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撇子“一劍封喉” 改寫116年曆史
倫敦時間7月31日,奧運會擊劍男子花劍決賽場上,爆發出一聲長嘯。雷聲,這位28歲的中國擊劍運動員,在擊出製勝一劍後,與主教練王海濱緊緊相擁。
從奧運會誕生至今116年間,男子花劍一直被歐洲人壟斷。這一刻,中國男子花劍終於迎來了這塊遲來的金牌。
迷戀“聖鬥士星矢”
“我們從來沒想過他去搞體育。我們是想讓他好好讀書、考大學,就像普通的孩子一樣。”接受環球人物雜誌記者采訪時雷聲的父親雷獻民笑道。
雷聲出生於天津一個知識分子家庭,6歲時隨父母南下廣州。父親雷獻民在大型國企工作,母親梁彬曾是一位美術老師。在家庭的熏陶下,雷聲學業優秀,練過鋼琴、學過繪畫。讀小學時,他曾被選中練遊泳,但成績“普普通通”。10歲那年,廣州體育技校到雷聲就讀的小學挑選擊劍苗子,標準之一是“挑選左撇子選手”,雷聲因此被選中。
學習成績優秀的兒子要去練體育,雷獻民夫婦都不太樂意。但雷聲卻對擊劍頗為向往。他愛看動畫片,尤其喜歡日本的“聖鬥士星矢”,小小頭腦中常把擊劍與動畫片中眼花繚亂的打鬥聯係在一起。這一段懵懂的“誤解”,促使雷聲走上了“劍客”之路。
“競技體育很殘酷,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金字塔尖上隻站得下一個人。”雷獻民說,“要是練不出來,該怎麽辦呢?我們一直挺糾結的。”
雷聲當時的教練李喆卻充滿信心。他告訴雷獻民夫婦,雷聲一定能出成績。
2002年,雷聲被選入國家隊開始進行青年比賽。2006年,他首次參加世錦賽獲得銅牌,便被教練委以重任。同年在多哈亞運會上,他在團體賽中壓軸出場,一舉奪冠。2007年,雷聲在世界杯賽上獲得3站冠軍,世錦賽上也打入前三,個人世界排名進入前五。在北京奧運會到來之前,他被寄予厚望。
然而,在北京奧運會上,雷聲隻獲得第八名。當時,有境外媒體竟打出具有諷刺意味的標題——“雷聲大雨點小”。那一刻,雷聲既感到失落,也對自己的前途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北大求學“重獲新生”
2009年,雷聲進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專業學習。與一些人“掛名”上學不同,雷聲是貨真價實地每周去上課。有時比賽回國後,連時差都還沒倒過來,他就急匆匆地跑去學校上課。
“我沒有任何優越感,隻有緊迫感。”雷聲說,他希望憑借自己的真才實學發展事業。
上了北大,也讓一直擔心雷聲“書讀得少”的父母鬆了一口氣。雷獻民很欣慰地說,到北大後,雷聲“除了專業課,還去旁聽別的課,有哲學課,還有光華管理學院的經濟學課”。
雷聲的求學也得到了教練王海濱的大力支持。花劍隊一向有重視文化學習的傳統,為了更好地吸收歐洲擊劍文化,了解和領悟擊劍運動的曆史傳統,從王海濱、葉衝、董兆致那代“劍客”開始,補習文化知識、學法語就是擊劍隊的必修課。
隨著學業漸入佳境,雷聲在擊劍場上的成績也逐漸走高。網上流傳的一個“段子”說,雷聲是在北大看到食堂師傅舀菜才“頓悟”殺招。雷聲自己則承認,有時在訓練中遇到瓶頸,上課聽講時卻突然“靈光一現”想通了,這讓他的訓練更有效率。
2010年,雷聲在世錦賽上摘銀並力助中國花劍隊贏得團體冠軍。2011年世錦賽,壓軸出場的雷聲“一劍封喉”,實現團體賽衛冕。
但在這次倫敦奧運會上,雷聲的奪冠仍然多少出乎人們的意料。雷聲排名賽事9號種子,相信他能奪冠的,恐怕隻有遠在家鄉的父親雷獻民。
早在今年7月26日賽程抽簽公布時,雷獻民就自製了一張“流程圖”,並分析了雷聲晉級路上的對手,大膽預測雷聲有望奪冠。不過他並沒有跟兒子說起。“我是外行嘛,不能去打擾教練和運動員的安排。”雷獻民笑著告訴記者。
奪冠那晚,雷獻民激動得一夜未眠。
傳承“劍客”精神
雷聲奪冠,不僅是他一個人的勝利,也是飽經磨難的中國男子花劍隊的勝利。
時光回溯到1994年,王海濱與葉衝、董兆致在雅典世錦賽上首奪男子花劍銅牌,開啟了中國擊劍曆史上著名的“三劍客”時代。
2000年,處於鼎盛時期的“三劍客”在悉尼奧運會上一劍之差屈居亞軍。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三劍客”再次衝擊金牌,但由於裁判多次誤判,又遺憾地再獲銀牌。事後,當值裁判被國際擊劍聯合會處以禁賽處罰,但冠亞軍的結果已無法更改。“三劍客” 最終帶著遺憾退役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正是中國擊劍青黃不接時期,除了仲滿奪得男子佩劍冠軍,其他沒有多大收獲。
4年後的倫敦奧運會賽場上,一幕畫麵讓人們津津樂道:裁判向雷聲出示紅牌時,教練王海濱用流利的法語據理力爭,為弟子爭取了權益。但事後王海濱說,雷聲的勝利並不能算作對老“三劍客”的補償。“雷聲書寫了他們這代選手的曆史,不是我們的。曆史是要往前走的,我們不能總往後看。”
在北京奧運會上,仲滿贏得男子佩劍冠軍後,國內擊劍運動一夜之間火爆異常,以至於俱樂部四處緊急招聘擊劍教練。但與歐洲相比,擊劍在中國依然是個冷門項目。被譽為新“三劍客”的雷聲、馬劍飛和朱俊都出生於1984年,倫敦奧運會後,他們很快將集體步入而立之年。對於正亟待尋找新“劍客”的花劍隊來說,這枚金牌不僅承載著過去,更被寄予開啟未來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