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的一次集中呈現。然而,若將文明的“底蘊”僅僅歸結於此,或認為某種特定的“宗教氣氛”是唯一能維係社會不散的“核心文化”,那這視角,未免有些過於“單聲道”了。
一個社會的文明,其“底蘊”更像一部宏大的交響樂。追思會隻是其中一個沉重的樂章,而日常的倫理、法律的公正、藝術的繁榮、科學的探索,乃至街頭巷尾的互助與包容,都是構成其豐富和聲的不可或缺的音符。
至於“無神論環境下成長”的移民,他們或許錯過了某種特定的“宗教和弦”,但絕不意味著他們對文明的“旋律”一無所知,或無法貢獻新的“變奏”。真正的“核心文化”,難道不是那些超越信仰、超越族裔、能讓不同聲部共同奏響的“人性共鳴”嗎?
而“多元文化”導致“一團散沙”甚至“動物世界”的論調,這聽起來更像是一段缺乏自信的“不協和音”。恰恰相反,一個真正成熟的社會,其力量往往在於能容納並整合不同的“樂器”和“音色”,讓它們在共同的“節拍”下,奏出更加豐富、更具生命力的樂章。若隻追求單一的“主旋律”,那這音樂,未免也太過貧瘠了。真正的“底蘊”,是能讓百花齊放,而非隻留一枝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