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處的情況不知道,澳洲這個國家對於海外醫生的態度就像六月天(中國的那種),變的飛快,今天說醫生緊缺,當然也說了十幾年了,缺的時候,把口張得老大,恨不得一口吃下所有潛在的醫生,還大規模的道海外引進,這個國家的優點是人口少,福利不是一般的好,缺點也是人口少,緩衝能力太差,醫學院在前幾年稍微擴招了醫學生,立馬醫院就裝不下了,盡管成熟的醫生還是很缺,但海外醫生畢在他們眼裏就算全考過了,也是一名實習醫生,和他們自己剛畢業的一樣,不,應該說要低一等,一定要你像大學生剛畢業的那種,先去他們的醫院過一下,才有資格自己找工作,而大醫院首先滿足的是當地學生,所以就造成了海外醫生辛苦多年,拚搏下來的考試成了一堆廢紙,那種心酸就不用說了,誰都知道這條路艱辛呀,不是那麽容易走的,有的人辭掉工作全力以赴的,有的是放棄管孩子,讓另一半又當媽又當爹的,這麽辛苦幾年下來,眼看就可以參加工作了,結果突然發現醫院都滿了,醫生已經不是緊缺行業了,上當了!!怎麽辦?原來沒有放棄工作的就繼續了,一邊工作養家一邊察言觀色,還有一些就打算回國的,但想想原來出來的原因,又有點心有餘悸。
回國考察一下吧先,遇到原來的同學,首先是自己本來還以為有點光輝的那點光也在他們麵前給徹底杯具了,那些大醫院的同學的年薪換算成澳元也和澳洲的一般醫生差不多了,這裏麵的奧秘就不是public的了,你需要變成蚊子轉進去看看才可知道大概(加一句,如果國內醫療係統不改革,病人理所當然會越來越不信任醫生,而醫生也膽戰心驚每一天,如履薄冰),區別是,澳洲的醫生一小時隻看頂多4個人(有的一天才4個人,國內的同學們是至少20個),國內的醫生除了親友或者要炫耀一下的時候,一般會把工資當成是秘密,連一個科室的醫生也相互不知道,而澳洲的醫生是公開享受他們的“勞動成果”,有點醫療糾紛就有律師出麵,不會像國內醫生那樣麵對病人,大半要自己解決,要知道這邊醫生的自我保護是一門專門的法律課,就是這些區別,讓回去想重新開始事業的人又一次望而卻步了,當然原因還有其他,比如孩子的教育呀。
當然如果鐵了心要回去不是不行,首先要自己拿走自以為的那頂光環,在碰到國內的學科帶頭人是,麵對他們10米之外都能聞到的氣場,要心定氣閑,千萬不要被嚇到了,但也千萬不要對他們對你的品頭論足,居高臨下的架勢進行反擊,也不要想取代他們,除非你在海外還拿到了博士學位並且還在science等雜誌上有個名字,最好名字在第一第二位,最後一位就一點問題沒有了,還可以適當反擊一下。
還有,如果想去大醫院,尤其是教學醫院,要做好當superman or superwoman的準備,你可能身兼多職,你要想課題寫文章到深夜直到你可以招博士生來給你效力了,你要白天在醫院麵對病人的同時要思考一下這些病例是不是可以變成文章,你同時還要備課去帶學生,還要準備grant,申請那些可能還需要疏通關係才能申請的課題。。。同時不要忘了,怎樣讓自己的收入增加,這可是很大程度上,是你自己的事情。當然,也沒有這麽可怕,很多超人就這樣給練出來了,不就以後氣場也有了,讓人5米之內能嗅到的是副教授級別,10米之內的多半是教授級別,一個科室可能還不止一個10米氣場,同時有幾個的那種就更要小心了,你可能還得學會站對隊伍,而且,要小心,在這些氣場退休之前不要讓自己的氣場現出來,當然如果這個科室氣場挺多的話,你也未必這麽順利的就進得來,但如果有年齡優勢還是可能的。此一時彼一時呀,早十年回國那你可能就是那個10米氣場的人勒,而現在,一個大醫院的醫生10有9個
都是
博士,而且一半左右的是海外鍍金過的,還有馬上或者不就得將來也要去度金了,現在已經不叫鍍金了,叫學習交流,可能以後要改成考察,嗬嗬。
另外就是孩子們了,要是孩子已經讀小學三年級以上的,而且不止一個的,更要慎重考慮,下一篇文章要專門介紹一下國內的教育了,想必大家在海外多年,真的不知道國內教育天翻地覆的變化了,沒有親自去感受一下還真的不知道。
做個小總結,為什麽知道海外從醫生的人很少輕易放棄自己在海外還算高收入的職業了,雖然也很清楚這個海外的醫生當著也不是那麽輕鬆的,但綜合比較權衡利弊,雖然流著口水,但還在老地方呆吧,做點學術交流組織什麽的,和國內保持聯係,給自己留點機會,爭取在祖國需要的時候,隨時效力吧,至於要等多久,誰也不知道,但最近據說國內私立醫院放開了,看來機會還是有的,有精神去蹦騰地人要做好準備了。小tips:先找找投資最好,自己少承擔風險。另外:嗬嗬,誰要開私人醫院,也加我一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