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悲憫情懷

來源: wanmutrt 2022-08-30 21:47:1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2901 bytes)

說說悲憫情懷

 

萬沐

(注:本文是一篇文學團體的命題作文)

 

悲憫情懷比起一般意義上的愛,是一種更深沉的愛,因為這種愛麵對的是弱勢甚至是悲慘,這樣就更帶有一種付出和奉獻的性質。

悲憫是中國曆史文化中的一個優良傳統,曆史上凡是偉大的人物,無不帶有悲憫的情懷。像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最後他以身殉國,人民也記住了他。

杜甫的“又呈吳郎”詩,也是令人非常感動的。詩人在離開浣花溪邊的草堂後,還惦記著鄰居一個孤老的婦女,叮嚀這位被稱作吳郎的草堂新主人,一定要照顧她、體諒他:“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隻緣恐懼轉須親-------”《三吏》、《三別》更是更是悲天憫人的精品。

其實在古今中外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都是充滿了對受苦受難者和弱勢群體的同情。有名的除過杜甫的作品,白居易的新樂府詩,也是文學史上的代表作。外國作品如《巴黎聖母院》、《呼嘯山莊》、《最後一片葉子》,都是這方麵的代表作。浪漫主義的作品中也有很多悲憫的情懷,如李白的《古風-十九》“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寫的是詩人對人民在安史之亂中悲慘遭遇的同情,以至於他在“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時,不忍離去。

其實愛有兩種,一種是錦上添花,一種是雪裏送炭。一種是索取,一種是給予。我們發現有很多的愛被肯定,其實並沒有多少“愛”的內涵,甚至可以說帶有很大投機取巧的性質。而那些真正扶危濟困的人,那些有悲憫心的人奉獻的愛,才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愛”。

人常說:“雪裏送炭君子少,錦上添花小人多”,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縱觀世態人心,就會發現,悲憫對人類來說,這種愛是一種多麽稀缺的資源。

我們發現人類社會其所以能夠生生不息,人間依然有溫暖,就在於很多普通人中,依然蘊藏著一種巨大的善良,會同情弱者,幫助有困難的人,對他人有一顆悲憫之心,甚至對於動物、植物都表現出很大的愛。

我記得我小時候曾跟上其他孩子套鴿子,被發現後,晚上我的祖父祖母罵了我大半夜。主要是給我說鴿子也有一家人,讓我想想,如果我被別人抓走回不了家行不行。我還記得我的祖母,竟會為了一片草在幹旱的夏天頑強地活下來,而念念叨叨,表現出很為這片草高興地樣子。

以後我學了張載“民胞物與”的哲學思想,感到這種思想非常偉大,也就想到了我的祖父母和身邊其他人身上日常流露出的悲憫心和善良的行為。我的祖父母肯定不知道張載,也不懂“民胞物與”是怎麽回事,但他們和上一代的很多中國人一樣,卻將“民胞物與”的同理心和悲憫心滲透到了骨子裏。

我這個人雖然沒有啥能力,但做人卻是充滿了悲憫心的,而且往往有種唐吉坷德的自不量力。有些時候被人罵成“小人長戚戚”、“婦人之仁”、甚至在敏感年代被人定義成“思想消極”。我往往會因為看到很多不相幹的人的悲慘境遇而暗暗傷心,如果能給這些人幫點忙是我很開的事。

我從小喜歡幫處於劣勢地位的人或者小動物。小時候,養的兔子因為生小兔死了,我給兔媽媽用磚頭建了一個“華麗”的墳,幾個小兔子則感到成了我的親人,一直把它們養大,但是等最後不得不賣掉的時候,又流著淚舍不得,但大人可能沒有我那種感覺,我被迫賣掉後,以後經常哭,別人卻覺得莫名其妙。

長大一點,讀過不少文學作品,就更是對老弱病殘充滿了悲憫心理,看不得人欺負弱小,總希望能夠人人友愛相處。記得我小時候,聽我父親說,他去鎮上搞演出的時候,有個壞人欺負一個賣饃的小孩,他和另一個人教訓了那個壞蛋,聽得我熱血沸騰,暗暗希望我長大我能做一個保護那些受人欺負的人。其實那個壞人和我們家還有點親戚關係,當時我父親也就是三十歲出頭,當時每到冬天都要搞文藝宣傳,他在宣傳隊裏拉二胡。

我這人尤其看不得殺生,記得小時候看到一頭勤勤懇懇幹了多年活的老牛被人牽著去殺掉,我感到非常的憤怒,但也非常無奈。人們殺豬殺羊我能理解,但牛像父母一樣養活了人,人最後反而要將牛殺掉,我實在不知道人的良心都到哪裏去了,所以我至今是不吃牛肉的。因此我也很認同佛教的教理,總覺得佛教慈悲的教義很契合我的內心世界。

以後隨著年齡增大,看到身邊很多的悲苦,上學時學習也很努力,希望自己以後能有出息,幫助身邊和社會上一些生活艱難的人,但可惜的是自己一直就是一個百無一用的書生。

我在國內搞過行政,當時所處的位子還不錯,但是就是愛替下層老百姓打抱不平,而且對貪官酷吏充滿了痛恨,可想而知這樣肯定是在官場上混不下去的。以後轉行又搞了學術和教學,並經常撰寫政治評論,但不知天高地厚,一直帶著一種對下層民眾的深深同情,對社會不公的批評,因此卻被打上“異議”的烙印。明明我是一個左派,但在中國卻被人認定為“思想右傾”。

出了國,本以為環境好了,給“鐵鏈女”這樣的可憐的社會底層人呼籲一下,是做人的本分,但這類話題說得多了,在華人社區,卻會給人以“不愛國”的印象,真是有“儒生無處可逃秦”的絕望!

我自以為一片冰心,但卻始終感到我的這份“悲憫”無處安頓。

不過我有一種悲憫的行為,似乎沒有遇到什麽阻礙。我平日始終在汽車的座位旁的車門凹槽裏放著一把碎銀,每看到流浪漢肯定要發個幾毛、或一元、兩元的。走路也是這樣,碰到流浪的人,肯定會給一點錢。有人認為我這是鼓勵懶惰,但我想,他們的處境絕不是懶惰所能解釋的。

我寫這個,絕沒有標榜我的意思,隻是說,我們盡量應該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藍天之下需要幫助的弱者得到一點溫暖。

當然,我也有很不悲憫的地方,就是很不原諒人的錯誤,自以為嫉惡如仇,現在才認識到,這其實是對人性缺乏體貼。早年,家裏人、老師和我的老領導都給我指出過,但我總覺得自己能堅持原則。到了現在這個年紀,才覺得寬恕別人是多麽的重要,而且也才發現自己由於固執己見做了很多的錯事,才想,孔夫子提倡的“恕”道是多麽的“可以終生行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