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的失敗包括三個方麵..三門峽的主要成功是兩個方麵

來源: bebe2014 2019-05-30 10:41:5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013 bytes)
作者:王某叉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193369/answer/5394178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係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三門峽的失敗包括三個方麵:
一是水庫庫尾泥沙淤積,造成渭河入黃河部分抬高(甚至泥沙倒灌),渭河下遊洪患嚴重、土地鹽漬化,不得不降低蓄水位運行,並按蓄清排渾運用;
二是水庫由於控製淹沒損失一再縮小設計蓄水位,又在泥沙嚴重淤積後嚴重損失庫容,不能滿足黃河洪水控製的規劃要求(續建小浪底的原因),水利樞紐由於降低蓄水位運用和反複改建浪費大量投資,發電效益因水頭降低和泥沙磨蝕大減。
三是移民和移民回遷問題。三門峽移民因水庫降低水位運用而大量回遷,但由於土地歸屬等問題長期無法良好安置,渭南因洪水、渭河尾閭遷移和土地鹽漬化也產生了大量新移民。移民安置問題至21世紀初才基本解決。
三門峽的主要成功是兩個方麵
1:基本控製下遊洪患,自工程建設完成至小浪底建成前約40多年,攔蓄一萬方/秒流量以上洪峰6次,黃河下遊大堤未曾決口。與小浪底、故縣、陸渾水庫聯合調度可抵禦黃河下遊千年一遇洪水。
2:為多泥沙河流的水利樞紐建設、水庫調度運用吸取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對高泥沙河流的水沙規律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作為新中國第一批大型水電工程,培養了大量工程技術人才。

關於蘇聯設計問題:蘇聯最早設計三門峽水庫淹沒極大,三門峽正常高水位為360米高程。淹沒耕地333萬畝,遷移90萬人,庫容達到647億立方米庫容,其中147億立方米為攔沙庫容(20年設計壽命,考慮上遊水土保持攔沙效益,可延長至50年),若考慮水庫壽命為100年,則正常高水位應提高到370米高程。
三門峽壩址的地址條件非常好,比後來的小浪底,曾經規劃的八裏胡同都要好,小浪底左岸是軟弱泥岩非常坑,八裏胡同有岩溶,三門峽壩址是花崗岩和玢岩,適合建設高壩。但是三門峽壩址要取得較大的庫容,淹沒損失非常大。最初的360米規劃移民達到了90萬人,蘇聯專家以庫容必然帶來淹沒損失回應,但370米高程回水已經影響到西安了。
為減小淹沒損失,防止影響西安,加上大躍進期間對水土保持工作過於樂觀:水土保持減沙效果,原預計1967年入庫沙量減少20%,50年後減少50%,現在認為有可能加快,因此可縮小三門峽水庫的攔沙庫容……建議正常高水位按350米高程設計,340米高程建成。”,最後中央決議:“三門峽水利樞紐攔河大壩按正常高水位360米高程設計,第一期工程先按350米高程的蓄水位施工,1967年前最高運用水位不超過340米高程,死水位降至325米高程(原設計335米高程),泄水孔底檻高程降至300米高程(原設計320米高程),第一期工程大壩壩?頂先修築至353米高程。”
而三門峽建設蓄水是分期蓄水的,實際蓄水到340米就由於翹尾巴式的嚴重淤積的問題直接威脅渭南地區,而不得不停止高水位運用,實際運用水位不超過335米。但是低水位下,樞紐的泄水能力不能達到設計要求,不得不兩次改建。

三門峽的淤積問題並不是簡單的泥沙淤積損失庫容,而是黃河在進入水庫後流速變慢,泥沙以三角洲的形式淤積在庫尾,而不單純淤積水庫死庫容。但是三門峽的庫尾也是渭河匯入黃河的地方,淤積的三角洲把渭河河口給堵死了,甚至在黃河洪峰過境的時候泥沙倒灌進渭河。即使後來降低水位運用,這個三角洲依然存在(潼關高程不降低和降低很少),渭河的河床比降也沒能恢複,造成渭河下遊一係列問題。也是陝西希望在小浪底竣工後停用三門峽的主要原因(不過也有水利專家認為就是拆掉三門峽,潼關高程也降不下來了)。
而三門峽的改建和蓄清排渾運用也確實是有效的,三門峽水庫改建之後,其水庫剩餘庫容得到有效的保持,仍然能起到一定的防洪的作用。

三門峽水庫兩次改建:三門峽水庫原先的蓄水位因為庫尾淤積問題而不能達到,但是水庫原先設計在比設計水位低時的泄洪能力不夠,來洪水之後,水庫的蓄水位會上升,庫尾依然淤積。第一次改建,也就是二洞四管工程加大了樞紐低水位的泄洪能力;但是第一次改建沒有解決水庫排沙的問題,第二次改建打開導流底孔後才解決了排沙問題,但泥沙磨蝕設備的問題則一直到90年代才解決,通過衝刷稍微降低了潼關高程兩米左右,但是80、90年代黃河枯水又淤積回去了。

為什麽要修小浪底:三門峽在嚴重淤積以後經蓄清排渾,335米以下庫容剩餘55億左右,配合下遊堤防,設防能力為60年一遇洪水;對三門峽以下的暴雨洪水沒有防洪能力,但曆史洪水調查和75.8淮河洪水的教訓,認為三門峽以下至花園口區間還有因暴雨發生兩萬立方米/秒以上大洪水的可能,小浪底是這一區間唯一的控製性壩址;黃河大堤之間的灘區有相當麵積和人口,小浪底可以提高灘區防洪能力,並且小浪底可以提供相當死庫容來減輕黃河下遊淤積,其庫容亦有相當的灌溉供水效益;另外,調水調沙減輕下遊淤積的思路在80年代成型,小浪底也是個試驗場。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