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可能被困在太空的一個直徑20億光年巨大虛空內
做個視頻
原文:
https://ras.ac.uk/news-and-press/research-highlights/earth-inside-huge-void-sound-big-bang-hints-so
地球位於巨大空洞內?“大爆炸之聲”暗示如此
皇家天文學會(RAS)在達勒姆舉行的全國天文學會議(NAM)上的一項突破性報告表明,地球和銀河係可能位於一個半徑約10億光年的巨大宇宙空洞中心附近——這個區域的密度比宇宙平均值低約20%。這一“本地空洞”理論或能解釋宇宙膨脹速率測量中的長期難題——哈勃張力(Hubble tension)。證據來自重子聲學振蕩(BAO),即大爆炸後殘留的“宇宙聲波”,它們如同宇宙標尺,幫助我們測量空間膨脹。
哈勃張力與空洞解決方案
天文學家長期困惑於:通過宇宙微波背景(CMB,早期宇宙觀測)測得的膨脹速率較慢,而通過附近恒星和超新星測量的結果卻較快。 本地空洞理論認為:我們位於稀疏區域,物質因引力向外圍更稠密區域流出,導致本地觀測到的星係退行速度更快,從而造成局部哈勃常數“看起來”被高估。這樣無需推翻標準宇宙學模型(ΛCDM),即可調和矛盾。
首席研究員、樸茨茅斯大學的**英德拉尼爾·巴尼克博士(Dr. Indranil Banik)**表示:
“解決這一矛盾的潛在方案是:我們的銀河係靠近一個大型本地空洞的中心。引力會將物質拉向空洞外的高密度區域,導致空洞隨時間越來越空。隨著空洞排空,遠離我們的物體的速度會比沒有空洞時更大,因此造成局部膨脹速率看似更快。”0
BAO 如何提供證據?
BAO 是早期宇宙高溫等離子體中的壓力波,在宇宙冷卻形成中性原子前(約38萬年)傳播,如同聲波,隨後“凍結”在大尺度星係結構中。它們構成一個標準尺——其觀測角尺度可揭示宇宙膨脹曆史。
巴尼克團隊整合了過去20年的BAO數據,對比了包含空洞的模型與假設宇宙均勻(基於Planck衛星CMB數據校準)的模型。結果顯示: 空洞模型的可能性高出約1億倍。 此外,直接的星係計數也證實:我們所在宇宙鄰域的星係密度低於相鄰區域。
巴尼克補充道:
“這些聲波在大爆炸後僅傳播了很短時間,在宇宙冷卻形成中性原子後便凍結。它們作為標準尺,我們可利用其角尺度來繪製宇宙膨脹曆史。”0 他還指出,哈勃張力“很大程度上是局部現象”,因此空洞理論是解決問題的有前景方向。0
對宇宙學的更廣泛影響
若獲證實,這一理論將鞏固宇宙年齡約為138億年,並精煉宇宙演化圖景。但它也挑戰了ΛCDM模型——該模型預期物質在大尺度上更均勻分布,如此深且大的空洞在當前預測中統計上極為罕見。
未來研究將用其他膨脹探針交叉驗證空洞模型,例如:
- Ia型超新星(作為“標準燭光”)
- 宇宙計時器(利用靜止星係的年齡與紅移)
會議詳情
- 時間:2025年7月9日 14:15 BST
- 地點:NAM 2025,OCW017室
- 場次:“哈勃張力的理論與觀測方法”
- 更多資源:會議議程 | RAS媒體庫(空洞、BAO、膨脹示意圖)
這項研究表明,大爆炸的微弱回聲或將重塑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們不僅處於膨脹的宇宙中,或許還身處一個寧靜的氣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