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他連接了整個宇宙的真實。
愛因斯坦稱他為“我的繼任者”。
但他卻被從教科書中抹去,被美國流放。
因為他的發現,動搖了整個物理學的根基。
他叫大衛·玻姆。
不是神秘學家,而是數學天才,跟愛因斯坦和奧本哈默共事。
但他提出的理論,是當時的物理學界無法接受的異端。
所以他們"埋葬"了他。
要理解玻姆,就要先懂當時的物理學。
主流的哥本哈根詮釋認為:
粒子在你觀察之前,根本不存在。
現實是概率性的,沒有絕對的客觀真理。
但玻姆說:不。
量子力學的核心悖論:
粒子的行為是隨機的,沒有明確原因,無法預測。
愛因斯坦討厭這個。
他的名言是:“上帝不擲骰子。”
玻姆同意,但他走得更遠。
1952年,玻姆發表了“引航波理論”。
把兩個電子分開,發射出去。
即使相隔光年,改變其中一個,另一個會瞬間感應並受影響。
這就是“量子糾纏”。
簡單說是什麽?
粒子不是隨機的。
它們被一種隱藏的力量引導著。
這個“場” 玻姆認為
存在於時空之外。
是一張無形的波,連接著一切。
他稱之為:“隱秩序”(The Implicate Order)。
這個想法,太激進了。
根據玻姆的理論:
- 現實並非由分離的物體構成。
- 萬物在一個更深的層次上相互關聯。
- 宇宙的行為,像一個全息圖。
- 任何一部分的變化,都會瞬間影響整體。
聽起來很玄?
也許。但這全部基於數學。
玻姆說,我們看見的可感知的世界,
是“顯秩序”(Explicate Order),僅僅是表象。
在它之下,是“隱秩序”(Implicate Order),
一個看不見的領域,萬物都被折疊、包含在彼此之中。
意識、物質、時間?
不是獨立的。
它們隻是同一個隱藏源頭的不同表達。
愛因斯坦很喜歡這個理論。
稱玻姆是“一個才華橫溢、思想勇敢的人。”
但物理學界呢?
他們還沒準備好。他們給他的理論貼上標簽:
“太形而上學了”、“太危險了”。
結果呢?
玻姆在麥卡錫時代成了靶子。
被指控與共產主義有關,丟了普林斯頓的教職,護照被吊銷。
被迫流亡巴西。
他的名字,在美國科學界成了禁忌。
但他沒有停下。
70年代,他提出了更大膽的設想:
大腦可能正利用量子過程,來接入“隱秩序”。
這意味著什麽?
思想和物質是一體的。
意識,不在大腦裏,它就嵌在現實的結構中。
玻姆的想法,啟發了:
神經科學家卡爾·普利布拉姆的“全息大腦”理論。
羅傑·彭羅斯的量子意識理論。
還有電影《黑客帝國》。
連達賴喇嘛和克裏希那穆提都說,玻姆的理論,是科學和靈性的橋梁。
讓這個事實沉澱一下:
- 玻姆的方程,預言了量子糾纏。
- 他提出了超光速信息傳遞的可能性。
- 他相信,意識,從隱秩序中湧現。
多年後,貝爾定理從實驗上證明了玻姆的許多想法是正確的。
今天,玻姆的引航波理論又回來了。
量子物理學家們現在承認:
哥本哈根詮釋,並非唯一的答案。
而玻姆呢?
可能一直都是對的。
宇宙不是混沌。
在噪音之下,是宇宙級的和諧。
那為什麽玻姆被抹去了?
因為如果他是對的:
- 現實就不是隨機的。
- 思想和物質是糾纏的。
- 宇宙,比我們想象的要“活”得多。
而控製?不可能。
因為,萬物相連。
大衛·玻姆1992年去世,鮮為人知。
但他的思想漣漪,從神經科學到哲學,再到量子生物學,無處不在。
他的信息是:
“你和宇宙不是分開的。
你,就是正在展開的宇宙。”
大衛·玻姆的故事,超越了科學。
這是一個看到了“無形”的人,並為此付出了代價的故事。
但世界,可能終將意識到:
他從一開始,就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