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辭》之民間鑒考
“可漢大點兵”中的可漢最初是鮮卑部落中對酋長的稱呼,後被柔然人采用當君主稱號使用,再後來又被其它少數民族借用。鮮卑族本是大興安嶺一帶的東胡人(正宗東北人),後來向南發展與漢族融和了。所以“可漢”點兵並非蒙古人點兵,而是鮮卑族的拓跋部首領點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這符合對古時大同(古稱雲州、雲中、平城)城市內部商貿狀況的描述,大同過去主要的商業街就四條,大東街、大西街、大北街和南街。
昔日大同城的東邊是禦河(原雁北行署管轄地界),這一帶水草肥美,適合畜牧,故大同城東有牲畜交易市場,去“東市買駿馬”沒毛病。我小時候吃的牛羊肉就大多是雁北十三縣產的。大同城西有著名的大西街,商鋪林立,自古就有很多手工業作坊,本人姥爺的作坊解放前也在這條街上,所以“西市買鞍韉”算是正經去處。
自雲州建城以來,大同南城外就有不少煉焦點以及各式鐵匠鋪,所以”南市買轡頭”,去南城買馬嚼子也理所當然。“北市買長鞭”,大同城北一直是漢人與北方少數民族交流的通道。要賣好的馬鞭去北城與胡人交易必是首選。
另外花木蘭是什麽民族的人不好確定,估計和現在的我一樣,都是民族大融合的後代。木蘭紡織這肯定是漢人的習俗,但木蘭家磨刀霍霍向豬羊,說明木蘭家也蓄牧,有少數民族傳統。“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這說明木蘭是妥妥的城裏人,晉北古時也就雲州城能稱得上是城。而且花木蘭算是正兒八經的皇城居民,資曆比號稱老北京的皇城子民都早幾百年。花木蘭還有大同女孩特有的品質,既能幹粗活也還長得俊俏,這在木蘭辭的字裏行間都有充分的體現。
再說木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這句裏的明堂,是千真萬確有實物的建築,隻不過近千年被埋在大同城的地下罷了。現在明堂遺址己被挖掘出土,恢複了原建築群,我回大同時就常去明堂溜彎兒。原本我也想像天子一樣坐坐明堂,名號我都起好了,叫拓跋輕輕。可惜啊,現在沒有花木蘭了,您說我坐不坐明堂又有何意義呢?罷了,罷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