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寺廟朝向考

至聖場所規矩多。有的規定不許塑像,於是乎大搞幾何圖案,以彰顯偉大和神秘。有的規定按級別設立宣禮塔的數量,讓信徒遠遠望去,就可以知道這是分堂還是座堂。這些規矩都不如規定大門或者大殿朝向的來得普遍。朝向一般分兩種,一種是朝聖人聖地,這樣全世界各地的堂口如同向日葵一樣,都瞅著一個方向。另一種是朝著當地皇宮、民居愛朝的方向,比如中國的大多數寺廟大門和大殿都朝南。

佛教傳入日本,京都寺廟最盛,至今留存眾多,除了城裏的東西本願寺,還有著名的西山一脈,以金閣寺最為有名;而東山一脈,更是從北麵的銀閣寺沿“哲學之路”一路下來,大大小小的寺廟眾多,最有名的當屬南禪寺、知恩院、高台寺,再往南,則有清水寺,再往西南略靠京都城圍,即今天的京都車站,有三十三間堂。若沿著京都奈良鐵路南下,則有宇治的平等院,直到奈良的興福寺、東大寺和唐昭提寺。

值得注意的是,樣樣事情認真執著的日本人,在引進佛教、建築佛寺的時候,卻沒有在寺廟朝向上較真,大部分寺廟既不朝聖人聖地,也不朝南。隻有鑒真和尚督導建造的唐昭提寺以及後麵學習的作品東大寺,才是認認真真坐北朝南,還設了個南大門,妥妥的中國風。而其他寺廟的朝向都很“任性”,且不說東南西北,大部分都歪歪斜斜的,要說成東北偏北、或者用360度的圓盤來定出它們的朝向。

敬神如此認真、做事如此執著的日本人,為什麽在寺廟朝向上隨隨便便呢?

按手頭有限的資料,不揣淺陋,估計有三個原因,即:寺廟來曆及功能、町坊製度、神社傳統。若有機會遇到高人、實地訪談、深入學習,恐怕會找到更多原因,也可以糾正這裏的揣測。

寺廟來曆及功能

奈良京都時代,廟裏住的多有地位暫時遭到貶斥、或者暫時不得誌的皇族、貴族或將軍。

比如平等院,就是時任關白的藤原賴通將其父藤原道長的別墅改建而成,在人工湖中加蓋了阿彌陀佛堂,因堂頂佇立一對鳳凰,現在俗稱“鳳凰堂”,其鳳凰形象多見於現在日本各個建築、繪畫、商標中。

又如,金閣寺(真名:鹿苑寺),原來是公卿西園寺家的莊院,後來讓給足利氏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義滿把北山殿貯藏舍利,並用金箔包牆,遂謂金閣。義滿於此接待天皇和明朝使者。義滿逝世後,按其遺言改為寺院。

再如,銀閣寺(真名:慈照寺),是足利義政仿效祖父足利義滿的金閣寺建造的山莊,供其隱居用。也是逝世後,改為寺院。

而三十三間堂(真名:蓮花王苑),是後白河上皇的院政廳改建而成,全長約為120米,因正麵被柱子分割成33間(1間約為1.8米),故通稱“三十三間堂”。如此長的建築,隻有一個屋頂,整修後的700多年裏曆經日本的地震而不斷裂,也是奇跡。而除了供奉1001座觀音,這麽長的堂,一直被用來作為射箭練習和比賽的場所。

最後,最有名的清水寺,位於避暑勝地羽音山,清水寺有著挑高的舞台,稱為清水舞台,有著羽音瀑布,對於陷落在盆地酷熱如同杭州的京都貴族來說,清水寺如同杭州的靈隱虎跑是絕佳的避暑勝地。所以漫步清水寺,更多是觀光的愉悅,衝淡了禮佛的莊嚴。

就此,除了鑒真和尚嚴肅認真的律宗和他的唐昭提寺,很多寺廟都是有著不同的世俗功能。既然如此,朝向就不必頂真。

町坊製度

羅蘭巴特對東京的地圖又困惑又著迷,在他看來,法國大革命後的巴黎,是市鎮規劃的典範,充滿了理性主義。而東京,這個町,那個坊,不僅雜亂無章,而且每個町裏的門牌號碼更是匪夷所思。如果按歐洲人的想法,一個町大略等同於一個由四條街道圍起來的一個block,那麽門牌號碼應該是對著哪條街就按哪條街排序而得。但是日本人卻是按町來排,也就是這町裏有九個房子,那麽就是某町1號到9號。這還不算,1號未必是町裏最靠外的一個房子,1號是町裏最早建的房子。這下,1到9的排序是該町建築曆史,比方說是逆時針而羅列的,而這個經驗不能帶到隔壁町,那裏可能是跳躍式的,1號旁邊是8號,再隔壁是2號和7號。

這一點,在皇宮都可以看出來。皇居第一幢房子叫本丸,第二幢叫二之丸。京都二條城,雖然不是皇宮,卻是德川家三百年統治的“元離宮”,依照的也是本丸、二之丸的“街道門牌號碼命名”方式。

這樣的命名方式,恐怕來源於日本漁民停靠碼頭的思路,一個碼頭,可以停靠9艘船(丸),第一艘到了,歪歪斜斜停靠了,就是1號(本丸),第二艘一般不會緊挨著停靠,但是停靠後,就是2號。直到9艘都靠好了,1到9就按“先來後到”如此排了序列。

用衛星地圖俯視日本諸縣鎮,至今大部分町,都保留著外麵四四方方,裏麵歪歪斜斜的排列方式。街道的形製,日本從奈良到京都,都是跟長安學習的,然而,日本很難拿出平平整整的一大塊地,所以京都鴨川以東,就不能做到橫平豎直了,但是還是盡量保持町的四四方方。然而,町內部,就不學唐朝了,就按自己原來停船的姿勢,渡邊橫著蓋,田中斜著建。

這樣外麵方正,裏麵隨意的思路,也影響了寺廟建築和規劃。一方麵,很多寺廟正門和正殿不對齊,另一方麵,很多寺廟沒有中軸線和對稱思路。因此,寺廟朝向也就馬馬虎虎吧,該朝哪兒就哪兒。

神社傳統

佛教到來之前,日本本土是拜各種神,設立的是各種神社。這次去最有名的伏見稻荷大社,除了稻荷大神,走完千本鳥居(一千個牌坊的意思),到了山頂,還見到了“眼力大神”和“腰不痛大神”,估計是碼農們經常拜的。

這些神社和鳥居,沒有固定的朝向,沒有固定的規製,有錢都蓋大點,沒錢就蓋小點。稻荷大社禮品店賣的鳥居模型就大大小小都有,大的貴一點,小的便宜點,買了,寫上名字,往那個神麵前一擺,就算了了心願了。

佛教傳來,最早走上層路線,特別是皇後和貴族太太們,聽和尚講得一愣一愣的,本願寺係列就是有錢貴婦捐的。後來,爆發了信佛還是信神的爭論和爭鬥。最後,神佛合一,演化出了日本特色的南都六宗、平安二宗和禪宗。這些宗派基本和神社和諧了,而且佛教裏的菩薩基本上都對應起日本本土的各種神了(眼力大神和腰不痛大神除外?)以至於今天,美國CIA對日本人宗教信仰的統計,說70%的日本人既是佛教徒又是神道教徒。

這樣神佛一統,導致日本寺廟形製與神社形製非常類似,如同中國的道觀和佛寺類似一樣。既然神社形製,特別在朝向上,傳統上就是隨意,那麽寺廟何必較真?

綜上所述,日本寺廟朝向隨意,至少有這樣三個原因。記錄於此,以俟方家指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