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難改!華人不要太過於敏感

本文轉載自94年3月27日《世界日報》

陳乃健

第一代老中移民,帶著有腔調的英文,瀟灑闖蕩異邦;相信不少人,都曾經遇到過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是與「鄉音未改」有關。多年前,我曾在橙縣紀事報上看到一則文字:「如果你說著濃厚外國腔調的英文,有不少美國人將不會妥善的關照你的問題」。不錯,總算有人承認了,當然,這也是很多老美們一直設法改善的耐心問題及弱點。

不過亞裔們也不必太悲觀,這個差別待遇並不隻是我們獨享而已,外國來的白人其境遇也好不到哪裏去。筆者曾有幾次經曆可分享讀者;一次是在邁阿密的展會(trade show)上,因有西班牙裔的買主參加,故向大會申請聘雇雙語人員,結果派來的一位金發碧眼,會講英、德、西班牙語的法國女郎。工作閑聊中,她也大談起老美的不是,其中較憤怒不平的是她那帶有濃厚法國腔的英文,也受了不少鳥氣,在她感覺中的受「歧視」,聽起來絕對不亞於老中。

也可能是筆者喜向「外」國人挑起此類問題來談論;有一次遇到一位德國佬,更是咬牙切齒地對我說:「他們沒聽懂我的英文也罷了,居然還學著我的德國腔來回答我」。更有趣的是一位從英國蘇格蘭移民來美十餘年的朋友對我說道:曾經遇到過一個年輕的美國小姐對他說:「先生,你是哪兒來的? 我蠻喜歡你講英文的這腔調」,我這位朋友不悅的回答: 「我的英文沒啥腔調,你的英文才有腔調」。女孩不解的問道:「怎麽會?」,英國老兄答道:「這個『英文』我國已講了幾千年了,你們隻不過才學了兩百年而已,還沒有學像呀!」,女孩似乎頓有所悟。

「德不孤,必有鄰」,再回憶您過去因「鄉音」所受到的怨氣,此刻是否已釋懷很多了。當然,我們都期望著所有的老美都能有耐心的細聽外國人講英文,畢竟離他們的年代尚不遠的祖先們,也都曾有過我們今日的困境。同時也希望這幾個實例能加強一些新移民的心理建設及對美國種族歧視與偏見的有無、多寡與程度上的認定能力。簡單地說也就是「你覺得非常有,便會經常有;你覺得沒什麽有,那就少掉了一大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差別待遇」或被「另眼看待」……等,也不能一味地歸諸於膚色。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新移民在家庭裏對子女的身教與言教,在這方麵,更是應該儆惕,子女們從小就有著「黃皮膚不如白皮膚」的想法,家庭也有某種程度的責任! 孩子們不會一生下來就有「不戰已屈人兵下」的非健康心態。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至今仍有不少人(包括東方人)以膚色來識別歧視的對象。

由於美國是一個由全世界各地移民組成的國家。在建國之前,歐洲各國殖民者各據山頭,兵戎相見達百年之久,建國後語言無法馬上統一,一時英、法、荷、德語……各說各話,仇視及殺戮屢見不鮮,故早期同文,同俗者仍集居在一起,免遭不測。今天我們所談的「歧視」與「偏見」恐怕在當年根本沒什麽人會提;爾後加諸於血淚華工、豬仔的迫害,在彼時大概連一個小小「違警」都稱不上。今日少數的蔽塞洋人,無知的循著曆史的足跡走回頭路,我們除了讓時間來衝淡這些包袱之外,更要加強新移民們(據報載統計有三分之二的亞洲移民是在美國以外地區出生)的自愛與入境隨俗的速度,否則舊的包袱未盡去,新的包袱接踵而至,對於土生土長毫無「鄉音」的第二代,是不公平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