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因為父母都是被分配到外地工作,所以在當地沒有“根”,我認為我們是客居。從小到大我們與當地人,比如同學家的他們有祖屋,祖父祖母表哥堂妹,我們沒有。
我媽說當年她剛開始工作的時候,還犯過錯誤。
那天,人家問她,你有票了嗎?她聽不懂當地方言,瞎答,我有我有。
下午兩點上班,醫院裏靜悄悄的,啥事了麽?
原來人家全體人員去大會堂開批鬥大會了,憑票進場的!
近年來有了微信,各家親戚之間有了聯係。有一次端午節,我做了湯圓,微信上顯擺,我的一個台山表妹冒出來說,“你做的是台山湯圓”!
再留意一個我的小學、中學同學家的湯圓,還真是,她們做的湯圓不同我從我媽媽那裏學來的湯圓。小時候也沒有上同學家吃喝的機會,從來不知道別人家吃什麽。
十年八年前,帶著我兒子去我父親的家鄉走一趟,讓他知道世界上有這個地方,盡管我也是第一次去哈。
到了姑姑家,表哥在家裏宴客,主要是姑丈老年癡呆,那時候還不算嚴重,但是。。。
好吧,菜上來了,表哥招呼我們入座。
一會兒,“開筷”,表哥說著就給他父親夾菜了,表示開始吃飯,然後禮讓我們客人,“你先,你先”。
我一看表嫂還在廚房,等等嫂子?我說。
Oops, 表哥不悅。。。後來才知道,當地“有家規的女人”是等客人吃完她才能進餐的,哦。
又然後,表姐家娶媳婦,微信上的家族群裏貼視頻,看得我一愣一愣的。他們的婚禮,新娘家挑來一擔一擔的陪嫁品,表姐是主角,“驗貨”。視頻上隻見她打開兒媳婦新娘帶來的行李箱,伸手探入箱裏,伴著旁邊興高彩烈的歡呼聲,摸出一坨一串又一坨一串金銀啥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