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巴伐利亞曾經由多個諸侯國組成。許多曆史文物主要是看個感受,不能跟現代的同日而語。摘一段曆史介紹-

本帖於 2025-07-23 10:21:32 時間, 由普通用戶 逍遙白鶴 編輯

 

是我先生個人美篇裏寫道的,他比我喜歡鑽研曆史:

出處:【巴伐利亞的風情 · 南德意誌見聞】 上篇

 

巴伐利亞的根基可追溯至六世紀。它是由氏族部落逐漸聚合而成的法蘭克帝國(一個5至9世紀時期的歐洲帝國)治下的諸侯國。在中世紀德意誌數百個封建邦國中,巴伐利亞於907年脫穎而出,晉升為公國,以慕尼黑為王都。它自1180年起由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統治,延續了七百餘年。

 

三十年戰爭 (1618-1648) 期間,巴伐利亞因恪守天主教信仰,與新教國家兵戎相見,聲望日隆。1623年,它被擢升為選帝侯國,成為德意誌民族神聖羅馬帝國 (962-1806年,期間曾經數次更改國名) 內七個擁有選舉皇帝之特權的諸侯國之一。

 

與當時歐洲和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世襲君主製不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並非世襲,而是由選帝侯國君主們投票選舉產生。選出的皇帝還需經梵蒂岡教皇加冕,不稱職者也可被廢黜。該製度承襲於古日耳曼部族選舉首領的傳統,延續了數百年。這種貴族式的 “民主” 痕跡,至今還在美國的選舉人團製度中依稀可見。

然而,神聖羅馬帝國鬆散的封建結構和複雜的民族構成,讓這個龐大的帝國多少顯得有些不倫不類,而且力不從心。難怪法國大文豪伏爾泰譏諷它 “既不神聖,亦非羅馬,更不是帝國。”

 

1806年,拿破侖戰爭猛烈地撼動了歐洲大陸。皇帝麾下的法蘭西軍隊借大革命的餘威,縱橫馳騁歐羅巴,一時無人能敵。歐洲君主國家們雖然數次組成 “反法同盟” 與之對抗,並最終將拿破侖擊敗,但戰爭同時也導致了神聖羅馬帝國 (也被後人稱為 “第一帝國”) 的消亡。

 

巴伐利亞順勢而為,加入了拿破侖主導成立的德意誌地區 ”萊茵邦聯” (1806-1813)。它搖身一變,升格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立憲王國(Kingdom of Bavaria, 1806-187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