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是流亡學生》: 27. 航向台灣
1952年5月,台灣政府成立「國防部留越國軍處理小組」負責安排接運,招募商船,航行安全規劃。同年九月,又設「富台計劃輔導組」負責人員的清查與編撥。同時在台北、中壢、台中、台南、台東開始興建眷村準備接納這三萬多軍眷。剛開始命名為「赴台新村」,後由黃傑取富國島與台灣各一字,改為「富台新村」。
留越國軍三萬多人中除了黃傑的第一兵團約有一萬八千餘人。其餘依入越時間及路線可以分為五股。
一,第三兵團(四十八軍176師)、第十兵團(四十六軍、五十六軍330師998團)約一萬九千餘人,於1949年12月19日,由龍州撤入越南,兩廣地方團隊跟進。入越後,拘於萊姆法郎。
二,華中戰區軍隊,約有八千人,於1949年12月24日由中越邊境七溪退入越南,遞送蒙陽,並於1950年6月遷富國島。
三,26軍彭佐熙部隊,約三千餘人,於1950年1月29日自中越邊境金水河入越境,經越北萊州、山蘿、山西,至河內轉海防,再海運金蘭灣。
四,第十七兵團劉嘉樹部隊,約一千八百人,於1950年2月上旬退入越南,拘蒙陽, 6月再轉往富國島。
五,貴州部隊,約有四千餘人,於1951年4月28日,自貴州經廣西,從滇省邊境馬街鐵廠附近入越,遷富國島。
豫衡聯中師生跟著第一兵團的九十七軍首先進入了蒙陽。因為瘴癘而且沒有淡水沒有食物,山坡上多了好多回不了家的新魂。 (詳見《蒙陽集中營》,《夢陽補遺》及《在蒙陽的日子》)。幾個月後,豫衡師生被遷到了彭佐熙將軍率領的26軍所在的金蘭灣。 1952年才又被集中到富國島。
這三萬多人初入越南即被囚禁,洪荒之地,饑病交纏,許多人熬不住,趁著黑夜逃回了大陸。而且軍隊派係不一,極難管束。黃將軍鑒於此進行整編。除原有正規軍隊,並將難民編為義民大隊。
1950年初,法方就開始不斷向黃將軍要求派遣人員去橡膠園和礦場工作。黃將軍屢屢拒絕,但是法方態度強硬,並下了最後通牒。最後黃將軍隻好向義民大隊征求誌願者,派遣數百人前往橡膠園工作。法方頻頻要求增員,最後大約有兩千人前往。
最後約有一千五百人選擇留在越南。他們多半已經習慣了在越南工作,而且遇到了願意一生相守的人。
在歡欣鼓舞等待回台灣的同時,另一種情緒也悄悄地滋長。過去三年多以來,一千多個日子裏,無論軍民學生,他們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不是家人卻更勝親人。一旦回了台灣,軍人將被重新整編打散,加入台灣已有的編製,學生則因為年齡,必須麵對不同的升學管道,總之大家將麵對的是各奔東西各付前程。
接運的船隻總共21艘分成七批,其中軍艦隻有六艘,其餘都是商船。分批接運不組船隊,是怕目標太大,受攻擊阻攔。參謀總長周至柔也請美國第七艦隊幫忙護航。
願意回台灣的人,登船紀錄上詳細記載了姓名以及什麽時候在哪裏上哪一艘船,抵達高雄港的日期。還有一個入台編號。
第一批三艘軍艦,1953年5月15日離開高雄港,23日抵達富國島,25日離開富國島,6月1日抵達高雄港。最後一批兩艘商船,6月28日抵達高雄港。
豫衡師生是第五批,商船海蘇號6月10日離開富國島。風平浪靜的時候他們一整天坐在甲板上,看著日出日落,內心裏卻不免想到「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他們正航向不是故鄉的歸處。
1953年6月18日。
他們在高雄港上岸。
~~~~~~~~~~
參考資料:
滯越軍民之接運來台(1949-1953) — 黃翔瑜
海外羈情 —— 黃傑
~~~~~~~~~~
(圖片來源 Adobe Express by 碼農)
(圖片來源 網路)
~~~~~~~~~~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