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加勒比(二)
聖湯瑪斯(St. Thomas)
作者: 華西車城
從底特律飛到三王, 當晚登船過夜, 郵輪深夜起錨出海。翌日淩晨, 當我們一覺醒來, 發現它已經停靠在聖湯瑪斯長灣碼頭。
聖湯瑪斯長灣港
早餐完畢, 朋友一行興致沖沖走下碼頭, 通過形同虛設的“海關”以後, 五顏六色映入眼簾, 頓時便被包圍在當地民風之中了。
與世界上其它旅遊勝地無異, 碼頭上商業網點密密麻麻, 名牌、鄉土並存, 琳瑯滿目, 路易威登加上古巴雪茄, 寇奇香包加上草編手袋, 絲毫沒有讓人感到任何的不協調。
進入碼頭中轉區域, 兜售旅遊生意的當地人, 混雜在船上下來的各種膚色遊人中, 給人如織印象。
路易威登
離碼頭不遠, 靠海的一麵。則是名店林立, 沒有華麗外表、耀眼燈光、明亮玻璃櫥窗和性感模特兒, 一溜煙的煙土色平房。配上蔚藍海灣作背景, 竟也如此耐看。不知因為陽春白雪, 還是奢侈有餘, 光顧的客人十分稀少, 反倒給人一種世外桃園的恬靜。
沿著滿是南國情調花卉的小道, 穿過名店, 可以看見無數豪華遊艇, 懶散隨便地停泊在港灣內。
船主大概都是些富有的人, 不用坐班就能謀生。正是對於航海的愛好, 讓他們選擇了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 周遊世界。
港灣內的帆船與遊艇
其實, 這樣的生活, 並非人們想像那般富有才可行。除了超豪華的郵艇外, 適宜航海的機帆船價格也不是高不可攀。關鍵, 是那種生活方式, 一定要有決心和共同的誌向。朋友那顆萌動的哥倫布之心, 溢於言表, 也很有感召力。最近在網絡上看到, 湘妹子萬金玉與瑞典老公若賦伉儷, 駕帆船獨自橫跨太平洋, 從墨西哥到香港的故事, 就算是個例證吧。
看見一個上岸採購的船主回來了, 手裡拎著大包小袋。大概是為遠航準備的日用品及食物, 他發動了停在旁邊的橡皮筏子, 我們揮手打過招呼, 橡皮艇留下一條白色的尾水駛向遠方, 駛向他停泊在遠處的錨地。
沿著海岸, 我們繼續前行, 旁邊的公路上車流不息。美國維京群島, 車牌宣示了該島的主權。主權歸主權, 交通法規確是兩樣, 右行慣了, 看著川流不息的左行車輛, 我們還是有些不習慣。寧願步行觀光, 不敢貿然租車兜風。
“藍月亮”遊艇
一陣風兒刮, 一片烏雲來, 眼看著海港就要把雨下。我們走著走著, 雨點開始淅淅瀝瀝, 繼而傾盆。幸好沒有採納太太坐纜車上山的建議, 否則非淋個落湯雞不可。一行四人急忙跨過公路, 不管紅燈還是綠燈, 向著附近的建築飛奔而去。大大的屋簷下, 同時還有其他避雨的路人, 環顧大廳之內, 有腰間插短槍的警衛人員來回走動, 透過雨簾, 我看見建築物前的一方石礅, 上書, 聖湯瑪斯法院. 法院避雨, 乃加勒比海度假遊玩的小插曲。
聖湯瑪斯, 地處美屬維京群島, 陸地麵積略大於三十一平方英裏, 人口五萬多。十六世紀, 荷蘭西印度公司在此立足。幾年後, 丹麥則通過西印度幾內亞公司控製了全島。種植園和蔗糖生產成為該島支柱產業, 而其經濟發展所需勞工, 完全依賴於奴隸勞工和奴隸買賣。正因如此, 這裡曾經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奴隸拍賣交易市場。
食糖貿易, 為島上居民帶來繁榮。十九世紀初, 蔗糖出口受颱風、乾旱、乃至美國同業者競爭的影響, 加上1848年發生的丹麥革命, 奴隸製被廢除, 由此而造成的勞動力成本上升, 進一步削弱了當地食糖加工業。
鑑於其良好的港口和防禦工事, 聖湯瑪斯仍然保留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內戰期間以及之後, 美國政府曾經考慮投資七百五十萬美元從丹麥人手中買下該島和周邊地區, 但當時缺乏國內立法支持而作罷。
1917年, 作為防衛戰略的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為了保障對加勒比海和巴拿馬運河的控製權, 美國以二千五百萬黃金買斷了包括聖湯瑪斯、聖約翰(St. John)和聖克若易克斯(St. Croix)在內的三座構成美屬維京群島的主要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