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是流亡學生》: 25. 河南梆子在越南

《我的父親是流亡學生》: 25. 河南梆子在越南


 

豫衡師生被遷到富國島後,安置在陽東營區,隔著陽東河就是陽東鎮。官兵合力建了一座木橋,命名中山橋。他們課餘可以過橋去陽東鎮,這應該是他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越南民間的生活方式。

 

讓程伯伯印象深刻的是魚露。幾乎家家戶戶門前都有一個醃製魚露的大木桶。魚露,和臭豆腐、藍起司屬同一類食物,喜歡的人視為人間美味,否則隻會聞到發酵腐臭味無法忍受。

 

豫衡師生在富國島的生活,在他們的逃亡史上像是一個破折號,是流亡的延續,更像是一個等待轉折的契機。

 

在富國島,他們的生活終於有除了流亡和讀書以外的元素,增加了笛聲、胡琴聲、歌聲、地方戲劇,還有運動會。

 

營區裏有一個大操場,還可以當機場。當時黃傑及一些高階軍官住西貢,也許說軟禁,比較合乎他們的處境。黃將軍搭機從西貢到富國島,小飛機就在大操場起降。操場上還有籃、排球場。平時士兵操練也在這。

 

各種戲劇表演就在司令台上進行。

當時在富國島的還有豫劇演員張岫雲女士和她的先生李久濤先生。張岫雲女士如今被尊為台灣的「豫劇皇太後」。他們在富國島成立了中州豫劇團,隨軍到了台灣之後,隸屬海軍陸戰隊,並成立飛馬豫劇隊,那是如今台灣豫劇團的前身。

 

維基百科對豫劇唱腔的形容詞用的是“鏗鏘有力、大氣磅礡”,這一類的名劇有《穆桂英掛帥》;而豫西調則委婉動聽,善於表達豐富的人物內心情感。 《秦雪梅》大約數這一類型。張岫雲女士在富國島表演的《秦雪梅》就讓程伯伯印象深刻。

 

河南梆子,讓這一群河南來的學生,在離家四千多公裏外的越南富國島,聽到了鄉音,還唱出了他們心裏哭不出來的苦楚。

 

在收集這一篇資料的時候,最讓我驚豔的是張岫雲女士。張女士被尊為台灣的豫劇皇太後其來有自。她與先生到台灣之後,一直授業於飛馬豫劇團,培養出台灣的豫劇皇後王海玲女士。直到1965年李久濤先生病逝,張女士接任副隊長職務直到1968年退休。她從職務上退休了,並不代表離開豫劇藝術。

 

1985年,張女士獲得台灣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

2011年,張女士與馬金鳳女士共同獲得「豫劇藝術終身成就獎」。

2013年,張女士90高齡演了她的第一部電影《親愛的奶奶》。

2017年又參演了電影《神秘家族》,飾演老奶奶。

 

張奶奶還有臉書公眾號。

 

從河南到越南,最後在台灣生根,這一群人的生命力是如此的頑強。

 

張岫雲臉書

 

電影 親愛的奶奶

 

(圖片來源 Adobe Express by 碼農)

(圖片來源 網路)

 

~~~~~~~~~~

參考資料:

維基

  1. 張岫雲
  2. 豫劇

小破車的一生 — 程惠民

《我的父親是流亡學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