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在此:
https://bbs.wenxuecity.com/myhouse/15024134.html
我這瞎聊天的帖子就放跟帖裏,算草稿。十月初我哥將過生日,到時我整理一下放博客裏。
我哥高中畢業時已是文革末期,當時“上山下鄉”政策寬鬆了,兩個孩子可以留城一個。父母說:妹妹(我)還早著呢,先“抓刀把”把哥哥留下。
於是,我哥就分配到工廠。我爸媽還弄到自行車票,托人給他買了輛新“永久”,騎起來瀟灑得很。在當時大院裏好多人家都有下鄉的孩子,牽腸掛肚的,我們家就算很幸福了。
我哥很感激父母沒有因為偏愛我這個小女兒讓他下鄉。後來我父母也特地給我解釋了當時的想法和做法,他們不想讓我心裏有芥蒂。我爸媽挺會“做父母”的~
77年恢複高考。我爸說人家插隊的孩子們多苦,文革根本沒學到東西,現在還要邊幹農活邊複習;你剛畢業不久,知識儲備比他們強多了,複習一下沒問題。
我聽有位同事說,他當時在南方農村插隊,夏天巨熱,蚊子又多,他收工回來用木桶接一桶涼水,把腳和小腿泡裏麵,降溫又防蚊子,然後在油燈下複習備考到半夜。後來他上了上海的名校,畢業又出國。這艱苦的經曆真讓人唏噓。
我哥當時的想法很好笑,他說:“我畢業不久,又在工廠有時間複習,如果到時候我沒考上人家插隊的都考上了,人家會笑話我的。我還是好好複習等明年再說。”
我爸急得呀,說以後考生會越來越多,隻會更難。你就隨便考考,不求名校,哪怕去師範讀個體育或者美術(這兩個是我哥少年時的特長),將來當個中小學老師也比當工人輕鬆啊。
我哥不肯。結果就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店了。78年應屆生上來了,考生質量高了,考題也難了。再之後就更不可能拚過應屆生了。
我爸平反後,我哥也算有爹可“拚”了,調出工廠去了事業單位,也在職弄了些進修啥的。但各種“幹部年輕化、知識化”,“第三梯隊”什麽的,都得是正規大學畢業才有競爭力。我哥自己心裏也有苦說不出。確實非常可惜。
我爸總說這事,估計讓我哥在家裏也不自信了。現在回頭想想不太好~
實事求是說,我哥格局不夠大,也是性格使然。這個性格也傳給了下一代。
侄女從小可謂品學兼優,中學上的省重點金陵中學,而且被評為市級優秀學生幹部,是金中的明星學生。
高考時,她被保送北外德語係。記得打電話征求我的意見,我雖然不懂這行,但脫口而出“很好啊!將來進個西門子之類的外企不是很好嘛”。
但侄女堅決不肯離開南京。她想上南大經管學院(不知道是不是受我這個嬢嬢的影響,自作多情一下),但保送南大的名額隻有文史哲院係的。於是她決定放棄保送,自己考。
然後沒有如願。當然南京這麽多高校,她“不離開南京”的願望是妥妥地實現了~
大學畢業時,我爸說出國留學吧,找你嬢嬢去。我也幫她看了一圈學校,給了不少實用的建議,甚至想好讓她申請我們州裏的學校,可以照應她。她堅決不肯,說以後爸媽沒人照顧。也是,北京都嫌遠,怎麽可能出國?
那就考研吧,她想再試南大。我找了我的竹馬,分析了利弊,覺得南京唯二的兩所985非常難考,倒不如去竹馬的學校(也是我父母就職的學校)保險:老牌名校,211,也有經管學院。這次侄女聽勸了,但突然“宏大敘事”了,沒學經管而學了“政府公共事務管理”。
畢業該考公了,又怯場了,說不想當“分母”。去了私企,和外語還沾邊,繞了一圈回到原點。
後來牽牽來我家,聽說這個故事驚呼:“北外多好啊!是我的夢校啊!阿姨千萬別舊事重提了,免得寶寶姐後悔。”
我後來又認識了北外畢業的好朋友夫婦,勾得我老想起這事。那天和我哥聊天,我提了一嘴,我哥都忘了,說當時備選的保送學校很多,記不得是不是北外了,也許是外省的外院?
也好,他們都忘了這事了,也壓根不覺得可惜。畢竟,一家人都同城,一輩子在一起,也是莫大福氣。這也是我這輩子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