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中國航天戰略霸氣外露 ZT

來源: 布哈林 2011-09-29 06:45:5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950 bytes)

“天宮一號”發射成功,讓中國航天戰略邁出關鍵一步,盡顯霸氣。雖然“天宮一號”在重量、技術等細節上仍與美俄有較大差距,但仍被認為是中國加快爭奪太空資源步伐、國家實力上升的標誌。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太空資源的爭奪將成為國家之間互相競爭的重要內容。目前,輿論對於“天宮一號”一片向好,但航天事業本是高風險行業,萬無一失的背後是百密一疏,讚美宣傳的背後潛藏隱憂。另外,發射時間選擇在國慶前,也讓“天宮一號”有“獻禮”之疑。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溫家寶、賀國強出現在發射現場。胡錦濤、吳邦國、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周永康在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觀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實況。

這次發射被中國政府和媒體認為是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的又一次大“跨步”。西方媒體解讀為:“天宮一號”背後有著宏大的航天計劃,中國顯露霸氣,正在展示自己的“太空肌肉”。對於這個“霸氣”,是西方媒體眼中的咄咄逼人,還是中國政府一直宣揚的“和平目的”,引發諸多評議。

作為“秦皇始興地,漢武禦酒處”,隻有酒泉戈壁的大漠孤煙,朔風凜冽才能磨礪出秦皇漢武蕩平七國、征伐匈奴的“霸氣”。自秦漢以降,朝代風氣日疲,中華民族的神氣早已歸耕於隴畝,不複“舍我其誰”的古風。伴隨著崛起,在強大國力支撐下中國正在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領域屢屢作出成績,這也讓一直宣揚“中國威脅論”的西方媒體感到不安。

擔負四大任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解放軍總裝備部副部長牛紅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說,“天宮一號”是中國全新研製的載人飛行器,陸、海、天基測控網將完成飛行任務的測量、控製與通信支持,它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壽命最長的低軌道飛行器,相當於一個簡易的太空實驗室。 “天宮一號”發射後,未來兩年,中國將依次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與其進行交會對接。

“天宮一號”的四大任務是:第一,與“神舟”飛船配合,完成空間交會對接;第二,完成飛船與“天宮一號”組合體的控製和管理,包括姿態和軌道的控製、艙內的大氣環境控製等;第三,開展相關實驗,包括空間科學實驗、空間醫學實驗、再生生(命)保(障)實驗等;第四,進行空間站的技術驗證,為中國未來建造太空站奠定技術基礎。“天宮一號”完成曆史使命後,中國還會發射正式的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並在2015年發射小型太空站“天宮三號”,屆時與其對接的除了載人的“神舟”係列飛船外,還會有貨運飛船來往穿梭。

此次“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之所以被稱為開始展示“肌肉”,是因為繼俄、美之後,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獨立發射組裝空間站的國家。

正式加入“太空大國俱樂部”

如果“天宮計劃”進行順利,2020年,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將投入運營,同樣在這一年,目前唯一的“國際太空站”將結束服役。如果美俄及其同盟國無法拿出更好的替代品,屆時中國將成為在太空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雖然“天宮一號”作為空間站雛形僅僅重8噸,與美國1973年發射的“天空實驗室”重80噸、俄羅斯1986年發射的“和平”號空間站核心艙重22噸相比,“天宮一號”顯得小巫見大巫。不過在美國縮減太空計劃規模、中國卻展開多項太空計劃的氛圍中,中國發射“天宮一號”才被媒體解讀為“國家實力天平往東傾斜的標誌”、“中國加快追趕美國和俄羅斯的步伐,太空權力將實現更替”。

更令西方國家不安的是“天宮一號”是中國完全自主研發的,包括試驗艙、動力艙以及空間站最為關鍵的核心技術----交會技術、空間對接技術、高壓電源係統,其中前兩個都是上海航天局承擔的。尤其用在“天宮一號”上的對接機構,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空間機構,技術難度非常大。目前世界上,除了俄羅斯之外,隻有中國掌握這項技術。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學院教授焦維新表示,人類太空科學發展的曆史已有50多年,這期間,真正推動科學發展的主要是歐美俄。相較於其他空間站長達5至10年的使用期,“天宮一號”的壽命隻有兩年,航天員隻能短期駐守;而且“天宮一號”空間小,對接口少,沒有擴展能力,所需燃料和給養要一次帶齊,而其他空間站則可以用貨運飛船定期補給。因此較發達國家技術還有很大差距。“天宮一號”的主要目的是突破交會對接技術,為未來空間站的建設進行技術實驗。

經濟科技考量重於軍事

僅僅在8年前才將第一位自己的宇航員中校楊利偉送上太空的中國,再過8年將可能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永久載人空間站的國家,這種發展速度在航天領域可謂“高速”,這讓西方國家開始大肆宣揚中國加快爭奪太空資源步伐、發展太空軍事的聲音,在中國民間也有聲音質疑:中國耗費如此大的人力、財力去發展空間站技術是否有必要,“天宮一號”的升空除了提升國家形象的象征意義外,是否還有更加實際的作用。

地球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高速增長後,各種能源已麵臨開發殆盡的局麵,如何開拓新的能源成了各大國必須關注的話題。太空中蘊藏著豐富能源和資源,地球資源的有限性使太空資源的開發利用必然成為尋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出路。比如有“超黃金”之稱的氦3,隻要核聚變技術發展成熟,100噸氦3提供的能源就夠全世界用一年,而氦3在月球上的儲量高達300萬噸。

相較於西方國家,正處於複興過程中的中國,對於能源更是表現出一種“狂熱”,這也是中國大力推動航天事業的重要動力之一。正如2008年中國航天工程谘詢中心在《中國航天報》發表題為《太空經濟:未來航天發展的主戰場》的文章中所認為的那樣:“航天技術的發展使得太空資源的利用成為可能,而擁有這樣一種能力將成為突破地球極限、在全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砝碼。”

對於外界質疑中國空間計劃的潛在軍事目的,雖然中國政府一再表示反對太空武器化,但這種說法並不能打消外界的疑慮。美國國防部發表的2011年中國軍力的年度評估報告作出結論,北京正在發展“廣泛的太空戰技術”。而美國太空防務政策副秘書長格裏戈裏•舒爾特也曾猜測稱,中國正在開發“太空戰”武器,用於擊毀衛星或阻攔衛星信號。

對此,美國智囊機構傳統基金會的中國政策與安全問題專家成斌(Dean Cheng)認為,中國發展太空技術的意願很直接,就是希望對美國的軍事行動形成製約;因為中國在軍事能力方麵與美國有著顯著差距,因此非常希望能在空間領域趕上美國。

而“天宮一號”以及未來空間站在太空中的主要目的更在於科研領域,例如空間物力探測、對地觀測實驗、空間醫學實驗以及再生生保的實驗。據悉,此次“天宮一號”將搭載珙桐等4種瀕臨滅絕的植物種子進入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麵無法模擬的環境的誘變作用,使種子產生變異,從而使它們更加適宜繁衍和存活。而且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總裝備部副部長張建啟透露,中國已和歐洲簽署合作協議,將在神舟八號上為歐洲空間局搭載一個生物實驗樣品。

在經濟方麵,航空航天工業的發展也將為國家經濟注入強心劑,如廣播通信衛星產業鏈就帶動了3,000億元的產值。而根據數據顯示,在載人航天工程方麵,中國目前投入不到200億元,據推測,這對科技、經濟的拉動效益將達到10倍以上。

對此,有北京軍事專家認為。從國家利益角度來說,不僅是中國,世界上所有擁有航空技術能力的大國,為了滿足其政治、經濟和軍事利益的需要,都會大力發展航空航天工業,加緊對太空領域的爭奪。

讚美宣傳潛藏隱憂

西方媒體感慨中國空間技術發展的同時,也對中國發展太空技術目的表示擔憂。而中國媒體對於此次“天宮一號”的發射是一片“唱好”之聲。在發射前的一周裏,中國中央以及地方媒體已經開始為其“成功發射”造勢,關於“天宮一號”的新聞占據了各大報紙的頭版,主流網站也紛紛作出專題,大力推廣。而CCTV更是在發射前對其進行了“鋪地毯”似的報道。有消息稱“天宮一號”的發射吸引了數百名記者趕赴現場,在酒泉市,所有的賓館都被記者住滿,從各地飛往酒泉機場的客機上也有一半的乘客是各路記者,甚至有消息稱某縣級媒體都派出兩名記者前往現場進行報道。

在中國媒體看來,“天宮一號”已成為一個象征,表明中國在30年經濟繁榮積累的財力、政府主導的研發努力的支持下,在一度隻有少數國家掌握的技術領域開始縮小差距。對於中國民眾來說,雖然有聲音質疑中國政府在如今高通脹的現實之下沒有將這些資源用於對國民生活的改善,而是發展空間站此類與民生無直接關係的“麵子工程”,此舉是否妥當。不過這種聲音很快被“轟炸式”溢美之詞淹沒。因為更多的中國民眾更加理性地認為國家發展太空事業與民生改善並無直接對立關係,他們覺得此類技術上的“麵子工程”是中國複興的一部分,將讓中國重新獲得應有的全球大國地位。

不過,對於中國媒體毫不吝嗇地讚美“天宮一號”仍然值得警惕。

因為航天事業本就是高風險行業,雖然中國政府在此類國家行為上向來是考慮周全,但萬無一失的背後是百密一疏,9月18日“實踐十一號”衛星發射失敗便是眼前的實例,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原定於9月中旬發射的“天宮一號”推遲到29日才正式發射。無論如何,升空探索一旦失敗就非同小可。美國“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的悲劇發人深省。所以有關部門在宣傳成就的同時,也應該讓民眾有一種“平常心”,明確任何的探索都會有代價,甚至犧牲,而不是盲目地認為中國的航天事業仿佛一定是平安無事,“歡聲笑語”。

而且此次“天宮一號”發射時間定於國慶之前,雖然10月前後是飛行器發射的最佳窗口,但無論主管部門是否有意為之,在某些已經開始厭惡此類獻禮工程的民眾眼裏,此次發射都脫不了“國慶獻禮”之嫌。國慶、黨慶獻禮已經成為中國政府各部門的保留項目,每當各地有重大項目,都會留在“七一”、“十一”之前趕工完成,或留待那時才揭幕,這已成為各級政府一個不成文的“慣例”。但這種趕工完成的項目的質量卻往往不盡如人意,常常麵臨著完工即返工的尷尬。不僅浪費大量資金,由此產生的安全隱患更是不容忽視。“7•23”溫州動車事故便是因為趕在90年黨慶之前通車而“縮水”了空車試行的慣例,從而造成慘禍。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