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楊振寧:理性之光與文明的回聲

引題|一個世紀科學家的回望

副標題|他以數學般的精確探索宇宙的秩序,也以哲學家的溫度思索文明的意義。

 

 

 

 

一、理性的少年:在混亂中尋找秩序

 

 

1922年,楊振寧出生於合肥,成長於清華園的學術氛圍中。父親楊武之是清華數學教授,母親溫厚而堅毅。少年時代,他在戰火與流亡中求學,經曆了中國科學教育最艱難的年代。

 

在西南聯大,他常在昏暗的燈下演算物理題。多年後,他說起那段日子仍充滿感慨:“在昆明的課堂上,雨水從破屋頂滴下來,我們卻在討論宇宙的結構。”

那是一種最原始的信念——混亂中尋求秩序,黑暗中堅信理性。

 

赴美後,他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顛覆了物理學的根基,也讓他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與其說那是一個物理發現,不如說是一場思想革命。楊振寧用東方哲學的“對稱與破缺”理念,提出了自然法則的動態之美——那是一種近乎《中庸》式的平衡思想。

 

 

 

 

二、回望故園:文化與身份的再定位

 

 

上世紀70年代,楊振寧選擇在學術巔峰時期回到中國。那時的他,早已是普林斯頓的象征人物,卻依然執意成為兩種文明之間的橋梁。

1971年,他踏上北京的土地,成為首批回國訪問的頂尖華裔科學家之一。

 

“科學不屬於任何國家,它屬於全人類。”他常這樣說。

但他更清楚,科學的自由與文化的根性從不分離。

 

在清華的講台上,他談的不僅是方程,還有教育、文化與精神氣象。他提醒人們:“科學的自由,需要文化的厚度去支撐。”

在他看來,西方的邏輯與東方的整體觀並非對立,而是互為補足。科學的理性可以借助文化的柔性,獲得更深的倫理力量。

 

 

 

 

三、思想的孤獨與獨立

 

 

榮譽之後,他並未沉浸在掌聲中。

他開始批評科研製度的功利化,警惕“論文數量”替代“思想原創”。

“我們不缺聰明人,缺的是讓聰明人敢想的環境。”這句略帶鋒芒的話,曾引起巨大爭議。

 

楊振寧始終堅持獨立立場:不迎合,不妥協。他既指出美國學術的功利,也提醒中國避免陷入另一種形式的急躁。

他把“思想的尊嚴”視為科學的靈魂。正如他所說:

 

“真正的科學精神,是敢於孤獨地堅持正確。”

 

這種孤獨的姿態,讓他既像一位冷靜的思想家,又像一位清醒的旁觀者。

 

 

 

 

四、晚年的溫度:理性與情感的和解

 

 

2004年,楊振寧與翁帆的婚姻成為輿論的焦點。麵對質疑,他平靜地說:“這是兩個人的選擇,與世界無關。”

外界的熱議,並沒有改變他那份內在的篤定。

 

進入晚年後,他的興趣從物理學的對稱性轉向人生的不對稱。

“年輕時,我追求宇宙的對稱;現在,我更關心人心的不對稱。”

這句話,像是對他一生理性道路的溫柔修辭。

 

在清華園的宿舍裏,他每天寫字、讀書、散步。身邊的世界喧囂,而他內心的秩序卻愈加寧靜。

他相信,人的生命就像自然法則——有規律、有波動,也有無法預測的美。

 

 

 

 

五、文明的回聲

 

 

一個世紀過去,楊振寧的足跡跨越了戰火、冷戰、全球化的三個時代。他既是理論物理的締造者,也是文化對話的見證人。

 

他留下的遺產,不僅是“楊—米爾斯場論”,更是一種思維方式:

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求平衡,在科學與人文之間找共鳴。

 

“科學和藝術一樣,都是人類理解世界的方式,隻是語言不同。”他在一次訪談中說。

那是他思想的核心——科學是秩序,藝術是溫度,而人類的文明,正誕生在兩者的交匯處。

 

當他晚年再度走過清華的荷塘,水麵映著月光,像年輕時昆明的雨夜課堂。七十多年過去,世界變了,而他追尋的那束理性之光,依舊柔和地照亮著文明的回聲。

 

 

 

編者按

在當下這個算法主導、節奏加快的時代,楊振寧的身影提醒我們:科學的意義不僅在於發現,更在於思考——思考人類為何要追求真理,以及如何在知識與善意之間,維持一份平衡的力量。

 

所有跟帖: 

這篇可不可以登上 三聯生活周刊? 隻缺作者了 -sac- 給 sac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18/2025 postreply 10:21:42

其實缺的是新內容。CHATGPT唱讚歌的時候說不定還能唱得更長,再給譜上曲。 -偶爾短路- 給 偶爾短路 發送悄悄話 偶爾短路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18/2025 postreply 10:27:44

小機智何在? -zuomo- 給 zuomo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18/2025 postreply 10:29:52

得瑟何在好像是個更嚴重的問題,都沒來跟老楊告別。 -偶爾短路- 給 偶爾短路 發送悄悄話 偶爾短路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18/2025 postreply 10:31:30

上篇正是GPT寫的,你還可以要求加長和配圖 -sac- 給 sac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18/2025 postreply 10:30:08

發現AI的製造八卦水平好像還遠遠趕不上人類,亟需提高水平。 -偶爾短路- 給 偶爾短路 發送悄悄話 偶爾短路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18/2025 postreply 10:35:42

當然啦,TA在抄抄抄嘛 -sac- 給 sac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18/2025 postreply 10:37:29

中國新聞社發的就很全麵了,用什麽GPT呢 -一笑拉- 給 一笑拉 發送悄悄話 (196 bytes) () 10/18/2025 postreply 10:32:08

測試而且,都大同小異 -sac- 給 sac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18/2025 postreply 10:38:0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