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於1937年7月7日,是中日全麵戰爭爆發的導火索。關於這一事件的起因,有一些曆史爭議,但主流學界普遍認為這是日本蓄意挑起的武裝衝突,而非純屬偶然或中國軍隊“惹出來的”。
下麵從幾個關鍵角度做出分析:
主流史學觀點:日本蓄意挑釁
-
日本早有侵華計劃:
-
從“九一八事變”起,日本就在逐步推進侵華步伐。
-
1935年已製造“華北自治”運動,力圖分裂中國北方。
-
日本陸軍內部主戰派早在1936年底已製定“對華作戰預案”。
-
-
事件經過顯示日本主動:
-
7月7日晚,日本駐豐台的華北駐屯軍借口“一個士兵失蹤”,要求進入中國守軍控製的宛平縣城搜查。
-
第29軍(宋哲元部)嚴詞拒絕,隨後日軍炮擊盧溝橋與宛平城,拉開戰幕。
-
次日日本又增兵,顯示其並非尋求解決,而是蓄意擴大衝突。
-
-
事件後果迅速升級:
-
日本政府雖最初聲稱“局部衝突”,但不久後即動員大規模軍力進攻華北,表明其“借題發揮”的戰略意圖。
-
關於“第29軍惹出來”的說法,主要源自以下幾類論調:
-
部分民間言論或“責任內化”說法:
-
有人將中方守軍“拒絕讓日軍搜查”解讀為“挑釁”,這是一種受侵略者立場影響的邏輯。
-
如果以“被打還手即是挑釁”的邏輯判斷曆史,是一種極其危險的史觀。
-
-
戰後某些“反共親日”言論中出現:
-
國共內戰期間及冷戰早期,部分反共陣營刻意模糊侵華責任,以爭取對日合作,有意淡化日本侵略行為。
-
曆史文獻支持:
-
《東京審判》檔案中,日本多位將領承認此事為計劃行動之一。
-
中、美、蘇等國當時的外交檔案也多認為日本是主動侵略者。
-
《中華民國外交文件》(1937)中也明確說明日軍不顧中方多次克製,仍大規模進攻。
結論: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蓄意製造的武裝衝突,旨在借機進一步吞並中國北方。第29軍的宋哲元部隻是按照職責保衛國土,並無主動挑釁之舉。
因此,稱其是“西北軍第29軍惹出來的”是對曆史的誤解,甚至有替侵略者開脫之嫌。這樣的說法需要格外警惕與澄清。
如你希望,我可以提供相關史料出處(如東京審判證詞、中美外交記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