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日本製造一年,世界會怎樣z

地震讓我們體會失去日本製造的可能。日本精心打造的各條產業鏈已經遍布全球,與當地經濟血肉相連,驟然的抽離,各個國家都感受到了疼痛。

而日本已經通過財團將實業與金融、商業形成了命運共同體。日本問題專家白益民先生,著有《瞄準日本財團》一書,他有這樣的比喻:日本財團實際上就是穿著西裝的軍團,而且是一個可以進行海陸空三位一體協同作戰的現代化軍團。財團中的綜合商社、製造企業、金融機構分別扮演海陸空各兵種的角色。

一個美國女人寫過名為《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的文章,用親身經曆告訴讀者,沒有中國商品,每天都像露營一般艱苦、淒慘,讓美國人因此驚歎於中國商品的無孔不入。這樣的方式帶給我們一個啟示,要看清一個國家在全球產業鏈的坐標,不妨設想失去它後世界將會怎樣。

那麽,我們的近鄰,日本的企業與經濟到底怎麽樣了?

對於日本,我們有著太過複雜的情結,它既與我們一衣帶水,但又時時兵戎相見血淚飛濺,它在一百多年裏三次入侵中國,打斷了我們的現代化進程。我們近在咫尺,卻充滿了隔膜與誤解,時時感覺遠隔天涯。

在地震之前,日本就已經危機四伏。財經評論員葉檀曾預言,日本將會破產,因為過去20年,日本國債平均每年以40萬億日元的速度增長。日本的債務總額與 GDP之比,已經接近200%。以這個速度下去,2018年日本就會破產。而日本製造也似乎光芒不在,素以質量為王的豐田陷入召回門,全球皆為蘋果而狂,遮蔽了曾經風光無限的索尼、東芝。日本已經“失去10年”,還將再失去多少年?日本經濟會伴隨著地震、海嘯與核幅射而沉沒?

失去日本製造,世界將會怎樣?

日本地震,正在讓我們體驗真實版的“失去日本製造”。殘酷的地震總會讓震區的鍾表指針定格,汶川地震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14點28分,而日本地震定格在2011年3月11日13時46分,從那個時候起,眾多日本企業的運轉紛紛中止,全球各個產業在不同程度上感受著失去日本製造的陣痛!

世界並沒有真正地失去日本製造,產業鏈撕裂的傷口也必將彌合,但暫時的“失去”以及由此產生的無限聯想,讓一個真實的日本製造浮出水麵。

日本停擺

當許多日本企業隨著大地震暫時停擺之時,從美國到馬來西亞,從台灣到深圳,有一大群人像關注自己企業一樣,關注著這些企業的重建。對他們而言,這場大地震衝擊的不僅僅是日本製造,同樣衝擊著他們的企業。

在美國,這群人是豐田美國工廠的員工;在馬來西亞,他們來自佳能的相機代工廠;在台灣,最焦急的是仁寶、廣達為代表的電腦製造商;在深圳,富士康的流水線隨時可能停轉……日本製造已經滲透到了世界經濟的每一個角落。

日本人精心打造的產業鏈已經遍布全球,與當地經濟血肉相連,驟然的抽離,不僅會感受到巨大的疼痛,也會讓我們慨歎,原來我們對日本製造已經依賴太深!

●墨西哥汽車廠商大量停工與裁員,墨西哥每年大約從日本進口25億美元的汽車零部件,占墨西哥進口產品金額總量的8%。

●中國的3C產品,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手機紛紛漲價,數碼單反相機的價格竟然上漲了500多元。

●蘋果的股票大跌,因為蘋果手裏有著一張長長的日本供應商名單。

 


 

 

汽車產業:從高端蔓延而來的陣痛

美國豐田工廠的工人可以長舒一口氣了,公司已經停止了在規定時間外的加班生產;在墨西哥的哈利斯科州,工人們卻憂心忡忡,本田工廠要削減一半的人力,1100名員工可能會失業。

英國德比郡和北威爾士的豐田工廠也取消了所有的加班,工人們在為一個時間充裕的周末興奮著。與郊遊和球賽相比,加班工資在他們眼裏不值一提。

往東去,印度的本田工廠正在為雅閣轎車核心配件的缺貨而坐立不安;豐田的第二家新廠在逐一打電話對客人說抱歉,開業酒會要延期舉行。

在中國,日產的整車組裝遇到了麻煩,公司在日本的零部件生產基地受災停產,再加上物流條件遭到破壞,對中國公司的零部件供應接近中斷。

造化弄人。3月8日,豐田社長豐田章男躊躇滿誌地公布了“2020年全球展望”計劃,準備在2015年前讓公司年銷售額達到1000萬輛。過去兩年內,豐田雖然受到千萬輛汽車的召回拖累,卻仍將銷量全球第一的桂冠奪回。話音剛落,豐田國內的第三大生產基地全部毫無戒備地被地震“洗劫”。該基地位於本州島東北部,屬於重災區,兩個整車生產廠、兩個配件廠的生產線遭遇了嚴重破壞。

這次地震給日係車企來了一次猝不及防的急刹車。3月14日,豐田、本田、日產三大汽車廠商宣布在日本本土全麵停產,對設備和廠房、碼頭等進行一次嚴格的檢查,以便消除安全隱患。鈴木、三菱、斯巴魯也相繼宣布停產整頓檢查。

這些工廠多位於產業鏈的中上遊,掌控著日係車的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與生產。像引擎、變速箱等零件的相關技術都是日企緊緊攥住的不傳之秘。利益和技術高度內循環的日本企業,誰也不願意將這些核心的生產內容轉移到海外。地震中,這些本土工廠並未傷筋動骨,隻需對硬件設施加以完善,各大車企就能迅速恢複元氣,進而給海外工廠足夠的補給。這像是上帝突然給日係車的生產按下了重啟鍵,程序還在,一切照舊。

以豐田為例,在日本國內,豐田有12個工廠;在海外,則有51家工廠。利潤最豐厚的零部件、發動機、高端內部裝飾等部件的生產,被牢牢掌控在國內嫡係企業,利潤微薄的組裝環節甩給了眾多海外企業。

在美國、中國等地,日係品牌大多能夠實現本土化生產。像美國的本田汽車,其本土化程度為90%;在中國,豐田威馳的本土化率在80%以上,本田雅閣為 85%,飛度的本土化率則高達90%。對於核心部件,海外工廠通常都儲備了有能夠滿足一周內生產的日本進口部件,另有足夠兩三周生產所用的部件在運輸途中。

倘若總部核心零部件的生產供應不能跟上,耗完庫存之後,中國、美國,還有印度的工廠定然難為無米之炊。無奈之下,也隻好給工人放假削減產能了。而在墨西哥,日係車廠大約每年從日本進口25億美元的汽車零部件,占該國進口產品金額總量的8%,對日本進口零部件的依賴程度最高,當地的工廠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也就更低。

如果日本能夠很快恢複配件工廠的生產,供應中斷隻是短暫的,日本汽車廠商可以通過增加班次彌補生產缺口。最能夠殺傷日係車企的是日本本土的配件工廠,倘若長時間難以恢複生產,衰退自然會來。至於海外企業,更像是頂在一線緩衝風險的“敢死隊”。

3C產品:全球恐慌

災難給整個電子市場帶來了恐慌,許多國家的百姓像搶鹽和碘片那樣去搶購電子產品。因為包括索尼、鬆下以及富士通在內的日本電子產品製造商等都紛紛停產,從手機芯片到液晶麵板之間的所有產品的生產都陷入停滯。

幾乎全球所有的電子產品企業都在默認並等待著產能的中斷,零部件成本的上漲,蘋果也不例外。在高科技產品這條產業鏈上,即使是蘋果這樣的巨頭,命運也攥在最上遊的日本企業手裏。

 


 

 

筆記本電腦遭受重創

盡管台灣地區隻是略有震感,但占了世界80%以上PC代工份額的台灣廠商卻傷得不輕。在仁寶、廣達的生產線上,電池、硬盤、存儲器等筆記本電腦配件都高度依賴日本進口,尤其是鋰電池的供應,索尼與三洋兩大供應商突然撂挑子,這讓仁寶董事長許勝雄和廣達CEO梁次震的心情有如親曆震災現場,焦灼不已。

索尼卻很可能成為受損最大的日本電子巨頭。它的工廠主要分布在離震中較近的日本東北部,直接受到衝擊。地震發生後,索尼在宮城縣和福島等地的8家工廠陸續被迫停產。海嘯甚至“突襲”了一座索尼的工廠,卷走了13萬台PS3,以及全球總量10%的筆記本電池。

在2000年以前,日本的筆記本電池產量占到了全球總量的95%以上。一方麵,索尼等日本企業生產的鋰電池續航能力更強、性能也更穩定件;另一方麵,即使向韓國、中國訂購筆記本電池,但生產鋰電池的材料,也是依賴於日本進口。

日本古河電工占有鋰電池電解銅箔市場55%的份額,日立化成是全球鋰電池負極材料的最大廠家,市場份額也高達50%,JX日礦是全球鋰電池正極材料主要廠家,三菱化學則占有鋰電池電解液原料市場25%的份額。偏偏這四大企業的生產工廠幾乎都集中在日本東北部的櫪木縣和茨城縣災區。

數碼相機惶恐漲價

數碼相機幾乎是被日係企業獨霸的一個行業,芯片、影像傳導器等零部件多數來自於日本,然後在國外組裝。日本如果電力緊缺,工廠無法開工,地震之後短短一周內,從廣州到北京,各類3C產品紛紛漲價,以尼康D90為例,在京東商城的標價已從7099元攀升至7799元。而佳能5D mark Ⅱ漲勢更加凶猛:3月16日23199元,22日25999元。

與此同時,在馬來西亞、泰國等地,一大批數碼相機代工工廠正“嗷嗷待哺”。原材料庫存越來越少,工廠裏的流水線隨時會停止運轉。

作為相機領域的兩大巨頭,佳能和尼康在這次地震中的受災情況特別令人擔心。在宇都宮市,佳能的高端鏡頭工廠因房屋頂部坍塌暫時停產;尼康的情況更為糟糕,其旗艦級產品的生產工廠位於受災最嚴重的仙台地區,受損情況尚不得而知。鬆下、富士、理光等廠商也分別關閉了其部分工廠和研究所,似乎所有廠商都沒能躲過地震的影響。上遊的原材料恐慌隨時會演變成實實在在的缺貨,這種恐慌表現在終端市場,就是一場地震海嘯般的漲價潮。

智能手機遭遇釜底抽薪

日係手機盡管已經遠離了手機市場的聚光燈,但卻始終扼住了智能手機芯片和載板材料的供貨命門。在地震剛剛過去不久的3月14日,日本手機零部件大廠三菱瓦斯化學致信給蘋果、諾基亞、三星和HTC等智能手機客戶,宣布暫停供貨,也不接受下單,給整個智能手機產業供應鏈帶來另一場地震。

三菱瓦斯和日立化成的BT載板材料加起來占了全球九成的市場,而且無日本以外的生產基地,短期也無替代來源。如果三菱瓦斯停止供貨一個月,全球最主流的幾大智能手機將麵臨無貨可出的局麵。

台灣的幾家大芯片製造商透露,這些企業的庫存原料最多還可以支持1個多月的生產,如果到時停供還不結束,那麽手機芯片企業隻能麵臨停產,從而直接威脅到下遊的手機製造商。隨之而來的將是全球智能手機生產、出貨、即將上市的手機等通通都將延遲,因為蘋果、三星、諾基亞、HTC等主流手機廠商將麵臨著無米之炊的威脅。

 

抓狂的蘋果

西海岸,偉大如蘋果,也仍然體驗到了大地震帶來的打擊。這支在過去一年漲幅達到70%的股票,從3月15日開始,兩天內從350美元降至330美元,市值蒸發超過200億美元。一場萬裏之外的地震,是如何影響到蘋果股價的?

這一次,蘋果是真的缺貨了。3月11日以來,蘋果不斷推遲著iPad 2的網絡預訂發貨時間,由最初的3~5天發貨推遲到了4~5周。

在萬裏之外的日本,有五大供應商為iPad 2提供核心配件,東芝公司是NAND閃存的主要供應商,爾必達負責生產DRAM內存卡,AKM半導體為iPad 2生產指南針,Asahi Glass公司生產觸摸屏外層玻璃,蘋果的日本分公司則生產係統電池。

除了這五家公司,蘋果還有一張長長的日本供應商名單,隻要其中有任何一家受到地震的影響,都可能影響到蘋果熱銷產品的出貨。即使這一長串企業在地震中都毫發未傷,地震後的物流中斷、電力不足導致的停產也會打亂蘋果的供貨計劃。

隨著蘋果的幾大供應商紛紛停產,未來iPhone 5將推遲上市的傳言似乎正成為現實。一場地震,讓iPhone 5的上市日期變得撲朔迷離。

一部iPhone中從日本采購的零件就占了手機總成本的34%。日本的電子工業在總體上依舊領先於台灣地區和韓國,即使日本供應商產能中斷,這些配件生產也不可能轉移到其他地方。

因此,iPhone 5什麽時候上市,富士康這樣的代工企業說了不算,台灣地區和韓國的技術配套商說了不算,就連蘋果CEO喬布斯說了也不算。如果沒有來自日本的元器件,韓國和台灣地區的技術配套商、為iPhone提供組裝服務的大陸代工廠隻得無奈等待。

鋼鐵:亞洲各國鋼企難有可趁之機

中國的鋼鐵企業收獲了兩個“水深火熱”的驚喜。日本地震後的一周內,亞洲鐵礦石現貨價格下跌約3.4%,約147美元/噸。而在2月份,價格還一直在170美元/噸徘徊。

鐵礦石價格下跌的同時,鋼材產品的價格卻火熱無比,猛然提升。國內鋼材市場價格自3月14日以來止跌反彈,市場價格明顯上漲。地震之後,寶鋼、武鋼出台了4月份的價格政策,其中,高檔的取向矽鋼的出廠價赫然上調了1000元/噸。

高檔板材的采購商在暗暗叫苦。汽車、機械、家電等製造類企業對這種鋼材的需求比較大,國產貨的性價比又低,牢騷自然就出現了:新日鐵、住友金屬沒有停產前這類鋼材價格穩定,怎麽國貨唱主角的時候價格就貴了呢?

由於日本的新日鐵、住友金屬的受損嚴重,整個海運礦石市場因此可能喪失2220萬噸的需求。對於礦商而言,每個月約有350餘萬噸鐵礦石要重新選擇銷路,這無疑將緩解全球鐵礦石的短期供應緊張。

日本之外的亞洲鋼廠能從中撈到好處嗎?

日本的三井物產已經直接或間接占有世界最大鐵礦石生產銷售商巴西淡水河穀和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和力拓公司的股份。鐵礦石漲價使日本的鋼鐵企業利潤受損,但上遊鐵礦石的利潤卻可以彌補鋼鐵企業的損失。

地震發生後,許多人一廂情願地為中國鋼廠算賬:日本地震的受災麵積廣,東北三縣也受到不同程度損害,災後重建工程龐大,新日鐵等當地鋼廠的產能又有所下降,再加上鋼材產品的溢價,國際國內供需兩旺情況下,完全可以大賺一筆。當礦石資源價格掌控在日本人手裏的時候,普通建築鋼材利潤能有多高呢?

更何況,現在的鐵礦石現貨價格的下降,對於采用長協價格的鋼廠來說,成本影響等於零。

日本鋼鐵在產業鏈中還有一個優勢體現,通過對核心冶煉技術與設備的創新,用技術壟斷性產品在中國企業身上賺取更高的附加值。中國的汽車、家電製造廠商大量進口使用日本的專業冷軋薄板鋼鐵材料,已經對日本的壟斷性鋼材患上了依賴症。而中國國內的同類產品,因為其性價比難以與日貨相抗衡,亦難以作為此類鋼材的替代品。即使給了一個機會,可是限於技術與產品的落後,亞洲鋼企均難以從中占到便宜。

可以預料,當日本鋼材產能恢複的時候,國內相應的鋼材產品價格便會應聲回落。

 


 

 

化工:關鍵性原料斷供

日本關東的千葉縣三麵環海,與東京隔灣相望。震後的幾天內東京人憂心不已。千葉縣的煉油儲罐基地發生了爆炸,大火熊熊不息,曾連續燃燒了5天未能得到有效控製。

千葉縣這個彈丸之地聚集了眾多化工巨頭企業,有如“彈藥庫”:三井化學、出光石油化學、科斯莫石油、丸善石化……

爆炸讓整個千葉縣坐立難安,基地的石化裂解裝置基本全部報廢。爆炸之後,當地所有的化工企業都宣布停產。烏黑的濃煙,刺鼻的怪味,千葉周遭的安全感正在隨火苗燃燒揮發到虛空。

千葉北方緊挨著的茨城,有三菱化學的鹿島乙烯工廠,由於遭受電力中斷而停產,該廠是日本最大的乙烯工廠,產量占日本總產量的11%。

日本的化工產業規模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日本化工巨頭通過關鍵化工原料產品的生產銷售,在暗中影響著亞洲的合成材料的生產。在中國,2010年從日本進口總額的1767.07億美元中,化學工業及其相關工業產品148.29億美元,占8.4%。

丸善石化與出光石油化學的甲乙酮產能接近20%,當二者宣布停產之後,中國大陸的塗料產業,台灣的芯片閃存等電子材料都隨之緊張。作為有毒苯溶劑的替代者,甲乙酮是不可或缺的化工原料,而且漲價已成必然。

韓國的海力士是世界第二大存儲芯片製造商,但是現在它的命運卻掌握在日本信越化學的手中,後者是海力士最大的供應商,為海力士提供了超過40%的晶圓。一旦晶圓庫存用完,信越化學的供應延遲就可能妨礙該公司的生產計劃。

但是信越化學的影響力遠不止於此,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晶片和聚氯乙烯樹脂生產商。聚氯乙烯即是PVC,它的全球使用量在各種合成材料中高居第二,而中國市場對日本乙烯法生產的PVC尤為依賴。

日本的第三大化工企業旭化成,正在增強其微晶纖維素丸芯的開發,這種產品主要用於醫藥和食品添加劑,可精確控製藥物成分、營養成分在人體內的釋放速率。事實上,旭化成化學已形成了對該產品市場的壟斷。再如灌裝飲料的懸浮穩定劑、提高藥物生產率的壓縮片劑,都是細分領域的優勢產品。

在精細化領域進行專注化生產,然後倚仗既有的技術和產品來號令該領域,這種精細化模式讓日本化工企業在不同領域都取得了不可取代的優勢地位。丸善石化之於甲乙酮,信越化學之於聚氯乙烯、之於大日本油墨化學印刷油墨皆是如此,其他小的領域更是如此。而且日本化學企業的前瞻性眼光異常獨到,他們經常研究二三十年以後的產品,然後提前布局,提前占據市場。

普通化工原料生產在慢慢地向海外轉移,三菱化工、大日本油墨化學都早在中國擴建了廠房。但是日本化工企業看重的不隻是產能的擴張,而是更主張戰略資源的合作。

2004年,住友化工決定將產業重心放在石化業務。它沒有大肆增加產能,而是向沙特投資1萬億日元(約750億元人民幣)從事石油精煉項目。住友的想法非常明確:保證主產業的原料供應。住友總裁米倉弘昌幾經努力,說服了日本政府及數家銀行組成的團體共同完成了這項投資。

合同剛剛簽訂不久,石油價格就開始走高,到2006年每桶原油價格升到80美元。向沙特的投資成為住友化工的一棵“搖錢樹”。這隻是投資的紅利,掌控了原油資源才是住友化工最大的收獲。

機械設備:誰能替代日本零件?

3月18日,日本地震已經過去一周。

“這個月還能靠庫存來保證生產,但下個月日方已經明確表示不能供貨了!” 南京數控機床的總經理魯昌榮一臉苦笑。

對於國內大多數中高檔數控機床生產企業來說,數控機床的核心零部件——數控係統主要由日本發那科供貨。地震引發關東地區限電,發那科無法正常生產,產能中斷已是板上釘釘的事。

徐工集團也遭遇了同樣的尷尬,從3月下旬開始,公司的部分產品就開始了停產倒計時。雖然徐工的供應商在主震區的不多,但因日方供應商的上遊企業遭遇地震破壞停產,外加物流不暢和限電影響,徐工急需找到可替代的進口零部件。

這次地震受影響最大的當數南京數控機床這類倚重日本產品的企業,他們一時間很難找到替代品,或者企業本身就是“日本核心元件——中國組成加工成品——全球市場銷售”產業鏈條上的一環。

在技術、產權等方麵的參與下,產業鏈傳動到中國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一個不平衡的利潤分配剪刀差。徐工這樣的企業,每年都要從日本進口液壓件等高端零部件,這些部件占工程機械總成本的40%以上。就這樣,國內機械行業接近70%的利潤被進口零部件耗掉。

2010年,中國企業掏錢購買了國外157.2億美元的機床及其部件,自產機床工具出口掙得了70.3億美元,尚不到前者的一半。

中國航空設備、精密儀器、醫療設備、工程機械等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技術含量產品,80%以上的零部件尚需依賴進口。沒有精密技術的注入,多數的機械製造仍然隻是停留在基本組裝層次,有如繞樹而生的藤蔓,根底淺薄,無樹即倒。

 

真實的日本製造

地震,讓日本製造的真相浮出水麵。

大海環抱,日本宛如汪洋中一片脆弱的樹葉,孤寂與惶惑如影隨形。不安全感驅使他們在產業鏈上做出兩種選擇,一條路徑是把產業鏈遷移出去,在全球落地,吐舊納新,茁壯成長,眾多的產業鏈條交織在一起,打造出另一個龐大而隱秘的日本製造,海外日本製造的產量和產能,已經超過了國內的部分;另一條路徑則是死死捍衛產業立國的理想,一定要將高端製造業留在本土,不管離岸產業有多龐大,但根基必然還在日本,在本土精心培育,不斷地用技術創新的養分去激活布局在全球的產業帝國。

●日本持有海外淨資產已連續19年稱冠全球。

●2010年,日本對中國的貿易出口金額達到13萬億日元,創下了曆史最高紀錄。

●名噪一時的電影《2012》其實是日本造。

●從新世紀開始,已經有八位日本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海外再造一個日本

對於日本經濟,我們看到的其實是兩個:一個就是本土經濟,遭遇天花板而步履蹣跚;另一個則是它的離岸經濟,在全球配置資源,暗自發力,由跨國公司與財團為單位串聯起來的龐大帝國已經悄然形成。

中國在GDP上越超了日本固然可喜,但是我們應該注意衡量一國經濟的另一個重要指標GNP(國民生產總值)。中國在GNP上依然落後於日本。商務部研究院日本問題專家唐淳風有個很好的比喻:“看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不能光看GDP,海外企業的收益和海外資產的收益也是重要指標。就像一戶農民,你不能光看他田裏種糧的收獲,還得看他兒子在外打工、經商、辦企業的收入。不能光看他鄉下的土磚房,還得看他在城裏買的小洋房、門麵房和工廠廠房。”由於有著龐大的海外布局,日本製造產業的許多GDP被統計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但在GNP上日本一直保持了高增長,單從經濟上看,它已經在海外打造了一個新的日本!

2010年5月26日,據日本財務省公告,日本在2009年持有海外淨資產(海外總資產減去外債)達到2.958萬億美元,創了曆史新高,日本已經連續19年在海外淨資產排名上居全球第一了。2009年日本的GDP為5.07萬億美元,日本的海外淨資產相當於GDP的58%!而且日本的海外資產中,一半以上都是直接投資於製造業和不動產等各類產業。全球哪個地方經濟火熱,哪個行業銷售旺盛,哪個地方就有日本資金在運作。新能源、水資源、高速鐵路、糧食基地等項目旺盛,更是日本新時期經濟增長戰略的必爭前沿。

豐田旗下有豐田通商,豐田通商已經收購了印度尼西亞、越南的稀土礦山,還在著手收購澳大利亞CSG液化天然氣項目股權。索尼旗下則是索尼生命保險,目前金融部分占索尼資產的三分之一。索尼集團旗下全資保險公司索尼人壽已經進入中國。名噪一時的電影《2012》其實是日本造,拍攝電影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早已被日本收購,是索尼的資本拍攝了這樣一部貼近日本人審美傾向與價值觀的電影。除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外,索尼還收購了好萊塢老牌電影公司米高梅,由此,索尼已經掌握了美國電影市場50%的影片資源,它早已不再是傳統的製造業。

在本土固守產業高端

從全球產業鏈的演變來看,以美國為首的許多發達國家表現出來的是“去製造化”,服務立國,以金融立國,日本卻幾近固執地堅持產業立國。甚至有一種觀點認為,正是因為懼怕產業結構空洞化,使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失去了產業結構轉型的大好時機,導致在信息產業方麵落後於美國。豐田社長豐田章男的一番講話,更體現了這種近乎悲壯、神聖的產業情結,他說:“雖然市場規模、人工費以及匯率等有關因素導致日本製造理論上已過贏利極限,但公司仍會維持日本製造。我們要有一種不能讓製造業從日本消失的使命感。”

2011年,日本“新時代創造性國家戰略研究會”10多位著名專家學者的研究報告描繪了20年以後的國家藍圖,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仍然是強化產業競爭力。將日本打造成研發基地,將母工廠設在日本,同時在生產工藝方麵,促進包含日本本土優勢的製造工藝與東亞生產網絡的結合。留在日本的製造業必須以高科技和資本集約型產業為主。需要將企業所得稅降至世界平均水平,利用經濟合作協定撤銷出口對象國的關稅和降低服務連接成本,強化競爭力。

是的,日本人知道,如果失去產業,它們那樣一個島國,會脆弱得不堪一擊。日本缺資源、缺人(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勞動力匱乏),唯一能秉執的便是技術,以及對產業鏈的把控與統率能力。

在產業鏈移植時,日本一定是掌握最高端的一段,把核心技術和利潤緊緊地抓在手中。在許多東道國的合資企業看似生產工廠,實則是在日本布下的銷售網絡。在這個過程中,把許多東道國的品牌也納入了日本經濟的共同體中。許多品牌其實隻是有名無實,核心零部件都是日本的。於是,眾多發端於日本的產業鏈條紛紛撒往全球,縱橫交錯。日本人苦苦地將鏈條的一端攥在手中,不像美國那樣,時常會慷慨撒手。日本人不能輸,也輸不起。

 


 

 

軍團作戰

日本製造的鏈式作戰是非常凶悍的,不僅僅是就產業而產業,還輔以強大的金融與商業保障,進攻時三路包抄,攻城略地後又滲透力極強,落地生根,固若金湯,能夠在一個領域持續幾十年盤踞產業鏈高端核心位置。

美國製造就曾被鏈式作戰打得很慘。美國開創了許多行業,比如收音機、洗衣機、電視機、汽車等,但都被日本人一一擊敗。

隨著世界經濟的新一輪發展,日本製造遇到了新的挑戰。美國的以資本和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模式逐漸占優,快速研發、快速生產、快速消費的大規模生產模式成為全球化的主導模式,日本曾引以為傲的軍團式作戰受到挑戰。價格高品質高的日本貨受到了價格、品質適當的美國貨的衝擊,更受到了廉價中國貨的衝擊。

美國人、中國人這樣想:這是一個靠資本和規模決勝的年代,技術成為快速開發的商品,而不再是製勝因素。誰能把規模做大、成本降低,誰就能贏得市場。

但是固執的日本人並不認為勝負已經分出。他們的許多企業也在加強營銷,想法降低成本,但對產業鏈的固守,並未有更多的改變。日本人不認可美國人把金融和產業、商業分離——商業通過壓迫產業來獲取利潤。金融投資因為生產經營的風險而拒絕投入實業,更傾向於投入風險更小的消費領域。中國也存在這樣把企業和商業對立起來的問題,比如,家電廠商被國美與蘇寧壓榨了。而日本則通過財團把商社和製造企業將產業鏈整合起來,遵循的是將金融投入到生產領域,通過生產的擴張,到全球市場擴大,占領市場,獲取利潤的模式。產業鏈有血有肉,更加有黏性。

而日本已經通過財團將實業與金融、商業形成了命運共同體。日本問題專家白益民先生有這樣的比喻:日本財團實際上就是穿著西裝的軍團,而且是一個可以進行海陸空三位一體協同作戰的現代化軍團。財團中的綜合商社、製造企業、金融機構分別扮演海陸空各兵種的角色。在日本財團中,綜合商社對貿易、物流、信息和人才等擁有綜合協調能力,就像軍隊的“參謀部”和“後勤部”;銀行及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就是軍隊的“彈藥庫”和“給養庫”;眾多的大型製造企業則如同各兵種的“野戰軍”和“特種兵”。綜合商社負責調研、規劃、人員組織和信息反饋等複雜而瑣碎的工作,製定總體“戰略部署”,銀行體係提供強大的“彈藥補給”,一線的製造企業才能在隨後的“戰爭”中勇往直前,所向無敵。

中日的產業鏈博弈

2005年,曾經聚集過眾多專家做過一個名為《戰勝日本製造》的策劃,探討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製造中心,中日製造近期必有一戰,中國存在怎麽樣的取勝可能?

近年,日本眾多的公司顯得暮氣沉沉,一度給我們日本製造江河日下的感覺,但這次地震,日本製造的瞬間暫停,反而讓我們感受到它的強大。它們已經如水銀瀉地般滲入全球製造的各個角落,到處都有日本製造的身影,到處都能感受到它們的力量。戰勝日本製造,更多的是一廂情願。

日本製造的強大,除了它們已經從一個個公司的單打獨鬥匯集成了互相協同的企業群的係統競爭,還在於它們背後日本人那種鑽研技術的狂熱。日本政府計劃在 21世紀頭50年裏培養30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但這個狂想正在可怕地變成現實。2010年日本科學家鈴木章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新世紀開始,日本已經有8 位日本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

中國製造的崛起背後,也有著日本製造的影子。據白益民統計,中國每年要花費500億美元來買技術。其中,日本是最重要的技術來源國,500億美元意味著每年可以再修1.5座三峽大壩。中國在技術和設備引進的熱潮中,日本逐漸成為最大的技術和設備的輸出國。日本擁有優秀的技術實力和為確保技術優勢而對研究開發的巨大投資;日本企業能向中國提供經濟建設不可缺少的高質量產品;日本向中國提供工業生產必不可少的大型生產設備。

而在成功布局之後,中國市場正在成為日本整條產業鏈上賺取利潤的肥美之地。據日本財務省的統計報告顯示,在 2010年,日本對中國的貿易出口增長了27.9%,貿易金額達到了13萬億日元,創下了曆史最高紀錄。其中汽車出口增長70.9%,半導體等電子零部件出口增長23.1%。2010年上半年日本企業在中國的純利潤累計約達4050億日元,接近2005年全年的純利潤(4330億日元),五年內翻了一番,與2009年(7590億日元)相比也有較大的增長。很多企業把中國作為在亞洲的基地,將獲得的紅利和利潤返還到日本的母公司。

對於日本,我們曾經做了這個國家一千多年的老師,而過去幾十年裏,我們卻一直在學習它,追趕它。中國的GDP已經超過日本,中國製造正從產業鏈的底端向盤踞頂端的日本製造逼近。地震,顯現了日本從政府到民間的冷靜、開放,以及井然有序的危機應變能力,也顯現出日本在全球產業鏈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產業鏈深耕上的良苦用心。這個對手依然值得尊重

所有跟帖: 

不讀就知道會更好!! -SJSharks- 給 SJSharks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18/2011 postreply 20:25:5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