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風俗,留在記憶裏的習慣
文/ 勞柯
過年風俗-認門
年前出嫁的姑娘年後第一次帶女婿回娘家在我們那兒叫認門。認門一般在大年初二,娘家是要在認門的當天大擺筵席,當然比結婚那天在婆家擺的筵席規模要小些。結婚筵席的對象主要男方的親朋好友,而認門那天來的人都是新娘同輩至親,這些至親當天被稱為陪新客的。這裏的新客就是新上門的女婿。
認門和結婚那天一樣熱鬧,不過鬧的對象由新娘變成了新郎。
來認門的新郎也不是一個人,會從自己村裏帶來兩個幫忙的。這兩個人稱為扛鬥的。新郎來的時候是自己不帶禮物的,禮物是扛鬥人的帶來。鬥是一種乘禮物的器具,所以帶禮物的人就稱為扛鬥的。鬥這樣的器具隻有在認門的那一天用,其他時候很少用。
當然扛鬥的人主要任務不是扛頭,是來幫新郎當酒的,所以這兩個人的酒量一定要大。他們兩個是認門當天和新郎一條戰線的,其他的陪客都是要勸新郎喝酒的。當然幫新郎的還有新娘,等酒喝到差不多的時候,新娘就會當著眾人的麵要新郎不要喝酒了,然後大家就開始鬧,說一定要好好管管新郎。陪客都是新娘的至親,鬧歸鬧,新娘一說話,酒就不喝了
一般最後醉的都是扛鬥的兩個人。
喝酒期間,同村的人會來鬧。來的人對新郎都會評頭評足,想進法子出新郎的洋相。小孩子會向新郎索要糖果,如果拿不出來,孩子們就會往新郎臉上塗鍋底灰,有的時候大人也會鬧,比如把新郎塞到桌子下麵等等。因為是個喜慶的日子,沒有人會鬧得過分。當新娘覺得過分時,她就會站出來替新郎說話,鬧的人也就散了。
新郎能不能喝醉,被鬧到什麽程度,都是新娘掌握的。
認門那天的筵席雖然在娘家擺,其實筵席的肉,魚和酒水都是婆家在年前送來了。這些物品送來的時候叫禮。我們小時候看禮的好壞主要看禮中魚的大小,認門的魚都是紅鯉魚,這種魚那個時候非常貴。
認門是一個家庭的大聚會。認門以後,新郎就見過了新娘這邊所有的至親,也就成了這個大家庭的一員,新人從此也就變成了舊人。
2016/01/27
過年風俗-芝麻竿
農村的院落多為硬泥地,平時雖算不上幹淨,但還算整潔。唯獨正月初一這天比較亂。到處都是放鞭炮留下的紙屑,還有橫七豎八的各種芝麻竿。
初一是不掃地的。那些芝麻竿是三十下午撒的。幹芝麻竿支支愣愣地紮人,撒芝麻竿的時候,不小心手會被紮出血,因為這個人都認為防邪,而大年三十在院子裏撒芝麻竿是為了防止一個人,那就是薑子牙的老婆,應該叫前妻。
太公剛下山的時候曾經落魄一段時間,經朋友說和,討了一個六十歲的姑娘做老婆,後來太公到商朝歌做官,不久得罪了朝廷,成了朝廷的通緝犯,要逃出朝歌去西岐,老婆拚死不從,不得已太公寫了休書。姑娘本來就是朝歌人,不投敵國應該讚揚才對。
誰曾想若幹年後太公發跡,領周滅商。姑娘羞愧難當,竟然上吊自殺。太公封神台封神時,可憐的姑娘被封為掃帚星,換句話說,就是災星。
這大年三十的芝麻竿就是防掃帚星。
姑娘大年初一生人,三十晚上要化些吃的,結果無人歡迎。想想著是可憐。
當然不會有人相信掃帚神會三十晚上來,人們依舊在過年的時候撒芝麻,一則遵守習俗,二則討個喜慶,三則增加過年的味道。
隻是可憐了姑娘....
2016/1/28
過年風俗—割肉
小的時候,家鄉的人很少有人吃牛肉,因為牛是用來耕地的。所謂的過年吃肉,是指吃豬肉。臘月十五一過,大人們就開始頻繁的趕集去看肉的價格。然後根據自己家的經濟情況和人口來決定買多少肉。
我們那兒年關買肉不叫買肉,叫割肉。
如果看到自己熟悉的人從集市上回來,就會問:“老王,今天割了沒有。”如果老王剛巧買了肉,老王就會興高采烈地說:“割了,再等也不會便宜了。”“每年都一樣總希望到最後便宜,等到最後總是貴。”
“割肉’在過去是我們那兒過年的頭等大事。
肉是過年用的,即便提早割來也不不會馬上做。肉買來一後會被掛在院子裏的樹杈上或者房屋的橫梁上,這個過程叫‘晾’,據說肉‘晾’得時間越長,肉就會越香。小年過後才是做肉的日子,那個時候每天村裏會飄蕩著肉香。
做肉的時候,被晾幹的肉首先被分成幾大塊,和著大蔥,老薑,大茴香(八角)在鐵鍋裏慢燉,一般要燉兩個多時辰。等肉香飄滿了整個院落,做肉的人就會用筷子去戳,如果一下子可以把大塊的肉戳穿,做肉的第一道工序也就完成了。
被燉透了的肉西先踢去骨頭,然後挑出一些最好的精肉成塊放置,年後用作炒菜招待客人。把帶皮的肉切成長方體型,四周抹上糖乳,肉片朝下放在蒸碗裏,然後再加上蔥段,薑片和少許肉湯,就做成了蒸肉,不過這種肉要再蒸上兩三個時辰才能吃,等肉蒸好了,香味四溢,入口即化。
剩下的肉要切成塊狀,重新倒回鐵鍋,加鹽後把湯煮開,就成了湯肉。湯肉出鍋時會先盛出兩碗較稠的,一碗是大年初二女主人回娘家帶的,另外一碗是大年初一送給男主人的父母的。剩下的湯和肉盛在一個大盆裏,等涼了以後,肉和湯就會結成塊,吃的時候挖出一碗放在灶上蒸一下或者和別的菜一起燉。
蒸肉一般是用來招待客人的,隻有湯肉是用來吃的。除了初一那一天,如果沒有客人來,肉也不是天天吃的。一般到正月十五家裏還有湯肉,甚至有的人家可以把湯肉放到二月初二。
過了二月初二,年也就過完了,人們也就開始為下一個年做準備了…
2016/01/09
過年風俗—做饃
和平常相比,過年做饃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樣式上都要多得多,一般情況下是要請人幫忙的,所以關係較好的鄰裏之間都是輪著做,今天你到我們家幫忙,明天我到你家幫忙。
做饃那天主人會在淩晨三四點鍾把麵和好,然後捂在被子裏。到早上七八點鍾的時候,幫忙的人也來了,麵也發得白白胖胖。當麵盆打開的時候,麵香四溢,和著甜味。來幫忙的人就會說些吉利話:“你看這麵,發得多好啊!象氣吹得一樣,今年的饃肯定好吃。”
麵發好以後,接下來就是揉麵。揉麵可是體力活,婦女和老人是幹不來的。揉麵的人會脫去外套,挽起袖子,然後從麵盆裏挖出一大塊麵放在麵板上,甩開膀子開始揉,揉的時候,不斷地加幹麵進去,麵也就變得越來越筋道,揉麵的人花的力氣也越來越大,直到揉到三光:手光,麵光,板光,麵才算揉好。揉好的麵會重新放回麵盆,捂在被子裏‘醒’。接下下來揉另外一塊。
醒麵大概需要半個多時辰,等麵醒好以後再揉,不過這個時候就不再加幹麵也不需要反複地揉,而是把麵揉成長條狀就可以了。然後就是揪麵記子,麵記子是很有講究的,隻有非常有經驗的人才能幹這個活,要不揪出來的麵記子大小不同,做出來的饃也就會大小不同,這樣拿出來招待客人的時候就會很難看。
饃可以做出各種花樣,根據家庭的喜好略有不同,但是每家都會做以下四種饃:蒸饃,菜饃,餡饃和花糕。
蒸饃和我們平常所說的饅頭形狀相同,但是吃起來和市場上賣的機器做出來的饅頭卻完全不同。做蒸饃的時候,把揪好的記子按在麵板上使勁地揉,直到記子的表麵沒有任何可見的缺陷,然後再做成饅頭的形狀放在麵板蒸鍋裏,醒一會再加熱。等蒸熟了,蒸饃的表麵光潔潤滑,而內部卻是一層層的,特別好的蒸饃甚至於可以一層層地揭著吃。
菜饃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包子。但是包子在我們那兒卻是指另外一種麵食,這種麵食也有餡,不過是煎出來的。菜饃的餡是用紅蘿卜做的,用肉湯調,加上蝦皮和粉絲,粉絲是油炸過的。細細的粉絲經過油鍋就會變得胖胖脆脆的,揉碎了加在刮好的蘿卜裏。講究的人家會在餡裏加些香油,但是很少有人家在餡裏加肉。做包子麵記子要比做蒸饃的記子小一些,先揉一下,然後擀成中間厚四周薄的皮,加上餡,做成包子的形狀。在蒸之前還是要醒一下。
餡饃和蒸饃的外形相同,所不同的是餡饃中間有餡。餡饃的餡是用的紅薯作的,先把紅薯削皮,煮熟,搗碎,然後加上紅豆和紅棗,攪拌均勻,餡也就做成了。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多加些紅豆和紅棗,為了調味,有些人家也會加些紅糖。餡饃的皮和菜饃的皮是不同的。餡饃的皮要擀得均勻,即皮要一樣後。有經驗的老手包出來的餡饃蒸好以後根本看出包的痕跡,表麵也是光潔潤滑。吃的時候一口咬下才知道吃的是餡饃,而不是饅頭。
花糕顧名思義,就是把麵記子做成各種形狀。先擀一個均勻的大餅,然後把做成的花按一定的圖案放在餅上。手巧的人可以做成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的肚子裏可以加各種各樣的餡或者紅棗。由於花糕看上去好玩,小孩都喜歡。
餡饃和花糕隻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做,平時是吃不到的。
2016/01/10
過年風俗-請神仙
所謂的過年請神仙其實就是買畫有各種神仙的年畫。為了表示對各路神仙的尊敬,這裏買不說買,而說請。
我們那兒過年主要請三種神仙:玉皇大帝即老天爺,財神爺和灶王爺。其實這三種年畫做法都很簡單。用現成的刻板,塗上各種顏料,然後把白紙按在刻板上,印有各種神仙的年畫也就做好了。
老天爺是要貼在堂屋(正屋)裏堂桌的後邊的牆上。這裏的‘帖’要說成‘供’或者‘坐’。相對其他神仙,老天爺的年畫最為複雜,老天爺胖胖地坐在畫的正中間,一臉的慈祥,他的周圍是各路神仙,都拿著上朝用的芴。
財神爺也是白白胖胖的,不過財神爺的年畫上隻有財神爺一個,穿著花花綠綠的官袍,帶著金黃色的官帽,兩隻手拿著帶有‘招財進寶’字樣的條幅。財神爺一般供在堂屋正門的右側,待遇也要比老天爺低一些,從初一的貢品上看,給老天爺的貢品的花樣要遠遠多於財神爺。
集市上賣的老天爺和財神爺的年畫每年都一樣,所以這兩個神仙並不需要每年請。供在那裏也就一年四季地供在那裏,逢初一十五上柱香,直到畫有些爛了才會另請新的來。當然有些人家講究,每年都會請。
灶王爺卻大不相同了,每年都要請,而且供起來的時間和燒掉的時間都是嚴格的,‘初一五更來,二十三晚上去’說的就是灶王爺來的時間和上天的時間,所謂的上天就是把年畫燒掉,不過這裏的‘燒’不叫燒,叫‘送’。講究的人家還要在二十三晚上舉行一下送的儀式。
灶王爺和灶王奶奶是並排在一起的,都白白胖胖的。灶王爺和灶王奶奶占據年畫的上半部分,並且左右兩側有一幅對聯: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在年畫的中間部分,有個很大的聚寶盆,盆裏有各式的元寶。再往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日子。
雖然每年灶王爺年畫的人物都一個模樣,但是每年二十四節氣的日子是變的,我想這也是每年都要請灶王爺的一個原因。
灶王爺在初一五更時貼在灶的旁邊,但是貼的位置卻是很有講究的。傳說灶王爺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年的情況,過去人很窮,不敢讓灶王爺看到鍋裏的情況,所以灶王爺的眼睛是不能高於鍋台的,但也不能太低,一般是和鍋台平。這樣每次吃飯盛飯時灶王爺都可以看到放在灶台上的碗,但是看不到碗了東西,供他的人就認為他肯定認為碗裏是好吃,這樣到天庭以後就會對玉皇大帝說這家人的好話。
當然這些都經不起推敲的,就比如這灶王爺向老天爺匯報這事,其實是用不著的。老天爺就在堂屋最顯著的位置待著呢,幹嘛還需要匯報呢? 不過有些人就是信這,說不出原因,也許本來就沒有原因,隻不過是過年的一個風俗罷了。
2016/01/11
過年風俗-大年三十
小的時候過年,沒有除夕這種說法,而把一年的最後一天稱為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是過年中最忙的一天。雖然在這一天以前各家年貨都準備好了,按說這一天應該是比較閑的,但是我們那兒過年初一是不動刀的,所以在年三十這一天要把初一的飯準備好。
三十的早上很少有人外出,因為一家人要在一起包餃子。我們那兒的餃子不叫餃子,叫扁食。餃子都做地扁扁的,具體是什麽原因我沒有聽人說起過。不過等我長大以後才想起其中的緣由,餃子餡相對於餃子皮來說要貴很多,我想把餃子做扁是為了省餡吧。
我們那兒雖然盛產山羊,但羊肉要比豬肉貴很多,過年的時候豬肉可以割上十幾斤,但是即使富有的人家羊肉也不過割上一二斤,這一二斤羊肉是用來調餃子餡用的。調餡的時候,洗好的羊肉先放在案板上剁碎,然後再用刮子刮些紅蘿卜,或者剁些大白菜作為配菜。雖然叫配菜,但是有的時候要比羊肉多出很多來。再把大顆粒的食鹽用刀拍碎,和著蔥薑加到餡了,然後就開始攪拌。等攪拌均勻了,再把少許的油熱一下,然後放涼了倒到餡裏,再攪拌。不過這個時候的攪拌是很有講究的,要用筷子沿著一個方向攪,要麽順時針,要麽逆時針,要不停地攪,直到餡變得粘粘的。
大年三十的早上,你如果在大街上走上一圈,幾乎家家都會傳出剁餃子餡的聲音,和著孩子們的嬉笑聲和斷斷續續的鞭炮聲,即使天氣出奇地寒冷或者大雪紛飛,你仍然可以感到一股熱烈的過年氣息。
年三十的包餃子是為初一早上吃餃子,不過如果有多餘的,三十的中午也會吃上一頓餃子。
中飯吃完以後的第一件事就坐門心。所謂的坐門心用普通話講就是貼春聯。我們那兒的門,特別是堂屋的門,都有很寬的門框。貼春聯的時候,門框上要貼一副對聯,是豎著的,門上也要貼一副對聯,形狀是正方形的。門上的對聯要貼在門的正中間,所以貼對聯在我們那裏叫坐門心。
對聯都是請人寫的,小的時候村裏有個赤腳醫生臘月十五一過就忙著給人家寫對聯。集市上買各式春聯的小冊子,他就把小冊子上的春聯抄在紅紙上,每年都差不多,不過小的時候農村人也不在乎這個,就圖個吉利話。紅紙黑字的春聯增添了不少喜慶的氣氛。
等貼好了春聯,接下來就是要‘上林’,其實應該叫‘上陵’。我們那兒‘陵’讀作‘林’。一般父子或者兄弟一起去。上林要帶些紙錢去燒,所以上林又叫‘去燒紙‘,就是給去世的親人送些過年的錢。
因為年三十是個喜慶的日子,很少有人在親人的墳前哭,不過在燒紙的時候會說些傷心或者安慰的話,回報一下一你的情況。等紙燒完了,會放幾個特響的炮竹,一則震跑附近的妖怪,二則給自己的親人提個醒,新年又到了。
一天忙活下來,到傍晚的時候。兄弟或者堂兄弟們會聚在某個人的家裏,吃著簡單的菜喝酒。雖然住在同一個村裏,除了年三十的晚上,一年到頭基本上也不聚一次,三十聚會即可以調節同姓兄弟之間的矛盾,又可以向外姓人顯示團結。
等酒喝完了,大年三十也就算過完了,新的一個輪回也就開始了.
過年風俗-正月初一
在過去,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們那兒的大部分人是不熬夜的,後來人員流動廣了,其他地方的風俗也被帶來,有些人大年三十的晚上會熬夜到十二點聽鍾聲,不過正月初一起早的風俗一直沒有變。
十二點剛過,就會有人家起床。起的越早就說明這家人在過去的一年裏很順。起來的第一件事情點上蠟燭和上香,然後就是燒水下餃子。等水開了,女主人就把年三十包好的餃子一個個地下到滾燙的水裏。等餃子都下完了,男主人就拿出一掛鞭來放,劈裏啪嗒地一響,周圍的鄰居就知道這家人起來了。
順便說一聲,我們那兒的鞭和炮是由區別的,鞭較炮要小很多,都是幾十個或者上百個連在一塊,像一根長長的鞭子,放的時候隻需點著最頭上的那一個,其他的也就會自動引著,所以放鞭都是連著響,而炮都是單個地放,過春節隻有下餃子的時候才放鞭,而炮在整個春節期間隨時隨地都可以放。
大年初一的餃子不叫餃子,叫‘湯‘,所以吃餃子就叫喝湯。去別人家拜年或者在街上遇到人, 第一句話總要問:今年的湯喝地早嗎?其實就是問今年起地早嗎。
第一碗餃子是給老人的,如果老人和兒子不在一起過,兒子就會把第一碗餃子送到父親的家裏,叫送湯。再不孝順的兒子,大年初一的這碗‘湯’還是一定要送的。
吃完餃子以後,年輕人或者輩分低的人就開始去拜年。初一拜年的對象是同姓中輩分高或者年長的人,還有就是關係比較好的鄰居。拜年的時候也不說‘新年好’‘給您拜年這樣的話’,而是問‘喝湯嗎?’。如果年長的人還在被窩裏,來拜年的人就會站在床前,說:“天氣冷,一定要多注意身體。”
從午夜開始,就有人挨家挨戶地拜年,大街上人來人往,一直持續到天亮。等天亮了以後,所有人家都吃了新年的第一頓早飯:餃子,鞭炮聲也稀疏了很多,大人們帶著快樂麵容,疲憊地鑽進被窩睡覺,而孩子們是睡不著的,三五成群地聚在互相玩各自的新年禮物。
天亮以後大街上突然安靜了下來。新年第一天的太陽靜靜地照著每一個院落,偶爾也會有一兩聲炮聲,不過大部分人都在甜蜜的夢鄉中構思著自己的美好的未來。
新的一天開始了。對大自然而言,這一天和其他的天沒有區別。但是我們的祖先給這一天賦上了特殊含義,正月初一也就變得無比特殊…..
過年風俗-起早
雖然都是過年,但各地的風俗不一樣,也就有了不同的過法。大年三十那天晚上,有些地方要熬夜,一家人聚在一起熬夜等著新年的到來,而我們那裏不但不熬夜,有些人家睡的還要比平時要早,因為初一早上要早起。初一起的越早越喜慶。初一早上在街上遇到人,總要問今年起的早不早,被問的人就會說早,半夜剛過就起床了。
過了臘月二十三,街上就不停地有人放炮竹,但是初一早上起來後放炮竹方式和平時不一樣,平時大多是一個個地放,而初一早上的炮竹是一掛一掛地放。如果那家有喜慶的事,比如年前家裏有人結婚了,就會買上千頭一掛的炮竹,初一早上起來霹靂啪塌放二十幾分鍾。
但初一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並不是放炮竹,而是點火燒水。水是三十晚上在鍋裏存的,初一早上起來隻需把火點上就行了。等水開了,就開始下扁食。扁食其實就是餃子,在我們那裏稱為扁食。別的地方的餃子包出來以後都是站著,我們那兒餃子包出來後都是躺著,扁扁的,所以叫扁食。如果你因此聯想初一早上煮餃子在我們哪兒叫煮扁食,那你就錯了。初一早上煮餃子我們叫“下湯”,所以初一早上吃扁食叫“喝湯”。給老年人拜年時,不問起的早不早,而是問湯喝的早不早。
炮竹是在扁食下鍋以後再放。小時候院子裏有棵大棗樹,父親總是早早地把那掛炮竹掛在棗樹上,我拿著火柴等著,等母親大聲地說扁食都下鍋了,我就迫不及待地把炮竹點著,然後就會霹靂啪塌一通響。這時候就會引來和我差不多大小的孩子,他們是過來撿那些沒有響的炮竹,這樣的炮竹我們稱為“藥焾”炮。撿“藥焾”炮是為了要炮裏的火藥。小時候沒有什麽玩具,春節時玩“藥焾”炮是百玩不厭的。
等炮竹放完了,扁食也熟了。春節因為起的早,所以大家都不餓,喝湯也就是意思一下,特別是小孩子,吃上幾個扁食就就跟別的孩子一起撿炮竹去了,哪家有炮竹響就到哪家去,勤快的孩子一個早上可以撿幾十頭“藥焾”炮,等所有家的湯都喝完了,撿炮竹也就結束了,天也亮了,孩子們就會相互比較自己的成果。
初一早上不但孩子忙,大人們也忙。舀出來的第一碗湯不是自己吃,是要送給長輩吃的,這叫送湯。送完湯回來再一家人喝湯,喝完湯後就開始出去拜年,先拜同姓的長輩,然後是異姓的長輩。午夜過後,大街上就會人來人往地拜年,一直要持續到天亮。
初一雖然不是一年最長的一天,但那一天卻總是那麽長,總是過不完…我已經十七年沒有再家過春節了,也許一切都變了,也許一切都沒有變,誰又能說清呢。
過年風俗-酒席
過年時親戚相互走動,免不了要辦酒席。年前預備的年貨很大一部分是用來招待來訪的親戚。因為年貨大多是成品或者半成品,置辦起來也簡單,酒席也算不上正規。隻有一家親戚例外,那就是年前結婚的閨女回娘家,第一次回娘家在我們那兒叫“認門”,認門時的酒席要正規,而且還要邀請至親做“陪客“,來認門的閨女和女婿稱為”新客“。
認門一般在初二。認門的酒席是要請廚師的。廚師也是本村的,當地人稱為“掬匠”。認門前一天下午掬匠就會到主人家先把比較麻煩的菜做成半成品,把該切的菜都切好。認門那天早上陪客一般要比新客來得早,新客中午時分才到。新客一到,酒席很快就會預備好。
認門的酒席分酒和飯。酒要先喝,然後再吃飯。喝酒時要上菜,菜是放在碟子裏的,所以喝酒時不說上了幾個菜,而說上了幾個‘碟子’。講究的人家要十個碟子以上,這些碟子是一起上桌的,喝酒時桌子上滿滿的都是菜。喝酒時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說話喝酒,不能隨意夾菜。我小時候第一次參加這樣酒席的時候,看著那麽好吃菜不能吃,心裏總是癢癢的。
等酒喝得差不多了,無論陪客和新客都有些醉意朦朧了,就開始吃飯。正式上飯以前,要先上‘幹炸’。幹炸一般是四碟或者八碟,有鹹有甜。鹹的有藕夾茄盒,甜的有糖糕炸丸子。幹炸撤了就開始上饅頭,饅頭在我們那兒叫‘饃’。等每個人麵前都有了饃,正式的飯才會上來。
上飯的時候是用碗的,所以有多少道飯就稱“幾道碗”。碗是一個個地上,先上的是蒸碗,又稱幾道蒸,蒸越多說明席越好。一般是五道蒸或者十道蒸。蒸碗包括: 蒸肉,蒸雞,蒸魚,蒸排骨,蒸黃麵肉,蒸甜菜,等等。
等蒸碗上完了,就開始上湯,湯包括海米湯,魷魚湯,甜菜湯,丸子湯等。每個湯都很講究,比如這丸子湯,要用精肉,做的時候要按一個方向攪拌,這樣做出的丸子才會有韌性。最後一個是甜湯,甜湯一上,所有坐席的人都知道飯要結束了。
我有三個姐姐,四個堂姐,和一個堂妹。除了兩個最大的堂姐的認門宴席我沒有參加以外,其他的都參加了。平時都是我母親做飯,在我三個姐姐認門那天是用不著我母親做飯的,因為請了掬匠。有一次春節打電話,我一個堂姐正好回來過年,她一接電話就說:小鎖,咱姐弟兩個已經很多年沒有見過麵了。我突然感到鼻子酸酸的,眼前浮現出她認門的情景,看到每個人臉上的微笑。那天晚上我們夢到那位已經去世掬匠,他滿臉都是笑容,向每個人打招呼。
今天寫下這些文字,我知道我永遠都沒有機會再參加這樣的宴席。
2017年1月17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