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到一個國家或者到了一個城市,我最喜歡了解的就是這個國家或者這個城市的曆史和文化。到了台灣,必須去的地方就台灣的故宮博物院。
今天就去了台灣的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院有三個鎮館之寶。翡翠白菜,石頭豬肉和毛公鼎。
星期一台北故宮博物院休館,今天去了人很多不說是人山人海,那也是摩肩接踵人流是熙熙攘攘。除了台灣本地人之外,很多日本人,韓國人和外國人也混在其中。進門的時候,我感覺到了尊重,因為外國人的門票是350新台幣,而兒童免費,台灣本地人隻需要150新台幣。我被尊重的多付了兩百新台幣。(不習慣這種尊重,哈哈哈)
在看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館藏之前,先去看了一個法國品牌 Van Cleef & Arpels 的展覽,台灣人叫這個牌子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 展覽的藏品是極盡精美,就連我這樣不怎麽喜歡鑽石珠寶的人,也非常喜歡。如果不是有厚厚的玻璃擋著,說不定我會做出什麽樣出格的舉動,哈哈哈。
石頭豬肉今天沒有展出,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一些中東的遊客或者是印尼馬來西亞的遊客。反正,出於戰略考慮,三件鎮館之寶輪番展出,也不乏是一個好主意!
翡翠白菜倒是看了,比想象的小很多,隻有潘家園賣的兩百元人民幣的翡翠白菜三分之一那麽大。在北京很多酒店裏,都賣高仿的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翡翠白菜,我見過的太多了,2008年的時候,還有一個人送給我一顆能吃三頓的翡翠白菜,所以,一點兒都不覺得台北故宮博物院裏麵的翡翠白菜有什麽驚豔之處。
相反,另我肅然起敬的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第三件鎮館之寶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年間(前828年-前782年)毛公後代、宣王的叔父毛公瘖為紀念宣王對自己的任命以及告誡所鑄造的青銅鼎,腹內刻有500字金文冊命書,字數為舉世銘文青銅器中最多。是西周散文代表作,其書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級,故有「抵得一篇《尚書》」、晚清「四大國寶」、「青銅三寶」、「海內三寶」、民間「故宮三寶」之譽。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被列為中華民國國寶。
《毛公鼎》通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0公分,重34.7公斤,大口圓腹,口沿有一道重環紋飾,上有兩隻大耳,腹下三隻獸蹄形足。
《毛公鼎》腹內鑄有32行、共500字銘文,是西周晚期一篇完整的冊命書。文中提到周宣王在位初期,想要振興朝政,遂命叔父毛公瘖(也有譯作毛公歆)處理國家大小事務,命毛公一族擔任禁衛軍,保衛王家,並賜酒食、禮服、玉石、車馬、兵器,毛公為感謝任命、特鑄此鼎以作紀念。
據賀世明考證,《毛公鼎》於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陝西岐山周原(今陝西省岐山縣)被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裡所挖掘,北京永和齋古董商蘇兆年、蘇億年兄弟聞訊而來,以白銀300兩購得,但運輸之際,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買賣沒有做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賄知縣,董治官被逮下獄,以私藏國寶治罪。此鼎最後運到縣府,被古董商人悄悄運走,密藏於西安。張燕昌之子張石瓠曾巧見此鼎,便把鼎內銘文摹繪成雙鉤圖,寄給浙江嘉興名士徐同柏,寫了《周毛公鼎考釋》文章。
清文宗鹹豐二年(1852年),北京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又從蘇億年手中購得,並賞給蘇億年1,000兩,此鼎深藏於密室,鮮為人知。陳介祺病故後,其孫陳孝笙於宣統二年(1910年)以萬兩白銀將鼎轉售給兩江總督端方,後端方被派到四川鎮壓保路運動,被革命軍所殺。端方之後人因家道中落,將此鼎典押給天津俄國人開辦的華俄道勝銀行。英國記者辛浦森出5萬美元向端家購買,端家嫌錢太少,不肯割愛。當時有愛國人士極力呼籲保護國寶,《毛公鼎》輾轉至當時擔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大收藏家、後來國學館館長葉恭綽手中,存入大陸銀行。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葉恭綽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