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kaiping.gov.cn/kpswhgdlytyj/kptsg/mrhc/jd1841z1948n/content/post_2332063.html
譚振樵(1928年— 2025)華僑企業家,加拿大蒙特利爾華僑領袖。祖籍開平市赤坎鎮塘美鄉紫門樓村。
這裏從前是一條很窮的小山村,村裏幾乎家家戶戶賣兒賣女,漂洋過海去謀生。早年,譚振樵的祖父用房契作抵押,借了路費乘上又髒又悶的小木船,在海上漂了一個多月才到達加拿大。他不識字,又別無專長,隻好替人洗衣服。經過多年的屈辱艱辛,終於有了一點積蓄,於是自己開了一間小小的洗衣坊。爺爺老了,需要一個接班人,於是譚振樵的父親又去了。
當時他的父親是個十七八歲的未婚青年。乘帆布船從香港出發,半個多月後到達加拿大溫哥華。因為沒有錢幾年不回鄉,急壞了當初與他訂了婚的同村姑娘的家人。農村姑娘通常十七八歲就要嫁人,一過二十歲就算是老姑娘了。外祖母屢屢托人到譚家催婚,沒辦法,父親又終於回家與母親圓房,那年母親已22歲了。
當時加拿大政府規定,在加工作的華人隻允許在外兩年。所以譚振樵出世才20天,父親又忽忽上路了。
譚家是個大家族,譚振樵又是這個家裏的長子。他不辜負母親的教誨,從小懂事,用功讀書,希望找到出路。太平洋戰爭後,交通中斷,父親無錢寄到家中,那段日子是很艱難的。賢惠的母親變賣了嫁妝,支持兒子的學業。譚振樵小學畢業後,想進一所好中學,母親帶他到鎮上買《小朋友升學指南》,一看價錢,母親吃了一驚,但一心想升學的譚振樵卻搶著這本書不放。母親想了想,毅然脫下了手上的金戒指。
小小的譚振樵知道這本書來之不易,拚命閱讀,很快就能背誦如流,他終於考取了省立長沙師範附中。初中畢業時,正值抗日戰爭。十六歲的譚振樵為了生活,到一所小學當了一名小先生。後來父親來信,要他繼續求學,並希望考取省裏最好的中學。為了讓兒子去廣州補習,母親把僅剩的一枚珍貴的戒指交到兒子的手上。
經過一個多月的苦讀,譚振樵竟拿到廣州培英中學的免試入學通知書,並直升高中二年級。繼後,譚振樵考人了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清華大學,攻讀經濟學專業。1952年,他以優秀的成績在清華大學畢業後,又進入了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部攻讀農業經濟。他懂得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要趕超世界先進國家,可能出路就在其中。在人民大學期間,他認識了同校國民計劃經濟教研室的崔寶華小姐,後來結為終生伴侶。譚振樵畢業後任教於北京大學、人民大學,主講農業經濟等課程。
1958年,父親年老多病,希望有學問的長子能去加拿大繼承他經營的事業。譚振樵舉家離京,當時他已有二子一女,打算途經香港前往加拿大定居。可是,當他在香港申請移居加拿大的簽證時,加拿大的領事館把中國人民大學當作中國共產黨辦的黨校中的學校;竟拍桌厲聲質問他到加拿大居心何在,有何企圖,並且拒絕了他全家赴加拿大的簽證,從此,他隻好滯留香港,整整十年。他先應聘在一家規模很大的洋行工作,其後又放棄升職的機會,到新建的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並得到了學生和校方的讚譽。
1969年,他終於獲得全家赴加拿大的簽證。到加拿大一家團聚是幸福的,但生活和工作又給他帶來了難題。當時父親及家人都住在唐人街,靠發豆芽菜賺幾個錢來勉強維持生活。譚振樵一家來到,一下子增加了六口人,生活的困難就可想而知了。“一定要把家發起來!”夜深人靜的時候,譚振樵與夫人崔寶華輕聲地商量安家的計劃。第二天,他就對70歲的老父親說:“讓我來頂你的班吧!”這位經濟學教授,在加拿大謀生的第一天,不是什麽宏觀研究如何發展華人經濟,而是微觀具體地研究如何發豆芽菜的問題。但是,靠發豆芽菜來解決一家十幾口人的生計是很困難的。這段時期,譚振樵不得不靠香港友人的支持,從那裏引進一些中國食品,如蠔油等,做點小本生意。他一天忙到晚,沒多久,人就消瘦了,妻子崔寶華很心痛,但也無奈,隻有默默地為他承擔家務。
發豆芽菜,在中國千百年來都是作為家庭副業的小生產,產量小,而且質量不穩定。譚振樵認為,要想在這方麵有所作為,就必須對傳統的生產方式進行改革,以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和管理辦法進行經營。此時正好遇上加拿大政府改造貧困區,豆芽小作坊也在遷移之列。於是,譚振樵在蒙特利爾市一處不太繁榮的地方租用土地和買了一些舊房子進行改造,建成了一座現代化的豆芽菜生產工廠,定名為“天利公司”。他自行設計和安裝了不銹鋼的大型發豆芽槽,注水管和排水管,並研究和改進了各種生產設備,包括定時淋水器和恒溫器等,既保證了豆芽菜的質量,又節省了能源。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使天利公司的豆芽菜生產量大幅度提高,日產量最高可達6000公斤。
有一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到加拿大訪問,在參觀了他的工廠後說:“真沒想到你這個經濟學家還能搞自動化設計!”現代化的食品,不僅要講究新鮮、衛生、營養、可口,還要注重它的外觀、色彩的美觀誘人。過去,豆芽菜都是帶著綠色殼的,這給消費者帶來了不便。譚振樵經過精心研究,設計製造出一種綠豆芽脫殼機,凡是經過處理的綠豆芽,就乾淨雪白,不再帶殼。
要使傳統的中國豆芽菜進入加拿大現代人食品的行列,就要改進豆芽菜包裝,打進超級市場去。如何把豆芽菜推向超級市場?譚振樵為它設計了消毒塑料口袋的小包裝,使它美觀、保鮮。他帶著自己的新產品親自拜訪了超級市場經理、蒙特利爾瓜果進出口總站負責人。
“能保存一天嗎?這是易碎易壞的東西。”
“一個星期也不成問題”。
譚振樵立即把隨帶的樣品取出兩袋,送給這位經理:“一袋請你帶回家嚐嚐,一袋留在商場作試驗,你一定會滿意的。”並告訴這位經理保存的溫度、濕度等有關知識。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天,譚振樵就得到超級市場進口商格林伯格的電話,說是魁北克省總賣署負責人斯坦伯格要約見他。見麵後,點喝一杯咖啡的功夫,斯坦伯格便通知總庫,與譚振樵簽訂了一周供應2000磅豆芽菜的合同。當譚振樵拿著訂貨單回到家時,全家人高興得跳起來,開了慶祝會。
天利公司的生意蒸蒸日上,它為蒙特利爾市民的蔬菜供應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亦為市民的餐桌上增加了一道清淡可口的食品。1974年,加拿大政府批準他們全家人籍加拿大,成為加拿大的公民。
譚振樵的豆芽菜創出了牌子,天利公司的產品享譽全加拿大。一些台灣、香港到加拿大旅遊的人在當地超級商場見到貼上中文商標“天利公司出品”的豆芽菜都十分高興,深感作為一名華人的驕傲。譚振樵從此贏得了“豆芽大王”的美名。
譚振樵在自己的事業稍有成就之後,他想到的就不僅僅是自己。他想到像自己父輩一樣的許多在加華人,他們一輩子起早貪黑,辛辛苦苦,卻未能過上舒坦的日子,甚至連應有的權益也得不到保障。因此,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去為當地的華人謀利益,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為華人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蒙特利爾唐人街共有兩條街道,華人多以經營餐館、洗衣店、小排檔等。一些華人為了窮幫窮,親幫親,成立了不少互助性質的社團組織,像中華會館、譚光裕堂、昭倫公所等等。參加這些組織的人多數是老華僑,沒有什麽文化,隻會講一口廣東話,能說普通話的屬鳳毛麟角。這些社團組織鬆散,沒有規章製度,辦不了什麽大事。譚振樵在一次有100多名華僑參加的堂會上向大家建議。應組織起來,作個長遠規劃,與政府交涉,爭取得到政府的支持。人們都用敬仰的目光看著這位出現在唐人街上的頗具學者風度、又講著一口標準國語的年輕人。聽著他的建議和規劃,大家都表示十分讚賞,於是推舉他任蒙特利爾譚光裕堂(譚氏宗親會)主席。不久,他又被推選為昭倫親義公所(譚、諛、許、謝、阮五姓華人團體)主席。1974年,他參加和發起組織蒙特利爾華人聯合總會,提出為蒙特利爾華人社會謀利益的宗旨。從第三屆(1981年)起,他就被推選為這個組織的主席,正式成為當地僑領。在他上任的那天,蒙特利爾市市長、對中國人民十分友好的德雷普先生親自到場表示祝賀,場麵隆重而熱烈。
上任不久,譚振樵就想建一幢多功能的大樓,以解決華人社團的活動場所和一些無房華僑的住房。沒有資金怎麽辦?他打聽到政府當時有一筆改建貧困區的預算款,於是馬上跑去申請,力陳建造華人大樓的重要性。他的誠意和努力終於感動了當地的政府官員,批給他400萬加元的長期貸款。1984年,一座樓高8層、富麗堂皇的“華人大樓”終於落成,建築麵積達2萬多平方米,除了82個套間外,還有大禮堂、娛樂廳、球場、停車場等公共設施。住房全部按住房急需程度分給了華人。許多長期無房的老人住進新房時,都感激得流下了熱淚。“華人大樓”的落成和開放,成為在加華人加強團結、增強凝聚力的一個新的裏程碑。
接著,譚振樵又實施他的第二步計劃:向政府申請修建“華人社團大樓”。當地政府官員十分讚賞譚振樵為民辦事的熱情和真誠,便把一幢9000平方米的舊樓以象征性的極低價格賣給了華人聯合會,還補貼了150萬加元的裝修費,條件是讓各種大大小小的社團組織都搬進去辦公,以便於政府的管理。這幢多功能的華人社團大樓很快就改建完成,投入使用。樓內設有社團辦公室、會議廳、社交場所以及老人公寓等,成為華人社團進行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和增進友誼的場所。
華人社團大樓竣工之後,譚振樵又發動華人改建了一座“華人文化宮”。蒙特利爾市政府以每年1加元的象征性租金,將一幢舊樓宇租給華人聯合會,租期為52年。這個文化宮設有圖書館、博物館、教室、展覽廳和其他文化活動場所,使蒙特利爾的華人有了一個弘揚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固定場所,不僅豐富了華人的文化生活,也有利於加拿大多元文化的交流。趙樸初為大樓題寫了牌名。
譚振樵為爭取華人利益不遺餘力。早在1982年,按照加拿大租賃法,唐人街租期已滿60年,聯邦政府按規定想把唐人街收歸國有,重新建造別的新城,讓華人遷走。“這裏是華人們的樂園,往哪兒遷?這樣會使許多華人無家可歸。況且,這裏還保留了不少中國傳統文化的遺跡,是非常有曆史價值的”。譚振樵積極與政府官員進行交涉,反映華人的正當要求,希望政府將遷拆改為修建。作為多元文化部的顧問,他到處遊說,力邀聯邦政府官員到華埠參觀,百聞不如一見,他要讓官員們看看這裏保留的優秀的中華文化:房屋雖然陳舊,但每一座都雕龍畫鳳,處處顯露著藝術的輝煌,集中了中華建築文化的精華。這裏還有神樓,存放著司馬光《資治通鑒》的珍本,這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精華,是不能破壞自勺。
加拿大的不少議員前來參觀後,終於同意將拆遷改成美化和改建華埠。市政府撥款500萬加元,新建成3條街道,又撥款6萬加元蓋了兩座中國牌樓,請著名畫家畫了兩幅以中國神話《西遊記》為題材的壁畫。這使唐人街更具東方文化的魅力,吸引了不少遊客,成為一個旅遊景點。
積極支持和讚助中加兩國的文化交流,更是譚振樵持之以恒、竭盡全力去做的事。例如協助中國藝術團體到加拿大演出,積極支持教育和學術方麵的交流。1982年,以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為首的中國經濟學家訪加代表團曾得到他的熱情接待。他還親任蒙特利爾市中文電視台顧問,支持一周一次報道中國新聞及華人喜愛的節目。對中國傳統的瑰寶中國書法,他十分鍾愛,多次組織中國書法比賽。他創辦《滿城華報》,支持出版《華聲報》,仿照中國的《華聲報》,著重報道中國及華僑信息。他支持粵聲音樂社,並親自撰文《一枝奇花》,介紹具有濃鬱民間風情的廣東音樂,發表在《華聲報》上。通過他的牽線搭橋,促進了魁北克省和廣東省結成姐妹省,增進了中加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與交流。如今已60多歲的譚振樵先生,在加拿大可算是功成名就,事業發達,家庭幸福。他在蒙特利爾市豪華區蓋起了一幢很大的花園別墅。法國式的建築,中國式的裝潢,花園裏一年四季都開滿鮮花。譚振樵仍然自己養花、種樹、剪草。他的4個孩子都己成才。大兒子經商,二兒子和三兒子均是醫學博士,已在美國有名的醫院任主治醫生。女兒學電腦專業,取得了兩個碩士學位。
年逾花甲的譚振樵,生活無慮,本可以安度晚年,盡享天倫之樂,但他總感到有一種失落感,有一種未能報效祖國的內疚。人們常說,飲水不忘掘井人。譚振樵時時想著,自己能有今天,是祖國多年培養的結果。而自己沒有多為祖國效力,心裏總不是滋味。一次,中國駐加拿大使館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招待會,給他發來請柬,令他激動不已。會上,主持會議的王棟大使請他坐到自己身邊的位置上,彼此親切的交談使他深感祖國的溫暖。中華人民共和國35周年國慶大典,又邀請他作嘉賓,率團參加。他與夫人崔寶華一起,第一回踏上了闊別近30年的故土。祖國的深刻變化令他振奮不已。這次回國,他乘大家參觀旅遊之機,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拜見老師和過去的同窗好友,暢敘舊情,傾訴對祖國的熱愛。從此,譚振樵每年都要來中國探親訪友,洽談貿易,有時還把兒子帶回來,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根在何方,了解父輩們的過去。
譚振樵對加拿大,對中國,以及對於中加友誼都作出了有益的貢獻。1989年的春天,一個大喜訊傳到了蒙特利爾市的華人社會:譚振樵獲得了加拿大全國最高榮譽獎——加拿大傑出公民獎。他是加拿大25位傑出公民中唯一的一位華人。這一喜訊,使蒙特利爾的華人社會歡欣鼓舞。在鮮花盛開的五月,蒙特利爾華人社團為譚振樵舉辦了一個盛大的慶祝活動,規模空前,許多華人和加拿大友人都踴躍參加。他們都高興說:“這是我們華人的光榮,也是加拿大的光榮!”
資料來源:開平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