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的祖國”到魯迅 - 也說“暴民”的力量

 

朗朗在白宮演奏“我的祖國”一曲,繼“虎媽”之後又在網上激其軒然大波。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此曲由於是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曲,所以往往能喚起了廣大愛國者們的愛國熱情和反美情緒。而這樣的背景的音樂,在美國的“心髒”演奏,對稍微懂點禮貌的人來說,都是非常不妥之事。於是,這“自然地”地引起了廣大的愛國者和國際主義者之間的“爭鬥”。

 

“我的祖國”旋律優美,歌詞也談不上“政治”,更沒有絲毫反美內容,之所以讓廣大的人們聯想到抗美援朝,聯想到反美,還是因為那場電影。如果這首歌沒有被用在電影中,我個人從歌詞到歌曲都讀不出也聽不出任何反美的跡象。但是,無論如何我個人還是認為,在白宮演奏這首曲是不妥當的選擇,或者說至少是不太禮貌的。並且,聽者無心,彈者有意,即使美國人不知道此曲的背景,朗朗自己顯然是在祖國人民麵前提到了他弘揚中國之強大的意圖的。

 

然而,事情的另一麵是,非常多的人認為這首歌曲沒有絲毫藝術價值,純粹是宣揚共產主義的“革命歌曲”。我決不苟同。此歌曲旋律非常具有中國民歌的風格,歌詞也沒有絲毫誇張的政治語言,我個人認為是一首非常成功的民歌。之所以那麽多人能忽略這首歌曲的藝術價值而把它和“革命歌曲”完全劃等號,除了這場電影以外,我認為是因為很多(中國)人根本沒有聽出這首歌的藝術性。

 

不光是很多一般的中國人,就是很多大陸的的專業音樂家們,都往往會因為歌詞中的革命內容而對所有的“革命歌曲”一棒子打死。其實50年代很多革命歌曲在音樂的創作上都非常成功,遠遠超過了現代的中國大陸的音樂成就。而對對這些歌曲中的民歌價值視而不見,或者根本感受不到,是中國人現在對音樂的理解大大到退的結果。

 

這種由於對音樂本身的理解力缺乏,導致了很多有藝術價值的音樂被忽略,導致了中國民歌的傳統得不到繼承,導致了當今大陸的音樂風格(從流行得到正統的)的不倫不類,也導致了更多的人對藝術的性質的誤解 - 認為藝術是思想的傳聲筒 從而使藝術的徹底地政治化,和人的政治化,或者說“異化”(就像劉曉波在“形而上學的迷霧”中指出的:“人的生命始於音樂終於音樂”)。

 

這種普遍對藝術的無知,無能不說是中國傳統文化愚化大眾的結果。不管當初老子寫“道德經”的原意如何,對廣大的勞動百姓“愚其心”“實其腹”的手段,的確使統治者大受其益,使中國人的大多數人長期處於對文化藝術的極度無知的狀態。並且,大眾的無知,不但強化了統治者的專製,還更能在很多時候成為比統治者的暴力更加有效的統治工具。所以魯迅才有了“暴君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的名句(魯迅“暴君的臣民”)。

 

由此,我想到魯迅。就像大多數人看不到很多“革命歌曲”中的音樂性一樣,大多數的中國人,也看不出魯迅的思想本身和共產主義是大相徑庭的。而毛澤東之所以是有膽量來把魯迅捧為“革命思想家文學家”,讓大家“天天講”“月月學”,就是因為毛澤東知道中國民眾的真實水平,根本不擔心有多少人能真正讀懂了魯迅。這,不能不說毛澤東是非常有“智慧”的人。

 

朗朗在白宮的演奏,我個人的理解,不管他在美國人麵前如何抵賴,他顯然是出於弘揚我中華之威力的動機。不過這個動機美國人究竟能領會多少,會不會真的就給中華的威力所嚇倒,自然還是個問號。但朗朗的舉動,顯然能滿足了讓廣大“愛國者”的“激情”,因為他們分不清在這首歌中傳達的“祖國”和在他們自己心中的那個“政府”的之間的區別,也認識不到這首歌曲的音樂價值 - 一種可以打動任何一個國家的人的最真摯的鄉情的藝術形式,一種不需要歌詞就可以溝通整個人類的語言。想靠這種語言來打擊“敵人”,來滿足自己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懷,實在是和唐吉坷德一樣,是在以自己虛幻的力量和自己虛幻的敵人作虛幻的“較量”。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抽象 - 讀克利 之三(3。冬天的空氣)
  • 抽象 - 讀克利 之三 (4。遊樂園)
  • 失眠的兩大原因(個人經驗)
  • 做奴才的好處及其如何培養奴才等等--從“虎媽”與“狼父”想到的
  • 從“我的祖國”到魯迅 - 也說“暴民”的力量
  • 所有跟帖: 

    天朝的臣民對這個不關心,反而有些海外赤子聽了後,象打了類固醇的阿Q -433832795028- 給 433832795028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31/2011 postreply 11:10:19

    你要不要try try?讓派姐給你開點 :) -433832795028- 給 433832795028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31/2011 postreply 11:15:35

    小心得搖頭症 :-) -徒勞- 給 徒勞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31/2011 postreply 11:35:3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