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敵不住饞蟲,從四哈姐那裏討要了她家傳了二十多年的豆角種子。計劃去年就向四哈姐報喜,結果剛出苗,我倆出門半個月,回來一看,被鼻涕蟲禍禍得差不多了,僅存的兩株沒敢吃,全部留種。
今年又差一點全軍覆沒。出苗三四吋高,一日忘了關園門,鹿鹿進去把多數幼苗擼成了光杆司令,還把所有及腰高正在結豆的甜豆全部斷頭(後來收上來的甜豆不夠明年的種子)。豆角苗陸陸續續緩過來,雖然耽誤了時間,總算有了收成。第一頓就來了份豆角燜麵,以前沒做過,沒吃過,光看大家在網上說。這次一試,不粘鍋,不成坨,按這個標準,很成功?我倆吃得稀裏呼嚕的,人家大讚豆角肉質細膩厚實,味道極好。
多謝四哈姐!你家的祖傳豆角在湖南也紮根了,我向毛主席保證,一定讓它們繼續發揚光大!
讀過Michael Pollan寫的一本書,他去大平原走訪農戶,有的農戶買孟山都的高產種子,有的農戶用普通種子,最終兩者收入相差不大----孟山都家的種子很貴!但是為什麽農戶還要買呢?因為農民有對產量的自豪感!
我想收縮生產,掌櫃的卻想擴大再生產,特別是西紅柿和葫蘆瓜這兩類高產作物。我認為就是他當農民的自豪感在作怪,話說,他除了冬春兩季犁地外,園子裏的活都是我在做呀……今年本著吃小不吃老的原則,小小的時候就收,葫蘆瓜收上來就半個巴掌大,人家還有些惋惜,我說,這也吃不完。已經送了四波出去了……
去年從湖北引進了中國黃瓜種子,一包就十粒,最終出苗的隻有兩株,現在還長得瘦瘦弱弱的,結了兩根,跟不上需求。又去買了美國黃瓜種子,不愛吃,但想著是聊勝於無。美國黃瓜皮厚籽大,吃得時候削皮去籽,在外麵吃沙拉,總是撿出來放到人家盤子裏去。正好連著兩次從Costco買的大瓶酸黃瓜口感都不好,軟爛不脆生。改去別的店裏買,挑了一瓶小小的黃瓜,和六必居的醬瓜個頭差不多。一試,大愛。突然頓悟,這美國黃瓜也不是不好吃,就是得小小的時候吃!手指頭那麽長短粗細正合適!
絲瓜一直沒找到好的品種,掌櫃的對絲瓜也不是特別感興趣,但強過秋葵。今早收了兩根絲瓜,幾根秋葵(還沒到大收的時間),又剪了幾片遮光的辣椒葉,和一個沒成熟的燈籠椒,打了四個雞蛋,還抓了一把奶酪,胡亂炒了一大盤,一個人的早午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