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是可說的,都可以說清楚;凡是不可說的,我們必須保持沉默。”——《邏輯哲學論》核心命題,強調語言僅能清晰表述可驗證的事實,形而上學需保持沉默。
二、 “語言的界限即是世界的界限。”——語言結構決定認知邊界,無法言說之事即超出人類理解範圍。
三、 “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非事物的總和。”——事物因邏輯關係構成事實才有意義,孤立的物體不構成世界。
四、“世界的意義必定在世界之外。”——價值與意義超越經驗世界,存在於不可言說的領域。
五、“人是人心靈的最好畫像。”——行為與語言是內在靈魂的外顯,無法通過內省直接觀察自我。
六、“一個人能夠看見他擁有什麽,但看不見他自己是什麽。”——自我認知存在盲區,需通過外部實踐而非內省實現。
七、“不要玩弄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東西。”——強調尊重他人精神世界的隱私與尊嚴,反對心理操縱。
八、 “當你說‘不’的時候,要像一堵牆,而不能像一扇門。”——拒絕需堅定明確,避免含糊導致誤解。
九、“請勿把他人的例子當作你的生活指南。”——批判盲從,主張個體基於自身語境獨立選擇。
十、“哲學的目標:給蒼蠅指出飛出捕蠅瓶的出路。”——哲學旨在破解語言陷阱導致的思維困境,而非構建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