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無止境

為了防止孩子們不會說漢語,他們上學之前,在家裏都說中國話。胖胖五歲上學,一句英語不會。在學校混半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了。

小孩子學東西最快,適應環境的能力也最強。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為人之初,質地柔軟,易於揉捏或雕刻。年齡越大,思維越頑固僵化,越不易改變或吸收新鮮內容。

人喜歡什麽,擅長什麽,怎樣能讓自己感覺輕鬆愉悅,構成人自我的舒適區。隨著時間增長,人對舒適區的認可度也隨之增加。同樣,對自己不擅長某些方麵的看法也在固化,對舒適區外的恐懼相應增長。

而人們原先對於舒適區的劃分,未必正確,可能僅僅是由於不曾嚐試,便被劃入不擅長。有些事隻是因為操作次數多,誤將熟練當作了擅長。

人們又是在改變的。一個人原先的特質或許不適合或不擅長做什麽,經過時間的雕琢,一個新的自我未必仍然不適合或不擅長。

外部事物也在發生變化。古老的手動擋汽車需要根據情況隨時調整檔位,有些人操作起來感覺困難。我喜歡的納博科夫就是個典型,始終沒學會開車,出門捉蝴蝶需要老婆當司機。若是換成如今的自動擋車,他也許很輕鬆地就搞定了。

假如一味頑固地躲在舒適區不走出去,永遠不會認識到,“原來我也可以解鎖新技能”。何況,很多時候即使人想要繼續賴在舒適區不出去,大環境也會不允許。像國內下崗潮時,大批原本生活在保險箱中,突然失業的國企工人,不得不麵對重新就業問題。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全世界人們的生活都被疫情或多或少地改變。

我是獨生女,從小接觸人有限。父母都要工作,家裏平時除去必要的交談,幾乎沒人說話。學生時代,在每個班級,大多數時候都隻跟兩三個朋友交往。大學住集體宿舍時,我意識到自己不擅長和別人相處的弱點。雖然和他人沒有矛盾,卻總有一層無形的隔斷在中間。別人很難接近我,我也很難靠近別人。曾經很恐慌過一陣子。

後來逐漸有意學著多說話。但是能夠口頭表達的,都是淺層的家長裏短,講出來不必費心思考的內容。真正在大腦中加工過的,唯有文字可以表達。於是網絡成為這種表達方式的承載工具。

本以為網絡上不是直接麵對一個一個真實的人,會容易相處。沒想到分毫不比現實中簡單。某些方麵甚至更難。至少現實中可以清楚辨認一個人的外貌特征,捕捉到對方講話時的麵部表情和眼神、語氣這些比較真實的即時信息。網絡中的人物形象、文字,經過加工的部分可能更多,更難分辨。

而凡事都有好的一麵和壞的一麵。總有一部分令人喜歡,一部分使人望而卻步。想要拿到自己偏愛的,就要同時接受自己希望遠離的。

既然在網絡上也避免不了人際關係,又想要繼續在網絡上玩下去,享受書寫表達的樂趣,就慢慢學著和網友相處吧,總能學會的。網友之間雖然難以辨識現實中的身份,好在相互之間也沒有任何利益關係。看到什麽,想到什麽,不必顧忌太多,照實寫就是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