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萬裏的意見,有幾個顯而易見的缺點:

來源: bebe2014 2019-05-30 10:40:04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310 bytes)
我覺得單提黃萬裏不合適,因為1957年的三門峽水利樞紐討論會,反對三門峽高水位方案,主張三門峽攔洪排沙運行甚至提出降低導流底孔高程改為衝砂洞的人不止黃萬裏。而所有與會人員,包括黃萬裏在內,提出的觀點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點。所以形成的1957年三門峽水利樞紐討論會綜合意見實際上沒有能夠能夠采取會議當中與後來改建-運用方案一致的某些意見。
 
作者:王某叉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193369/answer/5394178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係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黃萬裏的意見,有幾個顯而易見的缺點:水利係統主張三門峽高水位的主要意見是用足夠庫容攔沙針對減少下遊河床淤積,而非單純的發電(當然發電原因也很重要);三門峽360米高水位方案是多年調節水庫,在7、9月份降低到死水位運用實際上是作為年調節水庫來使用,在不攔蓄汛期洪水的情況下(黃河汛期水量占全年徑流60%)可利用水量也將大幅度削減,灌溉麵積減少;黃萬裏雖然意識到上遊地區要鬧水災,也沒有認識到渭河河口受淤積三角洲頂托的問題——這個問題無人完整的預見,但如果進行泥沙試驗,是很可能提前發現的。但三門峽泥沙模型試驗是1958年初作為中蘇重大科技合作122項內的一個部分,水電部和黃委會決定在蘇聯專家指導下,在武功進行三門峽水庫野外模型試驗,持續了一年多,國家進入經濟困難時期,中蘇關係破裂而被迫中止了,沒有完成。
相比黃萬裏,溫善章、葉永毅的方案更接近三門峽的改建結果。而從後來三門峽改建、小浪底的經驗來看,方宗岱介紹的薩凡奇八裏胡同壩址方案(峽穀型河道,底孔排沙,結合下遊河道建設輸沙入海,維持很長時間的庫容)是最好的,但是50年代的新中國和蘇聯都應當不具備在八裏胡同的岩溶壩址上建設200米級高壩的能力,也未必能解決高泥沙水流下水工建築物的衝蝕問題。
而按照蘇聯的360米高水位方案建設,三門峽的大部分下遊興利目的是可以實現的,但是關中地區的渭河比降減緩,南山支流倒灌,土地浸沒問題應當也比實際的三門峽要嚴重,有可能影響西安


作者:王某叉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193369/answer/5394178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係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