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得“表揚的藝術”的中國人

 

前天偶然讀到“毛媽”(“毛媽的廚房”)的一篇文章,說是她有天偶然說了句“I am beautiful”,招來國內親戚的一盆冷水。而同樣一句話,在美國人中卻很容易聽見,不但不會招來冷水,反而會得到鼓勵。這問題究竟在哪裏呢?中國人為什麽這麽不喜歡”嘴甜“(當然除了那種口是心非的虛偽者以外)?讓別人高興一下就那麽困難麽?

我的體會是,隻有富於愛心的人,才敢於表揚別人。人的愛心,就像是銀行的存款,積蓄越多,拿出來時就越大方。所以,得到愛越多的人,或者自愛越充分的人,越能夠大大方方地表揚別人;而得到愛越少的人,就會在對他人的讚美上越顯得吝嗇。原因可以理解:我自己都不夠,憑什麽還白給你?(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老子自己心情都不好,憑什麽要讓你高興?)再加上攀比心作怪,別人活得好了,必定意味著自己的失敗,所以一不小心表揚了別人後,往往後悔莫及:TMD,老子今天不小心又虧了一把!

在這種“文化習慣”的熏陶下,中國人的稱頌的詞匯和英文大大不一樣。英文中用來形容美好的詞匯數都數不完,今天一個“beautiful”,明天一個“gorgeous”,後天再來過“marvelous",而簡單的一個“好”字(good),都是幾乎拿不出手的“禮物”。然而情況在中文中就大大不一樣了。在“驕傲使人落後”的顧忌下,好多中國人不但不對那些本來就“好”的成就給以鼓勵,就是麵對一個實在是好得不得了的東西時,也會妞扭捏捏地說出一個充滿“文化特色”的詞匯:“不錯”。更要命的是,即使好不容易用了這個退色的詞,都還要再打折扣:“某某這篇文章寫得不錯,但是,。。。”“某某這張畫還不錯。不過。。。”

有人說這樣的“嚴格要求”是為他人好。真的嗎?那些對別人雞蛋裏挑骨頭的人真的是希望別人能做的更好,成就更輝煌,更讓他們自己顯得渺小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也希望大家停止這樣粉飾太平的想法,也希望“批評者”們停止使用這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對“表揚”的吝嗇,對“批評”的大方,其實來自好多中國人自己的自卑心態,是他們抬高自己人格的一種手法(注:在此絕不是指所有的“批評者”):雖然自己做不出個什麽來,但絕不能讓人看低了自己(又不好意思直接說“我其實也很厲害”),於是就是在別人做出來了的成就上下功夫,把自己裝扮成師長,給人“批評”,打分(當然是低分),指點,總之,要給人一種自己要求人非常高的感覺。是的,自己什麽都做不出來,能夠扮演一下“師傅”的腳色,讓別人心情昏暗一番,也是一種心理滿足。

大凡好多在美國的中國人都對美國的表揚式教學呈一種很不感冒的態度。“對孩子不好。”“對孩子表揚太多”“太容易讓孩子們忘記自己是誰。”等等。對這個現象我有一個看法,就是(很多)中國人,由於自己從小在父母的嚴厲下長大,沒有的到充分的愛,所以盼星星盼月亮盼到自己當家作主有了孩子時一定要把自己的損失“撈回來”。正因為有這樣的心態,看到孩子們在美國不但不受大打擊,反而成天被老師的“蜜嘴”誇,很有一部分人潛意識裏麵感到很不受用的。我自己就遇到過一個這樣的家長,成天看不慣自己的孩子,總是批評。我實在看不下去,說了一句,要是你聽了表揚會高興嗎?要是高興,為什麽不讓孩子也高興一下?

我自然不推崇無緣無故的表揚,但我推崇這樣一種態度,即:盡量忽略別人(和自己)在無關緊要的細節上的不完美甚至過失,而大膽讚美別人(包括自己)的即使不那麽完美的創造活動。比如孩子突然用玩具作了一件四不像的東西,比如人過中年的伴侶突然心血來潮畫笨拙地撥弄起琴棋書畫,比如半老徐娘的朋友突然俗裏俗氣地把自己濃妝豔抹一番,等等。對成年人是這樣,對孩子更應該是這樣,因為隻有在一個人人都彼此欣賞的世界,人生才會是美好的。

 注;在對孩子和他人的表揚方麵,據觀察在美國的華人好像比在中國的要好得多。大約是文化熏陶的結果。不過和西方人相比,中國人整體上非常欠缺“表揚”與“自我表揚”。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恩岡山下的記憶 ---讀依沙克·丹尼森的回憶錄“走出非洲”
  • 不懂得“表揚的藝術”的中國人
  • 向日葵的激情:超越技術的藝術 ---談談梵高的貢獻
  • 詩情畫意的壯觀--看美國電影“走出非洲”
  • 藝術作品及其背景知識 ---兼談“感性”和“理性”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