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院的雲中供養菩薩

致力於探索藏區風土人情的隨水(筆名)驚喜地發現一座古舊佛寺,裏麵的菩薩不坐不立,而是從牆裏麵“飛身”出來的。隨水說,他走了這麽多路,看了這麽多廟,這是唯一的一座擁有飛出牆體菩薩的。驚喜之情,躍然紙上(微信),也因此讓我印象深刻。

距京都不遠的宇治,除了著名的抹茶,就屬平等院出名了。據日本人介紹:

該院興建於西元1053年,由平安時代權傾一時的藤原賴通改建其父別院,規模相當今日1/2宇治麵積的平等院乃為引入宇治川水,依佛教末法之境,在水池之西建造阿彌陀堂,水池之東則建構象征今世的拜殿,打造‘淨土庭園’之喻的代表建築,其規格更為後來日式庭園的參考指標。

《觀無量壽經》:“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鳳凰堂和其周圍的淨土式庭園,根據《觀無量壽經》,為了觀想西方極樂淨土的教主阿彌陀佛所造,有這樣的定說。

古老的平等院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是麵對阿字池而建,初期因置奉阿彌陀如來與52尊雲中供養菩薩像得名的阿彌陀堂,後因阿彌陀堂外型似欲振翅而飛的禽鳥,在中堂脊沿更有兩隻尊貴象征的金銅鳳凰像,遂在江戶時期,更名為“鳳凰堂”。

鳳凰堂可說是集繪畫、建築、工藝與雕刻等藝術國寶於一堂之作,在‘木造天蓋、雲中菩薩供奉像、鳳凰金銅像、梵鍾與壁畫’等稀有國寶級文物與“平等院”自身的曆史價值條件下,在西元1995年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而在現今流通的10日圓硬幣與10000日圓紙鈔背後,更可見鳳凰堂圖案,代表著此處對大和民族的重要意涵。

在平成24年(2012)9月3日開始的國寶平等院鳳凰堂平成修繕工程,已於平成26年(2014)9月30日竣工。上次修複已是1950年,此次修複改以鋪設沒有光澤的古風屋瓦,並將金堂上的一對鳳凰鋪上金箔,門扇與柱子也都漆上赤棕色的丹土。

原來這樣從牆體裏飛出來的菩薩有個專門的名稱:雲中供養菩薩。

據官網介紹:

木造雲中供養菩薩像 52軀:裝飾在鳳凰堂中堂長押上的浮雕菩薩像,各像姿勢豐富,演奏琴、琵琶、縦笛、橫笛、笙、太鼓、鼓、鉦鼓樂器的有27軀,其餘的則是合掌、拿著幡和蓮花或跳著舞等姿勢。其中的26尊目前存放在鳳翔館展示。

鳳翔館是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隱蔽在平等院旁邊的山丘裏,在平等院流連,看見的隻有湖水和鳳凰堂,沒有任何水泥建築礙眼。一轉至左近的山丘(估計是挖湖時的土堆疊而成),裏麵如同地堡一樣藏著博物館,美其名曰“鳳翔館“。

館中頗為疏朗,不緊不慢地介紹平等院的曆史,設一專廳陳列雲中供養菩薩,特別介紹他們手持的樂器。這些樂器中,既有來自印度、西域、中國的,也有日本本土的,還有一個特別像手風琴,不知來自何方。

阿彌陀佛在這些從牆裏飛出來的菩薩圍繞中,聽著他們奏出的仙樂,得到他們送來的禮物和合掌祝福,登時呈現出西方極樂世界之美。

而我當時,是想微信通知隨水,雲中供養菩薩不止一處,而且平等院的修複保養得非常好。

佛教傳入日本,其實也讓日本上層起了不少紛爭。一開始他們以為隻有一種佛法,漸漸的來自中國、東南亞、印度和藏區的各種僧侶介紹了各種佛法、各種修行、各種供奉。藤原家采取參拜未來佛,因此淨土宗隨著他們勢力而漲而衰。囿於鳳凰堂結構和開間的限製,既要樹立巨大的阿彌陀佛,又要放置52軀菩薩,統統采取坐姿或立姿,會導致主次不明,也會讓朝拜的人感覺空間壓抑。

姑且揣度一說,以俟方家。當時到宇治的傳法之僧,見過或者蓋過供養雲中菩薩的寺廟,因此建議藤原家采取雲中供養,既省地方,又將朝拜立體化。

而雲中供養菩薩都不宜做得很大,否則牆體必須深厚方能平衡其重量。因此在建築水平提高之後,寬闊的寺廟越來越成為主流,雲中供養漸漸式微。以至於今天,除了平等院,隻有人跡罕至的藏區還有一處。當然論參觀方便,宇治是為首選;論原始原貌,恐怕要跟著隨水去跋山涉水了。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