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體驗人生,與自己的內心平靜地交流

來源: songling 2023-05-16 12:01:0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5914 bytes)

這是我嚐試著做的一次思想實驗後所寫的作業,也是近一個半月以來與自己內心交流後的感想。不算太成功,也說不上失敗,但卻非常的累人。寫的太長了,也充滿了跳躍性。若你沒有時間就別讀了。我也非常猶豫是否要發出來。我本普通一人,隻是愛好把所讀所想隨手寫出來。我不知在生活中戴著麵具跳舞會是什麽樣的體驗,而真實地活在當下,真實地體驗當下自己的內心情感,就需要你有勇氣來保持思想和靈魂的自由。忘記了是誰說的話了,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裏挑一。我願在我的餘生中,能重拾有趣的靈魂,去追求自由的精神,達到超越功利的境界。真心感謝你讀我寫的這些文字,也祝你全家生活幸福!

 

靈芝的 Palliative  Care  家庭醫生昨天又給我打來了電話,討論了有關靈芝要他幫助申請Nurse  Home  一事。靈芝的近況越來越不樂觀了,肢體的扭曲和左側視覺的障礙,讓她的日常生活比如吃飯、洗漱都充滿困難。而大小便也完全離不開我的協助。多個療程的姑息性化療,讓她的睡眠受到影響,以至於黑白顛倒亂了作息,這也間接地讓我的體能受到影響。看著我在全職工作的同時,還竭力地為她有個好的日常生活不停操勞,她也會不由自主地心裏難過,也總想著為我能做些什麽。嘴上卻常常低聲緩緩地、咕嘟咕嘟地說出一些毫無邏輯的話語。我非常理解她想要有尊嚴地活好每一天的願望,但靈芝卻不願意相信她已喪失了掌控生活的能力,卻又常常固執地無視安全因素地盲動,導致危險狀況時有發生。今天在晨間護理時又再一次趁我轉身整理的間隙,扭動身體重心偏離壓翻了馬桶車而摔倒,這也再一次讓我緊張不安。身體機能的衰落也伴隨著認知能力不斷下降,理性常識般的溝通也越發困難,兩個人之間言語的誤解也會隨之而來。而當我緊張不安又抑製不住地大聲提醒她時,她的心緒不安、情緒低落又無助地擺在眼前。注意力無法集中也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理解和判斷能力的下降讓她對以往愛看的電影電視劇也不知所雲。真心實意地想傾盡全力照護好靈芝,卻心力交瘁地看著自己的照護能力和體力越來越近極限,同時伴隨著靈芝的狀況也越來越糟,終讓我心中不由得生出挫敗之感。想起一年半前靈芝從康複醫院出院時,醫生曾建議直接轉往Nurse Home。而自己卻堅持接靈芝回家,自信地以為仍有可能恢複到哪怕是一半。如今難以接受卻不得不接受的現實,像海浪般衝擊而來。理智的聲音告訴我,醫學是有邊界的,跨越邊界那就是深淵了。但感性的衝動卻像一把小鼓槌,持續地敲擊著你的心房,讓你放不下、又難安。當深淵在凝視著你時,你又如何凝視深淵呢?此刻,耳機裏傳來了“兩個靈魂的落日”(Sunset of Two Souls)夢幻般的旋律。動人心弦的節奏理智性地告訴我,生和死已然超越了個人意誌。人想要掌控生死,就是不敬畏天地神明了。但我們在有生之年,卻總想著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一些事情,在艱難的現狀下生活出最好的狀態來,從而不辜負上天給予我們的生命,努力活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創造出一個讓很多人,包括我們自己心安的人生和社會狀態。這真的能達到嗎?

一個美好的相遇,請不要言過往,而最好的離別,也請不要問歸期。佛曾說過,人的一生都是注定的。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都有自己來和去的時間。當我們擁有它的時候懂得珍惜,在離別的時候就自然能夠做到真正的豁然。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簡單,我們的心卻讓事情變得複雜。盡管所有的道理我們都懂,我們依然也會難以麵對真正的答案。若是換個角度想一想也許就會發現,沒有人會永遠一帆風順,也沒有人會永遠的倒黴。我想對自己說,那種認為失去了整個世界,其實隻是想象中的一個挫折。失敗隻是暫時的結果甚至也算不上失敗,這並不能決定整個人生,哪怕我們正在老去。在那一列看不到盡頭的火車上,兩個人能相遇,那是前世留下的緣分。而這樣的相遇,其實是彼此生命中一個相加的時刻。我們攜手走了大半生,體驗過失落的感覺,也嚐到過酸甜苦辣的滋味。也終將會知道,再親密的關係也沒有人能永遠地陪伴,你我既然來到這個世界,那麽活著就是一個過程。麵對著有無數變數的人生旅途,讓我們的心通亮一點兒,這種突然開朗,也許將是一種一切隨緣的正確方式。我們不能改變人生的來處,但我們可以決定此生的歸宿。通過努力去改變很多不如意,即使不能如心所願的完美,也能賦予生活無限可能。當我們選擇了一個目標,就為心中的方向努力吧。對人生不強求也不代表要放棄努力,而是盡了最大努力後不強求。不可否認,有時候付出真的不一定能得到我們想要的。但如果你選擇不付出,那隻會讓你心難安。在我的餘生裏,希望能承受命運賦予的重擔,坦然地麵對各種突如其來的人生風暴。        

人生就像是一座大山,我們都是其中的登山者,能夠走到哪一步,去到哪個位置,既需要靠我們的毅力,也需要靠我們熬到最後的堅持。熬,其實很難。對於多數普通人來說,熬不下去、堅持不下去是常見的。因為血肉之軀的人,毅力終究是有限度的。年輕的時候我們有精力,人也不夠成熟,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也還不夠全麵。所以我們就算是身臨低穀也能熬下去,硬著頭皮去扛起生活的壓力。但是當我們有所經曆,而且身體機能逐漸下降之後,我們才會徹底明白,有些苦是會持續一輩子的。有些事兒是要我們一輩子扛起來的。生活中有許多人到了四、五十歲就熬不住了。人們終究會明白,普通人的人生,其實在45歲那年就已經結束了。中年之後,人生就隻剩下歸途了。我們常可以看到,以往那些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如今成為了滿臉滄桑的中年人;以往那些誌向高遠的年輕人,如今活成了隻求安穩的中年人的模樣;以往那些靈魂自由的年輕人,如今活成了靈魂麻木的樣子。也許,不是他們滄桑了,是歲月讓他們衰老了;不是他們沒有追求了,而是他們幹不動了;不是他們沒有靈魂了,而是生活磨平了他們的棱角。我們不也是這樣嗎?有句話說的很現實,比高山更難跨過的是生活。而生活就像是一場磨練,它讓我們經曆千難萬苦,讓我們感受這世間的酸甜苦辣。有些苦經曆過了,有些事兒感受過了,那我們就真的隻剩下歸途了。麵對這傷感的歸途,人生似乎應該還有 “晚霞耀天光” 的時刻。可是晚霞終究會過去,漫長的黑夜始終會到來。在這場人生的歸途當中,我們隻能繼續走下去,繼續熬下去,直到老去的那一天。                                          

想起了尼采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知道為什麽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短短十三個字意味深長。年輕時的生命就像小河裏歡快流淌的河水,它們一路歡歌,縱情奔跑,從不會停下來想一下生命的意義。直到有一天它被堵住了,它無法再歡快地流動了。這一時刻忽然回過頭來問了自己一句話:我在幹什麽呢?這一切有意義嗎?直到此時,他才真的有了自我意識,一旦有了自我意識,那孤獨感便會油然而生。所以,孤獨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而成熟往往也是痛苦的開始。痛苦與成長從來就是孿生兄弟。痛苦到了一定的極限,人們會本能地想到放棄或死亡,會覺得這一切的掙紮不值得。人們會發現,所有的心靈雞湯都不值一提,它們顯得那樣蒼白無力。於是有人抑鬱了,有人選擇了輕生,有人自暴自棄,或選擇了放棄。放棄很簡單,但活著卻需要一個理由。是活著還是放棄?這讓人們會想起尼采的另一句話:那些沒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大。要麽涅槃重生,要麽走向滅亡。這個滅亡不一定是身體層麵的,心靈的消極頹廢,同樣也是一種滅亡,因為他選擇了放棄。沒放棄的人,熬過了這道人生之坎,心靈便會更加強大。很多人都喜歡引用這句話,但我們知道,同樣引用這句話,如果是一個中年人,其背後的份量是不一樣的。你沒被幹掉,最後這個經曆就會成為你的一筆財富。所以,除了經過黑夜的道路,人們是不能到達黎明的(紀伯倫)。 但在黎明到來之前,你要先熬下去。

人生是體驗的總和,不是經驗的集合(19世紀德國精神科學和哲學的創始人狄爾泰)。這也正是人類與ChatGPT以及所有智能機器的一個本質區別。在狄爾泰這裏,體驗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它不是一種感官上的經驗。你可能走過很多路,讀過很多書,看過很多風景,這些都隻是經驗或者說經曆,而不是體驗。體驗是在對心理事件和心理活動的 領悟中所呈現出來的東西。它是在我們的感覺、情感、直覺和思想基礎上產生的領悟和認識。是直接的、連續的、整體的和流動的。經驗所對應的是觀念和知識,而體驗對應的則是真實的情緒和感受。生命的質量不在於感知經驗上的多寡,而是體驗上的豐富多彩程度。就好像有人聽到一首音樂,看到一幅畫,可以體驗到幾千年人類曆史的宏大與滄桑感,而有的人隻是聽到了一段旋律和看到了一堆線條。這也許就與人們在體驗和經曆生命過程中所持有的人生態度有關。想起了一個流傳甚廣的小故事,有關我們是應該去拚命工作、還是躺著在海邊曬太陽?一般人認為故事中的漁夫完勝紳士,因為他的人生境界看起來更高。但是如果亞裏士多德恰好也在現場的話,他一定會先問漁夫:說到底你究竟有沒有經曆過中間的這些過程呢?有沒有體驗過那種心潮澎拜的情感衝擊對生命的感受呢?如果你什麽都沒有做,光在海邊曬太陽,或者你隻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就不是一個值得稱道的好生活,因為它缺失了過程中的體驗。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在積極地去從事和完善某種活動或實踐中,去體驗人生的艱辛和偉大,並努力地發現自己的天賦,積極地實現它並成為你之所是。這會比早就已經見山見水,躺在海邊曬太陽更有意義。記住,聰明是智慧的敵人。做不喜歡但應該做的事,不做喜歡但不應該做的事,在做事的過程中去體驗多樣的人生。                    

春雨在靜謐的夜晚沙沙地下著,真的很喜歡這種氛圍感,窗外雨很大,內心卻很平靜。而你若站的那麽遠,也就不會聽見我心裏的這片海了。一些心理學家(至少我讀過的一些文章)傾向於把世界上的人分為兩種性格:一種是偏執狂,他們總是在玩零和遊戲;另一種則是抑鬱症,他們更願意接受細微差別(從而感到悲傷)。有一個小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小女孩玩遊戲,小男孩收集石頭,小女孩收集糖果。小男孩想用石頭交換小女孩的糖果,小女孩答應了。可在交換的時候,小男孩卻偷偷藏起了最漂亮的石頭,把剩下的石頭給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則把自己的所有糖果,都給了小男孩。夜裏,小女孩覺得自己有了好看的石頭,所以睡的很香。而小男孩則翻來覆去,無法睡著。他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偷偷藏起了很多糖果呢?心理學家卡爾. 榮格說:“我們所看到的外部世界,都是我們內心的反映。就像故事中的小男孩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曆過一些脆弱、焦慮、陷入精神內耗的經曆。這些精神的衝突和痛苦,很多時候都起源於我們的內心。”  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一些基本的情緒體驗,一些人可以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最終恢複正常的狀態。但一些人卻會發展成神經症,比如神經衰弱、強迫症、焦慮症、驚恐症、軀體形式障礙等。甚至人為什麽會變得懶惰,也與內心衝突發展到一定程度有關。人生過程中發生的一些事,就像仙人掌的一根刺一樣會紮在你的肉裏,它不影響你幹任何事情,但是它的存在感特別強,你幹什麽事它都會提醒你說,它就在那兒。就讓它在那兒並忽視它的存在?還是忘掉它如同不曾存在過?被壓抑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它們會被深藏,並在以後會以更出人意料的方式表現出來。我們是否會與自己靜靜地溝通呢?或者說我們是不是一定要了解自己呢?一定要的,相信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一樣。我們所認知的世界格局、社會體係、人際關係、家庭婚姻等等,都是由我們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定義的。如果自己都不了解自己,那我們將會成為生活中的盲人。所以,請不要放過每一次與自己對話的機會。往外看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清醒(卡爾.容格)。

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信息。人們在看過一條社會熱點後,會不自覺地帶入善惡、對錯等二元對立的觀念,爭論就會隨之產生。研究學術的人不喜歡別人講述玄學,研究草藥的人不喜歡別人抨擊中醫,一些富有的人感覺自己高高在上,一些貧窮的人又感歎這個世界的參差。人們每天都在爭論,看似是為了善惡對錯而爭論,但其實是為了自己的立場而爭論。而立場不同就會導致人們的想法大不相同,若不肯改變自己的看法,就隻有爭論。爭論源自於人們站在各自的立場上且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並與當時的情感狀態有關。當一個人心煩意亂時就會厭惡整個世界,當一個人心情大好時,就可能會包容身邊人犯的所有錯誤。一個內心憂患的人,擦覺到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產生驚恐之心,一個內心光明的人,看待萬物都會有一種包容的心態。我們需要對待這個世界客觀一些,我們需要對待萬事萬物客觀一些。一個人的心改變了,眼裏的世界就改變了。一個人心中“道”的模樣,就是這個人眼中世界的模樣。當我們定義了什麽是美的時候,就會出現醜。當我們定義了什麽是善的時候,就會出現惡。之所以我們會用對立的範式來看待一切事物,是因為我們太過執著於妄想,從而不斷的與他人爭論了。所以,老子才會說不爭、才會說無為。爭這個動作就是認為自己才是對的,而不爭才是“道”的妙用。忘掉我們主觀的好壞和欲望,來重新感受這個世界,我們就會感受到真正的美好,就會聽到天籟之音。而所謂天籟之音,就是我們放下執念,放下自己的立場時所聽到的萬物發出的聲音,那是聲音本來的樣子。這就如同音樂本身並沒有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好壞善惡之分。人們聽到它時,會根據自己的心境產生一種主觀意識。心情好的時候,聽到歡快的音樂就會心生愉快,心情壞時,即使聽到歡快的音樂也會心煩意亂。而當我們靜心時,所聽到的就是音樂本來的狀態,這就是天籟之音。所以,音樂的好壞不在於音樂本身,而在於聽音樂的人。同理,任何事物本身的好壞都不在於事物本身,而在於看待事物的人。

一個人是周圍六個人的平均值,不想被平均下去的話,請到先賢的書籍中尋找升華和智慧吧。有人會說,知道這些先賢智慧有什麽意義嗎?這個社會賺錢才是最有用的。賺錢才能讓自己過的更好。可是對一個人的有用不等於對別人都有用。探討人生智慧有用嗎?賺錢有錯嗎?有用或無用、錯或對,沒有統一的答案,全看一個人的心境和情感體驗,全看一個人所處的人生階段。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待問題的視角,但是當一個人固執地認為自己才是唯一的正確答案時,這個時候他就真的錯了。比如自己本身吃素本沒有錯,但要勸天下所有人都吃素,這就錯了。當我們在和一個固執的人爭論時,你就會像是凝視深淵一樣,最終也可能要跌入深淵裏。很多人喜歡拿著自己的道德標尺去衡量萬物,但是這個標尺是自己想要的標尺,而這個世界卻沒有一個適合所有人的標準答案。生活和世界也許是醜陋的,但在微觀和宏觀的盡頭則是和諧完美的。日常世界隻是浮在完美海洋之上的泡沫,但是由於質子幹擾了這個世界,反而變成了美麗的外表。它所包容的微觀,和包容它的宏觀,可能更加混亂和醜陋(三體)。達到無我的境界,才能看清真實的世界。願你看清了一切還能愛你所愛,幫助該幫助的人。在找不到自己的時候,就去抬頭看看世界。

生活本身就是一場修行,一個人能否做到開悟,取決於他是否能活在當下。這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真正做到卻並不容易。若要達到完全活在當下的狀態,就得要尋找我們自己生命的內在、亦或是本體這種人類最深的自我和真實的本質,也就是跳脫了自己的姓名職業履曆之後還存在的那個自己(我是誰)。這需要我們拋開那些低層次的思維認同(並非指深度思考,思考本身並不是問題)。在思維認同控製下,一個人會完全被自己的情緒牽著鼻子走了,而時刻都處在亂想的狀態是非常可怕的。它會讓你遠離了內心那個寧靜的狀態,進而會創造出一個虛假的自我,不斷投射出恐懼和苦難的陰影。人們之所以有那麽多的痛苦是因為離我們的內在也就是本體太遠了。其實,我們的本質和頭腦裏的所有亂七八糟的想法不是一回事,正因為思維認同創造的那個虛假的自我是如此的不真實,所以他才不斷地向外在的世界去尋求認同。這種思維認同會讓我們感到痛苦,因為它會讓我們陷入時間的陷阱,就是不由自主地完全生活在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期待之中,注意力完全被過去和未來所占據,卻忽略了當下這個最珍貴的時刻。當我們拋開那些低層次的思維認同,並讓其處於靜止狀態時,我們的注意力就會完全集中在當下這一刻,就會感覺到本體,而保持這種察覺本體的狀態就是開悟。這一刻,你能體會到來自內心深處的喜悅和寧靜,整個人也將充滿了靈性的力量和平和的幸福。開悟就是受苦的終結。活在當下就是要求人們擺脫思維認同,從無意識轉變為有意識,讓自己察覺到自己的思維狀態,隨時觀察自己的思維、想法、情緒以及各種情況下自己的反應。悔恨的過去和焦慮的未來都不重要,當下才是最珍貴的東西,我們整個生命都是在這個永恒當下的空間中展開的。我們能改變的沒有任何事情可以發生在過去,也沒有任何事情會發生在未來,所有的事情都隻能發生在當下。就算未來一定會來臨,那它也一定是以當下為方式出現的。活在當下就必須要終結時間的幻象,做好當下的一切,好的未來才會來臨。當下怎麽做決定未來,而不是當下的憂慮決定未來。不要去主觀判斷或者分析自己所觀察到的內容。用察覺自己的思維狀態後全神貫注於當下,來替代那種否認當下無聊不安的等待,替代那種對過去無休止的悔恨或痛苦的糾結。讓白日夢、緊張恐懼等都沒有生存的空間。心靈修行的完全接受當下時刻會讓我們變得積極,而不是消極地去忍受生活中出現的任何情況,不去做任何的努力,也非停止製定計劃或者去采取積極的行動。這是一種和生命流動同步、不逆流而上的簡單卻深刻的智慧。我們唯一能體會到生命流動的地方就是在當下時刻。它讓我們放棄對當下的內心抗拒,讓自己坦然地接受已經發生的事情,並認識到自己應該走出低穀,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時刻,接受當下的現實,然後采取行動,盡最大的努力從逆境中擺脫出來。這是積極的行動,比起產生憤怒、絕望或焦慮的消極行為更具有威力。我們有不少的痛苦來源於抗拒,來自於不能坦然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因而一直活在消極的情緒之中。打破生活當中那些無意識的抗拒,在活在當下的狀態下去看清楚現實是什麽情況,自己需要做什麽,然後采取行動。現實不能改變,因為它已經發生,視情況而定,做自己必須做的事情。這樣,坦然接受現實就不會再有消極心態,不會再有痛苦,不會再有不開心的事情,從而生活在一個非抗拒狀態當中,一種充滿了感恩、輕鬆又沒有掙紮的狀態中。一個人會經曆什麽樣的未來,主要決定於如何度過當下時刻的質量,活在當下是引發積極變化的關鍵所在。我們被改變了,我們的整個世界就改變了。(埃克哈特·托利:當下的力量)

奮鬥的歲月是美好的,但生活的艱難也會給人們帶來太多的痛苦、失望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能承受它,為了能減輕痛苦,人們也許有三種這樣的措施:輕視自己的痛苦;替代性的滿足使自己減輕痛苦;注重令人陶醉的物質使自己對痛苦麻木不仁(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沒有什麽比疾病和忽視疾病讓生命付出更大的代價了,而生命個體的尊嚴比各種主義更重要(羅素)。 生活中我們會受到來自三個方麵的痛苦的威脅:一是來自我們的身體,而身體注定會逐漸衰弱。二是來自外部世界,它可以用壓倒性的、無情的破壞力來對我們肆虐。三是來自我們與他人的關係,這可能比其它都更痛苦。但我們卻從來沒有像陷入愛情的時候那樣對痛苦毫無防備,也將從來不會像失去所愛時那樣無助不樂。我們需要與自己客觀平靜地對話,認清自己,放棄幻想。雖然幻想有時能讓我們免於痛苦,或者讓我們感受到快樂。但當它與現實相撞時,就會被撞的粉碎。其實一個人的性格是由多大程度地能讓他失去理智來定義的。當人有一個強大的信念時就會變得很強大,但當他懷疑它時他就會變得脆弱,這就需要我們保持思想和靈魂的自由。但是,一些人並不是真的想要自由,因為自由涉及到責任,而他們害怕責任。有時一個令人不愉快的想法冒出來後,人性的自然反應就是會認為它是不真實的,然後會很容易找到反對它的論據。人們的天性也往往期望從對比中獲得強烈的快樂,卻會忽略從自身擁有的東西中獲得快樂。但理智的聲音雖然柔和,它卻不會停止,直到它被聽到。最終在一次次的被拒絕之後,它成功了。如同所有的好都不如剛剛好一樣,請讓我們用共情來替代同情心吧,因為人性最深處的善良,是讓人不感到為難。讓身處困境的人不感到為難,而是感到舒適,便是人性最大的善良和溫暖。也請注意我們的言語,因為言語具有神奇的力量,它們可以帶來最大的幸福或最深的絕望,也能夠喚起最強烈的情感和激勵所有男人的行為。

再一次欣賞了一遍老同學推薦的施特勞斯的音樂作品Tod und Verklärung (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莊嚴、厚重又滄桑感十足的旋律直擊心扉。會讓人不由地感歎,不知道在那天邊可否有盡頭,隻知道失去光陰不會再回頭。勇敢點吧,我們不會比今天更年輕!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