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外家,廣東台山美南裏。2015年,我第一次訪問美南裏。
老照片
我們的外婆(攝於香港,時年40+),外婆是我眼中的美人,唯一的哈。
媽媽說,她舅舅家在寺貝通津的小洋樓,自從舅舅一家移居海外之後,先是舅媽娘家人住。後來親戚他們也移居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幾年前我的同學陪我循記憶在東山尋舊址,眼前的寺貝通津車來人往,噪音擾民,走了一段,頭暈腦脹,止步,還是留著我記憶中的綠影婆娑吧。舊事不要再去回憶,就讓它停留在原地。
還有,以前我可不覺得寺貝通津是一條窄小的街巷。因為街道兩旁集中了許多廣州早期中西合璧的“東山小洋樓”,東山別墅五大僑園中的隅園就是位於此街,而基督教東山浸信會堂和廣州市第七中學(培道)亦位於此街道旁。
媽媽偶爾會帶我們去探望住在東山延安路,記得是當時的延安電影院旁邊的阿釆。阿釆大約同我媽媽相近的年紀,媽媽說阿采是她家以前的“妹仔”,因為同齡,情同手足。媽媽說,解放後就不能再用“妹仔”了,於是阿釆被送回老家。豈料,隔天阿釆又回來了,原來她哥嫂不讓她進門,在大門攔著她說,“我們養不起你”。媽媽說當時外婆已經讓阿釆挑了一擔糧食一起回家的了。(這個故事隻是實錄,在我聽來也合情合理,故錄之)。
我們的外婆,外婆的外家,廣東台山美南裏。2015年的時候我第一次訪問美南裏。這裏記一個外婆親口說的故事,大約七十年代外婆給我們講的故事,我聽得心寒。
土改時,台山鄉下的田被分了,地沒有了,仍然留在鄉下的外婆和小舅舅他們自己住的房子倒是仍是自己的。置身於這樣的曆史大動蕩時期,還真不知道城市還是農村哪裏更安全,當時外公入職廣州的學校,我媽媽和她大弟弟隨父親在廣州讀書,大舅那年九歲,媽媽說,他們一起學校寄宿。
白天漸漸過去,太陽下山,天慢慢的黑了暗了下來。外婆說,每天到這時候,她都是坐立難安,提心吊膽的聽著門外的動靜,一聽到街上喧嘩吵鬧的聲音,就知道死期又到了。
“嘭”,大門被撞開。
“槍斃”!誰說了一句。
人們衝上來將女人拿下,一條布帶蒙上眼睛,推著揉著被牽出門。
“跪下”。。。。。。
然後聽到槍聲一響。
半晌,哦,自己還活著。
“這個叫陪槍斃”,外婆淡淡的說。
記得外婆跟我說這句話的時候,她似乎還臉帶些微的微笑,我有點不解。
這個笑容仍然讓今天的我膽顫心驚。
“每隔幾天,陪槍斃又會再重複一遍“。外婆又補一句。
注:培英中學資料照片 https://zh.m.wikipedia.org/zh-hk/廣州市培英中學
故事二,我們的外公,他當年在廣州的培英中學任校監,據說是國民黨徒,結果被通輯。
記得媽媽講的,當年她和大舅父在廣州讀書,寄宿學校。有一天,有人告訴老媽,這個周末你們父親不會來見你們了。原來外公當天收到關心他的學生的緊急報訊,有可能被逮捕,他急忙外逃至香港去了,從此再也沒有回過中國。我大約10歲的時候,我的表舅父也告訴過我,你們外公不敢回大陸,“他是國民黨要員,有委任書的”。現在我想,外公聰明人呀,在國民黨天下,當然是效忠國民政府了。
外公還是排球運動員,曾經隨隊出征遠東地區排球賽,健將一名。
http://www.75one.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860
台山排球與廣州培英中學 https://alumni.puiying.edu.hk/book/main/2/upload/book/27/file/59dc24a64e20d.pdf
台山市圖書館
http://www.tsinfo.com.cn/tstsg/difangziliao/taishantesewenhuashujuku/tais/2013/0514/18825.html
故事三,土改時期,外婆攜一雙年幼的兒子從台山祖家逃至廣州,遭到她的小姑的拒絕,投親不成。轉而靠友,外公當時已經抵香港,他的學生照應我外婆一家,直至他們安全離開廣州。
注:培英中學資料照片 https://zh.m.wikipedia.org/zh-hk/廣州市培英中學
抄個小資料(摘自維基百科):寺貝通津是位於中國廣州市越秀區的一條狹小街道。東連達道路,西連廟前直街。“津”是碼頭的意思,在廣州,以前特指珠江旁的碼頭,不少在江邊的小路都被冠以“通津”的名字(如太平沙旁的太平通津,因興建海珠廣場而被夷平的永興通津、同福西路聚龍通津等等)。“寺”是指東山原有的一座寺廟:東山寺。“貝”就是“背”的意思,根據廣州市地名誌的解釋是:東山廟(俗稱太監寺)背後,且曾為寺貝底村居民出入的通道。連起來的意思是“東山寺背後通往海邊碼頭”的那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