一亙古不變的真理。時間流逝對我們到底意味著什麽呢?時間帶走了我們自身的潛在可能性,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時空。它變成了我們最頑固的敵人和最親密的朋友,變成了我們生命的全部希望和痛苦的所在。時間是我們的敵人,因為它那麽無情地帶走了我們勁朗的身體。時間是我們的朋友,因為我們多想讓時間再停留一會兒,擁有時間將是多麽美好的時刻。當我們開始拿起過去很久的相冊時,就是我們感知到時間的殘酷無情之時。剩下為數不多的時間也將成為我們最賴以生存的朋友。時間將永不再來,此刻我們全部的痛苦和希望都將被時間所承載,這痛苦源自於我們無法回溯的舊日時光,而希望則源自於還擁有僅存的一點時間。我們還活著,可以在時光的沙漏裏看著最後一粒沙子在眼前流盡。我們依賴時間,與時間成了最親密的朋友,一刻也不想與之分離。變老的人越確定地認識到自己的老去,就越確切地體會到時間的不可倒轉,就越絕望地想與其搏鬥,也就在同一時間、同一進程中越緊密地屬於它。尚且年輕的人是無法體會到這一點的。無論是與時間對立或追逐時間,都是從認識到自己老去的那一刻開始的。時間的流逝給我們帶來了記憶的重量和身體的負擔,當一個人老去,時間會在他體內堆積成沙,過往的記憶會不斷湧來,而現實又將衝掉一切未來的可能性。即使我們尚年輕,也應該去試著感知時間的存在和轉瞬即逝,試著在有限的時間裏去充盈我們的生命,這樣至少在老去的時候就不會對無法挽回的時間報以唏噓和悔恨。
變老使我們變成了自己的陌生人,我們需要麵對的不僅僅是身體的腐朽,更是文化的衰老。有人對變老的認識往往發生在清晨起來照鏡子的那一刻。鏡中的自己突然變得陌生,眼角的魚尾紋、臉頰的黃色斑點、脖頸上鬆弛的皮膚,這一切都預示著你正在變老或者已經老去,你擁有了老年人所擁有的大部分特征。那一刻你會感受到自己分外陌生,似乎在自己的記憶裏還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的樣子,現實顯然不是那麽回事兒。你厭氣地看著自己發黃的臉和眼角額頭的皺紋發出疑問,這是我嗎?你不願相信這就是此時此刻老去的自己,那穿越歲月拖帶而來的年輕的自我與此時此刻鏡中變老的你之間形成了一種自我之間的相抵悟。如同埃默裏所說,變老對變老之人而言不是正常狀態。如果我們意識不到時間,那麽我們就會認為年老和死亡都是別人的事兒,我們一切安好,他人才會變老和死去。當你得了老年性疾病的時候,你還在心裏抱怨,我怎麽會得這種病?那個變老以後的你似乎還很陌生,離你很遠。現實是我們誰都無法從變老和死亡的進程中將自我剝離出去。變老就如同一場無法治愈的病,我們終將和那個在不遠處等著我們的陌生人相遇,在逐漸腐朽的身體裏承認自己已然老去的事實。其實,現實遠比我們想象的更殘酷。變老的不僅僅是我們的身體,我們還得承受來自外界的目光。我們隻能靠過去努力做過的事情來證明自己,而這世界不會有更多的空間和時間留給變老的人。看看招聘廣告,年齡就是一條硬杠杠,豐富的工作經驗也會被不超過45歲這個條件打敗。逐漸地我們會適應社會加在我們身上的判斷,接受自己所謂的社會年齡,成為一個不再逾規、平靜的老年人。即使你因保養適宜看上去還很年輕,但社會還是會向老年人豎起一道牆,向老年人打上一道退休的標簽。有一種情況除外,社會的頂層和執著地占據主導位置的人,那些50-60歲卻是正當年紀的人,將會被社會賦予更多的價值感。除此之外,無名小卒和普羅大眾很可能被擋在社會之門之外。在享有年輕人對老年人單純的尊重後,越發覺得被自我厭棄,越發缺少自我的社會價值感。更不好的是,變老的我們也將不再理解世界,這是一種文化層麵上的衰老,是一個漫長而殘酷的過程。我們要在變老的時候接受我們所不理解的時尚和跟不上的潮流,要麵對無法融入現代生活的窘境以及周圍思維敏銳的年輕人。想想有多少人在意我們老去的父輩們花了多少力氣學會了使用微信去努力跟上這個時代。在思維變慢、動作遲緩、反應遲鈍的年紀,還要費盡心力地去學習現代社會的生存技能、被迫接受新鮮事物。如果他們仍然保持著一如往昔的理念和思想,他們就可能被社會嘲弄或背離或拋棄。這對他們來說,將會對社會產生難以忍受和難以明狀的疏離感,從而倍感孤獨,這是年輕人無法理解和擦覺的一種孤獨。對於變老的人來說,不僅身體從承載變成了負擔,文化也是如此。與勞累相比,文化上的衰老比身體的變老更加讓人痛苦,就算努力追趕,這個世界也將會毫不留情地將他們甩在後麵。在飛速發展的時代中,即使拚命追趕也會慢下腳步。一切腐朽的、落後的東西都會被厭惡和排斥。無論他們過往多麽傑出,才思敏捷的青年人也將會創造出更新的、更先進的理論和思想來超越過去的他們。對年老的人來說,屬於他們的時代已然過去了,而此時的時代他們也無法完全理解。你也常會聽到有人冒出的一句:現在的年輕人啊!莫大的壓力和空虛感油然而生。我們也許會有這樣的經驗,一個老年人在生了一場大病後,即便是痊愈了也會變得鬱鬱寡歡,身體的病痛會愈合,但是不斷降低的社會價值感和對這個世界陷入質疑和不理解,讓他們在自我的陌生感和對世界的排斥感中無聲掙紮。
死亡是我們在變老過程中不能回避的課題,但我們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反抗或接受死亡的方式,與死共生,向死而生。我們無法回避死亡就像無法回避變老一樣。變老和死亡相互依存,無法擺脫。正如不想在年輕時就死亡的人必然會變老一樣,沒有人願意在年輕時就死去,那他就必須麵對變老。而變老又會帶來死亡,這是一個悖論。所以我們從出生起就走向死亡。因而每一個努力活著的人都是可以被稱為向死而生的英雄。可是我們依然恐懼死亡。醫院裏腎功能衰竭的病人,尿毒症引起的抽搐會變得越來越頻繁,它野蠻地發作著,每一次襲擊時,照料他們的人都隻能氣喘籲籲地坐下,手足無措地看著病人受苦。一次病發到另一次病發之間隻有一聲長長的哀嚎。死亡意味著各種不同的生理病理折磨在等待著我們,即便不懼怕死亡,這些疾病和痛苦也足以讓我們戰栗。與我們通常的認識不同,埃默裏認為人在死亡麵前也並不平等。他認為有錢人死的也會更安穩一些。那些沒有優越生存條件的人,在死亡來臨前可能還要拖著沉重的身體,去距離病床很遠的肮髒的廁所。上帝會賦予每個人不同的死亡方式,在死亡麵前難以做到人人平等,且死亡與死亡之間的關係含混可疑。即便如此,我們也要思索變老和死亡到來時,我們當如何自處。我們知道一定會有一些直到老去和麵對死亡仍然平靜理性的人,至少他們看起來如此。也有一些會用死亡去逃避死亡的人,他們自由地選擇結束生命。無論是安詳地迎接終點,還是驚慌失措無休止地咒罵,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變老時,都在內心深處漸漸地與死亡達成了某種妥協。並不存在所謂的平靜和理智,而是一種妥協,麻木的妥協,或許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和解。當一切無法改變,似乎最好的麵對老去和死亡的方式就是知足和接受,這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抗爭,因為至少我們做到了與死同生。所以最難能可貴的便是活著的時候為自己選定了麵對死亡的方式。曾經看到過作家瓊瑤在79歲時給子女留下的一封感人的遺囑。她寫道,漫長的人生中我沒有因為戰亂、貧窮、意外、天災人禍、病痛等種種原因而先走一步,活到這個年紀已經是上蒼給我的恩寵。所以,從此以後我會笑著死亡。不論我生了什麽重病,不動大手術,讓我死的快。最重要的是在我能做主的時候讓我做主,萬一我不能做主時,照我的叮囑去做。不把我送進加護病房,不論什麽情況下絕不能插鼻胃管。因為如果我失去吞咽的功能就等於也失去了吃的快樂。我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不用任何宗教的方式來悼念我。將我盡速火化成灰,采取花葬的方式讓我歸於塵土。死亡是私事,不要麻煩別人,更不可麻煩愛我的人。如果他們真心愛我,就都會諒解我的決定。我來時一無所有,去時但求幹淨利落。以後清明也不必拜我,因為我早已不存在。我不要死後哀榮,我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智和失能,我要有尊嚴地死去。我愛你們,也愛這世界上所有愛我的人,直到我再也愛不動的那一天為止。埃默裏說,知足意味著接受死亡。瓊瑤對生的知足、對死的無懼,通透無比令人動容。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死亡的態度和方式,死亡本身就是一件個性化的事情,無論是埃默裏在老年時選擇自殺,還是瓊瑤選擇的有尊嚴的離去,都是私人之事。與死共生、向死而生大概就是用接受死亡的方式去抗爭死亡。變老是荒涼和莊嚴的,就像埃默裏在書的最後一頁寫道,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活著的時候盡情揮灑自己的光和熱,在日暮時分有尊嚴地心滿意足地離去。
查理.芒格說,如果我知道自己會在哪裏死去,我就永遠都不去那兒。你有沒有發現,有很多人知道很多的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麽?因為道理永遠不等於真實的實踐。就如同一個人聽說過大海,但卻從來沒有見過真正的大海一樣。生活是需要經曆去體驗的。很多永恒的東西其實是不能激發起我們的感情的,隻有當我們知道這個東西非常短暫,它稍縱即逝,我們才會覺得倍加珍惜。生命中的一些人和事,你熟悉了,卻還是要說再見的。當我們擁有時間的時候,我們就好好地對待它吧。我們在思考死亡這個終極問題時,可以做一個思想實驗:假如有機會成為一個永不會死的吸血鬼時,你會願意嗎?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你就會發現我們並不一定真想成為長生不老的人。為什麽?因為如果沒有死亡,人就感受不到生的喜悅。如果沒有痛苦過,又怎能感知何為幸福?正是因為人生有了那些負麵的東西,才讓正麵的東西有了特別的意義和價值,不然生活可能就會索然無味。思想實驗讓我們不需要通過現實實驗就能得到深刻洞見。其實,麵對變老最好的生活狀態就是少些目的感,少些“饑餓感”。因為當一個人滿意當下時,他所渴望的其實很少。我們活著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人群裏唱自己的歌。外界的聲音真的沒那麽重要,當你懂得自己、接納自己時,你就會收獲真正的自在和愉悅,從而有勇氣地接受衰老和死亡的到來。在這一過程中讓我們努力做到:忙而不亂,累而不疲,忙得快樂,累得歡喜。接受突如其來的失去,珍惜不期而遇的驚喜。 懂得日出之美,在於它脫胎於最深的黑暗。
讓我們清醒地活著。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曆,當沉浸在自己不愉快的情緒中時,我們會嫉妒、悲傷、害怕,甚至會憤怒。尤以憤怒的情緒會給我們帶來強烈的痛苦,但它的力量也非常強大。我們希望使用憤怒的力量去擺脫不公正的待遇。在走向不可避免的老去和死亡的過程中,這些負麵情緒會讓我們感覺越來越不像我們真正想要成為的人。其實,憤怒是掩蓋心理問題的外衣,在憤怒的偽裝下麵隱藏著我們內心悲傷與失望的情緒。我們會產生憤怒的情緒,是由於眼前的人或事觸發了我們儲存在大腦裏的情感記憶,回想起了以往的痛苦經曆,卻無法在當前的環境中保持冷靜從而引發出來。隻有當悲傷和失望消除後,憤怒的情緒才會自然消失。我們知道意識的力量是驚人的,它能使我們達到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高峰,但它也會把我們帶入低穀,破壞所有那些好的想法,讓我們沉浸在消極之中。在我們不能深刻洞察自己的思想時,就需要覺醒的力量讓我們清醒。覺醒不是為了消除恐懼,那不現實。覺醒是讓你意識到恐懼,但不會讓它占據你的生活。就像瑜伽修行者和聖人總是擁抱死亡那樣。用聖保羅的話說:死亡,你的毒鉤在哪裏?墳墓,你的勝利在哪裏?想象一下,你知道你將在一周內死去,這會怎樣改變你的生活,你會如何度過生命的最後幾天?現在就問問自己,為什麽我現在不做這些事情?是什麽阻礙了你?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如果這是非常重要的事並想在死前做,那你現在就應該去做。在極端之間找到平衡,或者是道,這是精神覺醒的重要部分。當你獲得內心的秩序,也就遠離了內耗,就會達到一種心流的狀態。這是一種美妙的體驗,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當一個人經常經曆心流,他的內心就會被訓練得越來越有序。以後進入心流就越來越容易,即使平時不在心流狀態下,也不像一般人那樣心浮氣躁。做你該做的,然後坦然麵對、欣然接受,最後讓所有的事情都順著它的本意慢慢發展吧。
天很藍,樹很綠,陽光很暖風很輕。心動一下,一夏又一夏。寫下此文以紀念自己又一個生日。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