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才知道-驚掉下巴的加拿大小學

來了加拿大才知道,學還可以這麽上,完全顛覆我為母十數載的認知,今天先來說說小學都有哪些和國內大相徑庭的地方(以公立小學為例)。

1、沒有廣播體操

整齊劃一的動作、統一行動的習慣是塑造集體主義精神的必須,這在中國小學是每天早晨必做的。在加拿大的小學則是每個班的老師自己規定早鍛煉如何進行,從來沒有統一的廣播操。我家兒子的小學老師的辦法就是把學生們帶到操場,讓他們從一個足球的球門跑到對麵球門、再來回跑,學生們都是自由自在、撒丫子跑吧。

2、沒有統一的課本
教育局隻規定教學目標、類似大綱的東西,每個教師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情況來編寫自己的課本。有時候家長會在學生書包裏看到一張打印出來的紙,上麵有一些練習或閱讀材料,對,這就是老師發的課本。課本和練習冊就是這些零零散散的紙的總和。

3、學校不提供午飯
每個學生自己帶午飯,如果家長誌願團隊願意,有不少學校提供周五“熱午餐”活動,是由家長們組織訂餐、收費、發放。午餐時間是老師的休息時間,老師完全不參與。如果家長們的義工人手不夠就無法進行。因為一般本地人帶的是冷餐(三明治之類)所以有披薩之類的“熱午餐”算是很好的待遇。

4、下課必須出去玩
每天大量的戶外運動時間,哪怕下雨!一到下課的時間、午休時間(除午飯時間),學生就必須離開教室、去室外活動。雨下大了可以在有屋頂的活動區跳繩之類,不許待室內。老師在這些時間段是不管學生的,都是有專人在操場上監督孩子們的安全、一旦有校外人員進入操場區域,這些監督人員都會客氣地請其離開。在非上課時間,公立學校操場都是向公眾開放的,隨便玩。

5、9點上課,3點前下課

在校時間很短,如果父母都要上班,一般可以跟工作單位商量早上班半小時、晚下班半小時,來完成接孩子的任務(孩子放學以後去學後班待到5點半)。

6、花一個星期學習一個英語字母。
在啟蒙階段,也就K年級(相當於中國的幼兒園大班),用大半年學完了26個英語字母。每周學一個字母,不僅僅隻是記住這個字母的外形和發音、而是把做遊戲、做手工、唱歌、講故事都跟學習這個字母聯係起來,學得很立體、拒絕填鴨。

7、每個教室的圖書館都是靠捐款建立

每年2次,學校聯合書商有特價賣書的活動,這個時候每個班級的老師都會拿出一張心願單、上麵列出老師期待家長們捐贈的新書目錄。如果家長掏錢買書送給這個老師所在的班級,老師就會把孩子的名字寫在這本書上,讓同學和未來的師弟師妹知道這本書來自哪個捐贈人。

8、沒有作業

對,也沒有寒假和暑假作業,所有的作業基本上都在學校完成了,很少需要帶回家。放學就是玩,玩,玩。當然也有很多人參加非常多的體育項目,他們在體育上非常“卷”。

9、老師們鼓勵家長簽字同意學生不參加統考

統考前,大多數老師會發《告家長書》說明他們反對用統考成績來給學校排名、因此鼓勵家長簽字同意孩子不參加統考。大多數老師熱愛教學、痛恨考試。

10、本地家長會因為孩子不夠快樂而投訴學校老師

在學習上“卷”是東亞父母的特點,尤其是韓國人!但大多數加拿大本地人對小學階段的孩子的學術要求很低,他們更看重孩子在學校是否快樂、回家是否帶著笑臉。

11、每天睡夠11 個小時算第一重要的作業

兒子小學5年級剛開學,我收到老師發給家長的一張通知,說明這個學年的學習任務是什麽,希望家長們知曉並配合。排第一條的就是每天保證學生有充足的睡眠,11個小時的睡眠對這個年齡的孩子而言是必要的。

12、特殊學生免費配備教學助理

如果有一些精神或生理上的困難導致一些孩子無法跟別的孩子一起跟上課堂教學進度的(比如自閉症、多動症、聽力障礙等),教育局免費配備教學助理提供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幫助,讓這些孩子在有人提供幫助的情況下、盡量跟上正常的教學、跟別的孩子一起成長。

13、一個老師教所有學科

小學階段,一個老師教幾乎所有學科,隻有個別的學科例外,比如烹飪、法語。很多時候沒有嚴格的課表、教學很靈活。

14、“需要”和“想要”的區別

一些在我看來比較高級的智慧,在加拿大很小的孩子就懂了,比如我的兒子在二年級的時候告訴我“需要”和“想要”是不一樣的。

15、重視基本的生存技能

小學6年級就開始逐漸學習基礎的烘焙、烹飪、縫紉、以後還要學基本的木工之類,公立教育的目標是能夠培養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

16、大量的工作由家長誌願者團隊承擔

學校有很多包括藝術類的演出活動、球類訓練比賽等,都需要家長們的大量投入,否則無法完成像樣的文體活動。

17、極其重視閱讀習慣的培養
為了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加拿大的老師可以說是不遺餘力。我遇到過兒子所在的公立小學的好幾名低年級老師,她們都修讀了閱讀教學的碩士學位,非常專業地指導孩子在一年級或二年級就喜歡上閱讀。學校和圖書出版公司把兒童讀物分成很多個級別,學生可以一級一級地往上讀,根據詞匯量和思維水平、學生有興趣的話題來進行分類和分級,無論你喜歡讀什麽類型的書,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比如很多男孩喜歡鯊魚和恐龍,女孩喜歡仙女和公主、還有男孩和女孩都喜歡的動物故事等等,必有一款吸引你。然後老師就會根據孩子的興趣不斷地引導孩子學習閱讀、克服這個過程中的困難(比如遇到生詞怎麽辦)、並且在孩子完成一本書的閱讀以後再推薦下一本書繼續閱讀。所以在加拿大的小學裏,經常看到學生們非常享受閱讀時間,他們或站,或坐,或躺,或趴,無一例外地津津有味地讀著。

18、書包裏沒有書,隻是個飯包

因為很少有統一的課本(基本上到初二以後才會偶爾出現學校發課本的情況,但那是學校的資產、不知被幾屆學生用過的經典教材,學生必須把書包好,等學期結束後再還給學校)所以,書包裏除了偶爾的一張教學用紙、一個孩子的小玩具,就是一個午飯的餐包。西方人帶的午飯經常是冷的,中國孩子一般用保溫碗帶飯到學校吃。我的兒子在維多利亞時,曾經被白人同學嘲笑帶米飯和餃子、而不是帶三明治,但是我兒子對中國的食物充滿自豪,後來白人孩子也明白了中國食物很好吃、是更高級的餐飲。到了溫哥華、因為華人已經成氣候,帶中國午餐到學校就根本不稀奇了。

19、不許帶堅果類的食物去學校
這個禁令在中國的學校裏很少看到,因為中國孩子對堅果過敏的比例極低。然而不知為何,在西方世界,很多人對各種各樣的食物過敏(包括牛奶、雞蛋等很常見的食物),而堅果是重災區。所以在加拿大,未經家長同意,千萬不要給孩子吃東西,這個跟中國的情況很不一樣,在中國給孩子吃零食是一種表示好感的社交行為,但在加拿大,這是要堅決避免的。有相當多的家長對孩子嚴格控糖,所以給糖或巧克力(除非在特殊節日,比如萬聖節討糖、聖誕新年和複活節)要特別注意是否得到了家長的允許。如果家長說:“She/He is Okay.”意思是說這孩子不需要吃你給的零食,所以就不必堅持給。

20、學習成績是隱私
除非同學之間主動說自己的成績,不然沒有人會問任何人,當然也就不會造成家長因為某個同學的學習成績不好而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跟他玩。對隱私的尊重滲透在加拿大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中國人覺得問別人(一個普通朋友、甚至是剛認識的)是否結婚、有沒有男女朋友、買房多少錢、一個月收入多少,好像是挺正常的事,但在加拿大這絕對是好朋友之間才會分享的信息。

21、沒有家長會
每個學年,學校都會安排家長和學校老師見麵的機會,一般是在網上預約時間,每次都是一對一的,家長可以詢問老師一些問題,如果時間不夠,還可以額外約時間。但從來沒有一個班級的家長坐在一起開會的時候,更別提開年級家長大會或全校家長大會了,個人主義總是體現在很多細節中。

22、每個學年換老師、每個學年換同學
在北美,人跟著工作走,因為換了一份工作就需要搬家,這很正常。我見過一個白人女士,她說在中小學階段她搬了7次家,導致自己沒有機會維持長時間的友誼、特別痛苦。中國的文化是安土重遷,同窗經常好幾年,所以同學們之間的感情很深,甚至超過遠親。在加拿大,即使不搬家,在同一所學校,進入新學學年的時候,也會把一個年級的同學重新組合到不同班級去,但學校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允許每個學生填寫2-3個好友的名字,期望跟好友們仍在一個班。學校打散班級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跟更多的同年級同學接觸。而老師一般都教1或2個年級的所有學科,所以往往過一年就換老師,有些老師一輩子都在教一年級,教得爐火純青。

23、老師進修,學生放假
每1-2個月,學校老師就有個進修日“Pro D Day”用於老師進修、寫教學報告。這個日子一般安排在周五,也有時候在周一,學生放假、於是就多出來了一個小長假,不少家長會趁機請一天假,全家人到附近玩玩。但對於必須都去上班的雙職工而言,也有很多提供照看一天孩子的服務由當地的學後班或社區中心提供。

文章首發:楓葉生活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