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活點滴--夥食
我上的中學全名叫東寨農業中學,也叫半耕半讀中學,主要特點是學生不轉戶口,不吃商品糧。我們農村娃娃每年把生產隊分到的糧食交到化北屯糧站,糧站再按照每年三百六十斤的標準供給學校,這樣下來我們學生每天有一斤的夥食。糧站供給我們的糧基本都是粗糧,具體的說就是玉茭子麵和高粱麵,我們頓頓就吃這兩種飯食,據說也有少量細糧和小雜糧,但我們吃不到。
早飯玉茭子麵窩窩,中午紅茭子麵河撈,晚飯也是這兩種,基本天天如此,沒有變化。記憶深刻的就是食堂殺了豬,我們可以改善一頓夥食,菜裏有了肉,外加一個大的白麵饃饃。那是一頓盛宴,學校裏熱火朝天,食堂裏香氣四溢,學生們開心快樂,整個校園沉浸在一片喜慶的節日般的氣氛之中。
人年輕,好像對生活要求不高,總是開開心心,無憂無慮,一副憨憨傻傻的樣子。到現在為止,每每回憶起那段生活,感覺總是快樂的,沒有覺得吃的不好,沒有覺得生活條件不好,而更多的是感激與慶幸,感激國家給予我們機會,感激老師們的教誨,感激同學們之間的和睦相處,兩小無猜,更感激父親母親的節衣縮食,供我讀書;慶幸的是自己有那個好的運氣,有個讀書的機會。
學校裏幾乎每天都有學生家長來,他們是來給自己的孩子送食物來的,有的提著包,有的背著背簍,有的扛著布袋,路遠的趕著毛驢,為此食堂專門留出一節蒸籠來讓我們開小灶。
學校食堂蒸籠很大,都是邊長一米五左右的正方形大木籠。留給我們的那節籠每天中午都放的滿滿的,有米麵折餅,有白麵饃饃,有黃米油糕,有黃菜饃饃,有山藥餅餅,有蓧麵餃餃,更多的是繩蘿蘿裏裝著的山藥蛋蛋...有的放在茶缸裏,有的裝在飯盒中,有的用碗,五花八門,五顏六色,看著眼亮,聞著嘴饞。大師傅罕撓子看著滿籠的食物,意味深長的說過一句話:這節籠蒸的不是飯,是天下父親母親的一片心那!
到了冬天,宿舍生了火爐,是用磚頭和泥壘成的朝天開口爐,沒煙筒,燒煤渣。星期天我們就圍著火爐合夥開小灶——拌拌湯,有的地方叫疙瘩湯。
洗臉洗腳的臉盆用沙土擦擦,洗幹淨就是鍋,添半盆涼水,丟一撮鹽,山藥洗淨,連皮切成手指粗的條條下鍋煮,豆麵放大碗中,少許少許的加入涼水,邊加水邊戳且拌,拌成大母指頭大小的麵疙瘩,下鍋煮,煮到豆麵疙瘩由白變青就熟了,放入蔥花起鍋。夥伴們每人舀一大碗,綿沙的山藥條配兼有蓧麥豌豆香的珊瑚狀的筋道的麵疙瘩,吃的人---心舒胃暖-臉發燒-熱汗流。
太行山
2019年4月29日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