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者與樂觀者

來源: 北美原野 2022-11-26 21:02:0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566 bytes)

曾在《讀者》雜誌上讀到過這麽一則故事,一位司機在車途中輪胎破了,他想去附近的居民家裏借一把千斤頂來換備胎,但在去的路上,他假設了居民拒絕他的整個對話過程,這段臆想的對話使得他越想越生氣,等到哐哐哐地敲開房門,他對著開門的人張口就說:“誰要你的破千斤頂... ...”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悲觀者。遇到不如意的事原本就是人生常態,然而悲觀者往往采取沮喪而消積的態度來對待,對目標或前途沒有信心,常常沉溺於低落、壓抑甚至怨天尤人的情緒中,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痛苦中掙紮,在絕望中徘徊。這樣的人生忌不像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的夜,索然寡味,暗淡無光?

常言道:生活之不如意十之八九。與悲觀者相比,樂觀者的積極進取便像一束束灑脫不羈的萬丈光芒,傾瀉而至,不可阻擋。

縱觀曆史,麵對挫折或失意,樂觀者常常無所畏懼,一往無前。既便是千般苦,萬般愁,也鎖不住他們“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豪邁;潑不滅他們“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激情;動不搖他們“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信念;移不走他們“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專注;撼不動他們“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執著;改不了他們“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期許。這樣挑戰、刺激的人生旅途誰不向往?

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蘇東坡盡管一生仕途坎坷,命運多舛,因“烏台詩案”被迫入獄,多次被貶,且差點沒了命。他身處逆境,不甘消沉,不但沒有自暴自棄,反而積極麵對現實,樂觀曠達。從“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萬丈豪情到“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初心不改;從“天涯何處無芳草”的闊大胸襟到“心安身處是吾鄉”的隨遇而安;從“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筆墨飄香到從“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雅俗共賞;從“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的美好祝願到“一點浩然氣,千秋快哉風”的快意人生... ...整個活出了一個真實的自我的人生境界,快哉,樂哉!

樂觀,對個體而言難能可貴,對一個團體或者國家又何嚐不是如此?

從1937年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起,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開始了喪心病狂地大舉入侵和肆意踐踏,山河破碎,民不聊生。麵對滿目瘡痍的神州大地,國難當頭,中華兒女,同仇敵愾,眾誌成城!毛主席及時發表的《論持久戰》的指導性論著,理性客觀,不卑不亢,閃耀著正義必勝的革命樂觀主義的光輝。正是成千上萬個前赴後繼的革命樂觀者,銅牆鐵壁,浴血奮戰,經過八年艱苦卓絕,不屈不撓地堅決鬥爭,終於趕走了不可一世的侵略者。

生活在和平年代,在這平凡的世界,人生的意義同樣離不開奉獻和奮鬥,二者都離不開樂觀精神和實際行動。當然,真正的樂觀並不是所謂的“守街亭”式的盲目樂觀,更不是自吹自擂的“半瓶子晃蕩”,它除了陽光向上的心態外,更重要的還需要有足夠的自信和厚積薄發的自身實力。

自信是樂觀者的基石,自卑是悲觀者的印記。樂觀和悲觀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這自然決定了截然不同人生的道路。

悲觀是人生的大敵,樂觀是人生的摯友,讓我們擁抱樂觀,做一個心向陽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者。


(11/26/2022 Oakville)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