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香識女人2023您好,視頻分析[始於0分0秒長10分]及中文譯文:

視頻分析[始於0分0秒長10分]及中文譯文:
⍟⍟⍟⍟⍟⍟⍟⍟⍟⍟視頻分析[始於0分0秒長10分]及中文譯文:⍟⍟⍟⍟⍟⍟⍟⍟⍟⍟
楊振寧教授站在清華大學的講台上,聲音洪亮地回顧了他與物理學結緣的獨特曆程。他微笑著說,自己出生於合肥,但在六歲那年就離開了故鄉。後來,父親在廈門大學執教,等到1929年他七歲的時候,全家便搬到了清華園居住。他在清華園裏度過了青少年時期,就讀於崇德中學——一所聖公會創辦的教會學校。
在崇德中學那段日子裏,一間不起眼的小圖書館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清楚地記得,在那裏他讀到了一本中文譯作,書名叫《神秘的宇宙》,作者是當時著名的物理學家詹姆斯·金斯。這本書讓他首次接觸到了20世紀初物理學的三大革命:1905年的狹義相對論、1915年的廣義相對論,以及1925年的量子力學。他解釋說,直到19世紀末,物理學主要研究的是宏觀世界,但隨著對微觀現象(例如尺度小到10的負8次方)的深入探索,牛頓的經典物理學已無法解釋這些新問題。正是這三大革命,最終解決了這些困擾,不僅徹底改變了物理學的麵貌,也為我們今天的電子技術和網絡通信奠定了基礎。從那時起,他便覺得物理學是一個非常值得去鑽研的領域。
然而,真正將他引向物理學道路的,是一個意外的轉折。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的父親被調往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當時楊振寧還在高中二年級,尚未畢業。但他展現出了過人的才華,在1938年,以“同等學力”的身份參加了西南聯大的入學考試。他出示了一張自己少年時的入學準考證照片,上麵稚氣未脫的臉龐訴說著那段不凡的歲月。由於中學期間沒有係統學習高中物理,他最初報考的是化學係。
為了備考,他把自己關在家裏,僅用一個月時間就自學完了高中物理和化學的全部內容。就在這個過程中,他突然發現物理學竟然比化學更有趣!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從化學係轉入了物理係。
楊教授特別提到,在他自學高中物理時遇到的一個問題,對他後來的學術生涯有著非凡的啟示。當他看到書上解釋物體做圓周運動時,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是a = v?/r,而方向指向圓心時,他的直覺卻產生了衝突。他本能地覺得,如果一個物體在圓周上運動,比如轉到上方時,應該有向前的加速度。他強調,當直覺與書本知識發生矛盾時,這恰恰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必須牢牢抓住它。他深入思考,最終明白了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向量,它們既有大小也有方向。正是對“向量”概念的透徹理解,使得他能夠修正自己最初的直覺,將它引向正確的方向,這種獨特的思考方式對他未來的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西南聯大研究生院學習期間,他有幸結識了許多未來對中國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他展示了一張與兩位校友的合影,其中最左邊的是黃昆,一位固體物理學的泰鬥,對中國半導體工業的發展做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黃昆在20世紀50年代便致力於培養半導體人才,以至於今天的中國,無論是大學還是工廠,從事半導體相關工作的人,都可以說是他的“徒子徒孫”。楊教授甚至在2000年親自為黃昆頒發了獎項。另一位校友張守康,則是在1992年從物理係轉到了電機係。楊教授自豪地提到,他們三位當年在西南聯大的經曆,都堪稱引人注目。在1992年北京大學的一次慶祝活動上,他們再次相聚,共同緬懷了那段在戰火中求學、為科學和國家奮鬥的崢嶸歲月。
~~~~~~~~~~音頻信息~~~~~~~~~~~
這段音頻是一位老先生的自述,主要講述了他的教育經曆和對物理學的理解。
他192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6歲時隨在廈門大學任教的父親赴廈門居住一年。1929年7歲時,因父親受聘清華大學,舉家遷入清華園。他先後在清華園內的承誌小學和教會學校崇德中學就讀四年。
在崇德中學期間,學校小圖書館裏一本譯作《神秘的宇宙》(作者詹姆斯·瓊斯)對他影響深遠。該書介紹了20世紀前三十年的三大物理學革命:1905年狹義相對論、1915年廣義相對論和1925年量子力學。他特別指出,這些革命性理論多由時年26歲的愛因斯坦完成,成功解釋了19世紀牛頓物理學無法闡釋的微觀物理現象(原子尺度約10^-8厘米),並對人類文明產生深遠影響(如電力、網絡通信、原子能等)。
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隨父親離開清華園前往昆明,其父在由北大、清華、南開合並的西南聯大任教。1938年夏,雖僅讀完高二,但憑借戰時教育部允許"同等學力"者報考的政策,他以初中學曆考入西南聯大。
因高中後期停課,他雖未係統學習高中物理但修過化學,故報考化學係。但入學考試需考物理,他便借閱高中物理教材自學一月。通過自學,他發現物理比化學更具魅力,入學後立即從化學係轉入物理係。
他特別提及自學物理時遇到的困惑:教材指出勻速圓周運動的加速度(向心力)方向指向圓心,大小為速度平方除以半徑。這與他直覺中"向前衝"的認知相悖。經深入研習,他領悟到加速度是"矢量"而非普通標量。由此他總結:當直覺與理論知識衝突時,正是最佳的學習契機,應當把握機會深入理解理論精髓,不斷修正直覺認知。
他深情回憶起西南聯大時光,當時物理係僅六名學生,其中黃昆、張守廉與他結為摯友。黃昆後來成為著名固體物理學家,1950年代歸國創辦半導體培訓班,為中國半導體事業作出卓越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張守廉後轉攻電機領域。三人因時常縱論學術,被西南聯大師生稱為"三劍客"。文末提及的照片攝於1992年,是為慶賀周培源先生九十壽辰所拍攝。

您今天到現在為止參與《我愛我家》的業績

名次項 目數量
#29獲點讚4
#31起高樓9
#40被瀏覽68
#46主貼數1
#50被跟帖2
#62字節數214
#101總貼數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