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過許多地方,才發現我最喜歡的,是從窗戶看風景。人為什麽喜歡這樣?心理學家大概會寫成公式:人性 = 好奇心 + 惰性 + 安全感。眼睛想遠遊,身體卻懶得動,又怕風吹雨打,於是隻好透過窗子放風。這樣既能看世界,又不用被世界看得太清楚。換句話說,人在窗裏,風景在窗外,彼此都保留了體麵。
文化上,門是務實的,窗是奢侈的。門通向責任:出去要應酬,回來要交代;窗隻通向風景:巴黎的石樓、瑞士的修道院、羅馬的瓦片……都像被畫框裱好,遞到眼前。你不用走,也不用買票,安安靜靜坐在屋裏,就能享有全景的特權。攝影師要找角度,畫家要打光,而窗子替你導演好一切。
再說安全感。屋裏看景和街上看景,滋味大不相同。走到街上,風景也在看你,你成了別人眼裏的風景,難免拘謹;從窗裏看,就像偷偷打量世界,帶著幾分偷窺的快感。風景在動,你卻在殼裏安穩——好比小孩隔著玻璃看獅子,心裏自然膽壯。安全感讓風景更美,因為它撲不過來,頂多撲到玻璃上。
人看風景時,風景也在看人。但隔著窗,人就贏了:你看風景,風景卻看不進來。心理上添了一份優越,文化上多了一份閑雅。喜歡窗戶,不隻是喜歡風景,也是喜歡那層透明的距離——既接近,又拒絕。
所以,看風景最妙的地方,不在風景,而在窗子。窗子保存的不隻是閑情,還有那份“躲在裏麵看外麵”的安全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