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歲篇:令人困惑的英文譯名

本文內容已被 [ 樂維 ] 在 2012-01-01 11:01:06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樂維

大約四年前,有一次看一份地方中文報紙還是雜誌,上麵有一則地方新聞說新澤西
“密豆塞克斯”郡“蜜豆鎮”等地舉行了什麽活動雲雲。在新澤西住了多年的我不
知道這“密豆塞克斯”在哪裏,也不知道“密豆鎮”在何處。後來又陸續看到一些
什麽“薩莫塞特”郡,“蒙莫斯”郡,都讓我不知是何方仙境。認為應該是離我住
地很遠的地方,不然我怎麽不知道呢?

過了一段時間,又看到報道“密豆塞克斯”郡“東布朗斯維克”市有什麽活動。這
下我知道了,因為“東布朗斯維克”應該就是我住的”East Brunswick”。往上一
推,這“密豆塞克斯”郡就是我居住的“Middlesex County"! 。哈哈,原來是說我
自家門口的事,我竟然不知道是哪裏。

從此我開始注意報上的英文地名的中文譯名,慢慢地可以猜出許多原來覺得神秘的
地名:密豆鎮=Middletown, 薩莫塞特-=Somerset, 蒙莫斯 -=Monmouth。但也還是
有不少譯名猜不出來。有時候,一個地名還有多種譯名,比如Middlesex就有“蜜德
薩士”,“ 米豆薩克斯”,“密豆塞克斯”,“米德爾賽克斯”等譯法。我原來住
過的“Plain*****oro”也有:“普林斯堡”和“平原鎮”兩種譯法。人們可能隻知其
一,不知其二,其三。

中文翻譯是為了讓那些不懂英文或英文不好的中國朋友能夠讀懂英文新聞,書籍。
但對於麵向大多數英語已經很好的華人社區的美國中文媒體,這種將英文地名翻成
中文的做法會引起不必要的困惑。我們一直說”Middlesex", 突然碰到一個“密豆
塞克斯”反而不知是什麽了。

當然這種翻譯可能對於國內的讀者有些幫助,但對於要出國的留學生,訪問學者有
時也會產生誤導。因為你翻譯得再好都可能與原發音有區別。我想起了一件事來。
那是91年8月,我申請到Marquette大學讀化學博士。先飛到芝加哥,準備坐車去Marquette所
在地Milwaukee。在中國,Marquette被譯成“馬凱特”,Milwaukee翻成“密爾沃基”。
大家都這麽念,一聽都知道是哪裏。

先來的朋友告訴說,到了芝加哥,可以坐Greyhound的長途Bus去Milwaukee。說機場
就有Greyhound,我問機場工作人員到哪裏乘坐Greyhound,結果一連問了三個人都
說不知道。第四個人說要先坐火車去Downtown,那裏有Greyhound車站。

我隻好上了進城的火車。不知道那一站下,我就問車上的乘客到Greyhound哪一站下
車。車上有人告訴我了,然後好奇地問:“你要去哪裏?”。我說:“I am going
to ‘馬凱特’ University at ‘密爾沃基’”。結果人家沒有聽懂,又“where?"了
幾次。我隻好又”馬凱特”,“密爾沃基”了幾次。周圍的美國人沒有一個聽懂了
的。最後我隻好寫下來,他們才“哦,Milwaukee,Marquette!”。那發音相差大了。
Milwaukee與密爾沃基發音隻是開始的“密”像,Marquette與“馬凱特”也隻有開
頭“馬”像,後麵就差太多了。難怪人家聽不懂。

除了地名以外,人名譯名也常常讓人糊塗。比如,美國總統的譯名就不統一:尼克
森,尼克鬆都指的是Richard Nixon;而布什,布殊也都是指的Bush。他們是名人,
大家可以猜出來,問題不大。但有些人沒有那麽有名,就很難猜了。下麵是我在一
份中文雜誌上抄下來的部分美國人的中文譯名:

湯瑪斯藍道(Thomas W. Randall)
彼德安格曼(Peter Engelmann)
賴瑞杜爾(Larry Durr)
尼克迪黎歐(Nick DiUlio)
約翰齊維格(John Zellweger)
柏尼普雷特(Bernie Platt)
凱特多摩斯勞斯基(Kate Domoslawski)
瑞吉伍德(Ridgewood)
皮派克葛雷斯頓(PEAPACK GLADSTONE)

如果後麵沒有英文原名,誰也不知道他們是誰。

我現在在中文學校教中文,發現有的中文教材沒有一個英文字,所有的英文人名,
地名都用中文譯名。這可能是要強調中文純潔性與標準化,既然是中文,就不應該
有英文。那些喜歡將英文地名人名都翻成中文的媒體也應該是持相同的看法。

從基本功能講,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信息傳播的載體,目的是要傳達信息。翻譯能
讓不懂得英文變成好懂的中文,傳遞信息的目的達到了。但如果翻譯使讀者更加糊
塗,則與我們的初衷相違背了。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越翻譯越糊塗的情況呢?其實我們翻譯的時候碰到兩種情況,一
種是美國有,中國也有的。比如house,car,tree,school,river,hill等,中文
都有對應的"房子,車子,樹,學校,河流,小山“等詞。還有一種就是美國有中國
沒有,和中國有美國沒有的東西。比如中國的饅頭,涼粉,童子雞,狗不理包子,
花轎,等等,英文就沒有對應的詞;還有地名人名,中國沒有“密豆塞克斯”這樣
的地名,也沒有“湯瑪斯藍道”這樣的人名。所以怎麽翻都會別扭。

語言是發展的。100多年前,大部分中國人可能不明白“紐約”在哪裏,現在卻無人
不曉。就是三十年前,大部分中國人也不知道pizza是什麽,現在中國很多城市都有
賣,還有了“比薩”這樣的中文名字。不過很多海外華人看到“比薩”不一定知道
是什麽,而看到“pizza"卻都清楚是什麽。我們生活的環境就這樣,很多詞我們是
直接從英文那裏學的,不知道對應的中文是什麽,或根本就沒有對應的中文。

海外華人說話,寫東西時中文裏容易夾雜英文,一來覺得方便易懂,二來也是找不
到對應的中文詞。大家都覺得挺好,溝通容易。但回國時可能會被國內的朋友認為
“說話洋氣”,“裝”,“拽”。自己也覺得內疚。這其實是夾在中英文化之間的
一種亞文化環境裏所產生出來的特殊語言形態。這裏沒有好壞,沒有對錯,而是一
種事實。

不但語言形態上有區別,而且在思想觀念上,我們也有很多共性。這不但表現在我
們大人身上,我們的孩子也受到影響。去年有朋友要我幫助她女兒找對象,她特意
強調,她的女兒要找的對象最好是“美國長大,美國讀書的中國男孩”,這樣大家
容易溝通理解。我們孩子們在不知不覺地受到了這種亞文化的影響。

隨著來美國的中國人越來越多,這種亞文化應該還會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中文課堂-作文選登:過生日
  • 中文課堂-相聲:Chinglish與中式英文
  • 家鄉涼粉與龍井水
  • 寫給 Santa 的信
  • 回國行(四) 帶病遊桂林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