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小籠包是以蘇州杭州無錫為多,而且味道分明,杭州鹹鮮,餡汁恰到好處,蘇州的甜,湯汁較多,無錫的突出一個甜字。
後來上海的異軍突起,逐漸下了功夫在這些小吃上,在蘇式的南翔小籠包基礎上增加了蟹湯汁不是湯包的上海小籠包,逐漸找到了口味特性。
原先的生煎包也是跟浙江和中原的水煎包一模一樣,後來也是逐漸開始演變,90年代初期小楊生煎的原型就已經慢慢出現,我們出差中午早上經常吃那些東西。
上海的燒麥倒一直變化不大,隻是口味稍甜了一點,估計是醬油變甜了一點吧。。。
還有小餛飩。小餛飩本來是杭州的特點,杭州的小餛飩原本是當湯喝的,拿來過包子和小籠包生煎鍋貼什麽的用,70年代末上海人成批來杭州,中午點小餛飩吃大呼上當說餛飩裏幾乎沒肉但就是挺好吃,就回去以後複製了有肉的。。。
怎麽說呢,80年代到90年代是層出不窮的仿製與複製與各種交流,上海的話語權在江南的很多問題是都有權威性,也保證了江南這邊各種經濟的發展。我們浙江就是從80年代的各種上海老師傅的傳幫帶才有了鄉鎮私人企業的大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